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2114630
 ☆珍愛甄愛╭★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新政府非警察體系調查機制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穿糖衣的威脅中國科技產品進臺灣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篇名: 從義民爺、土地公、三官大帝談起
作者: ☆珍愛甄愛╭★ 日期: 2016.06.19  天氣:  心情:
學術活動

[特稿]臺灣客家人的民俗信仰—從義民爺、土地公、三官大帝談起

刊登日期:2013-08-06 發表人: 研發處特約校園記者 / 鄭雅双


臺灣客家人的民俗信仰—從義民爺、土地公、三官大帝談起

本校客家學院於5月6日邀請葉倫會先生至客家語文研究所進行課堂演講,主題為「臺灣客家人的民俗信仰─從義民爺、土地公、三官大帝談起」,希望透過介紹在地多元化的民俗信仰,讓聽講者體驗臺灣風俗民情的豐富生命力。葉老師長期以來在各地進行有關臺灣在地文化、風俗民情的各類型演講,對臺灣這塊土地有著如同扎根一般的深厚感情,他並建議同學若想進行客家研究,有機會應多做口述訪談,正如同葉老師致力於臺灣客家人的口述訪談研究一般,從不同的角度深入觀看臺灣這片土地,才能得到更多情感與收穫。

一般談到客家民俗信仰,人們總會想直接聯想義民爺、三山國王等,其實客家信仰早已和傳統臺灣宗教多元融合,故此次演講雖名為臺灣客家人的民俗信仰,葉老師實際上是從民俗角度切入看宗教,意使聽眾更加貼近臺灣民間社會的脈動。

臺灣小小一塊土地上究竟有幾間廟宇?據統計,約有一萬五千間寺廟,其中西方天主教堂約占三千家左右,另加上尚未登記的廟宇,總數高達四萬間。葉老師以《論語》解釋臺灣存在上萬間廟宇的意義,乃是「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意指所有的神明為古代賢人,轉而以神的型態教化普羅大眾。寺廟內無論雕飾、對聯、彩繪,其欲傳達的核心主旨不過八個字:「趨吉避凶,教化人心」,以下介紹臺灣客家人慣常信仰的神明與其在信眾心中所代表的形象。

八仙過海:八仙圖

八仙乃民間故事中經常出現的八位神仙,分別代表男女老幼、貧賤富貴八種不同的人群,在朝代更迭中代表了不同的角色與涵義,直至明朝開始正式確定了八仙的定位。臺灣寺廟眾多,每間寺廟之主神雖不同,但共通點是寺廟內一定會有「八仙圖」,而在傳統習俗中,無論是婚禮或入新厝,家裡也同樣會掛上八仙圖。八仙之存在意義正是芸芸眾生與社會百態的縮影,只有廟宇能無私接納八仙圖象徵的八種人,亦即包容社會上各種不同的百姓,面對廣大信徒,能不分等級,一視同仁。雖然世間無人能宣稱自己親眼見過神明,但宗教與寺廟卻對維持社會秩序發揮極大作用,無論在安定人心或保持道德操守上,都對整體社會有所助益。

土地公

無論客家人或閩南人,幾乎所有臺灣人都拜土地公。土地公為廣大信眾所參拜,是為擁有德行的神明,也稱福德正神。而傳統農業社會祭拜土地公最主要的原因,乃是因為土地公為「生殖神」,人民為了牲口繁衍以及農地種植、收穫順利,多會祭拜土地公,希望神明保佑農家一整年能夠六畜興旺、五穀豐收。以往女子為求生子,多會祭拜註生娘娘,註生娘娘乃源於《封神演義》,《封神演義》封了三百六十五位神明,其中「雲霄」、「碧霄」、「瓊霄」是為掌管生產之神,因其兵器乃胎盤所製,故深諳女子生產之事,但若長久以來苦於未能生產的女子,也可祭拜土地公,求其保佑婦人的生殖能力,這些都是從民俗學與民間傳說來探悉人民與神明祭祀的關聯。

土地公同時也以「自然神」的形式出現在人民生活之中。人類多畏懼自然界強大力量,自然神乃是山川土地的具體型態,自然世界中的一木一石皆能給予參拜人無限的想像空間,故土地公若以自然神的形象現身於世時,其型態多半是三塊石頭。當土地公化為人型時,最常見的形象是頭戴官帽、身著員外服,手拿元寶或如意,此正是人民對土地公塑造出的富貴形象,參拜者期盼藉由祭拜土地公,能夠擠身富貴人家的行列。

三官大帝

 三官大帝乃指天官、地官與水官,後人更賦予其堯、順、禹三位賢君之形象,道教對三官大帝的完整名稱為:上元一品賜福天官紫微大帝,中元二品赦罪地官清虛大帝,下元三品解厄水官洞陰大帝。在不同時間必須祭拜三官之中的不同神明:元月十五日的元宵節乃天官誕辰之日,必須祭拜天官,祈求天官賜福;中元節則祭拜地官,無論佛教或道教,農曆七月十五日皆是大日子,佛教舉辦盂蘭盆節(目連救母之佛教故事),道教則舉行法會,藉此教化眾生心懷慈悲之心幫助孤魂野鬼;水官生日即為下元節,農曆十月十五日。天官納吉、地官解厄,水官則救苦,渡苦難生靈,意在使參拜者內發善心,在能力所及之處幫助苦難人民。三官大帝體現了所有宗教的最終意旨:施比受更有福。宗教目的乃教化人心,盼透過宗教薰陶,讓芸芸眾生心懷慈悲,行善避惡,體恤他人苦難。

城隍爺

 城隍爺原為自然神,為護城河之神,從唐朝後轉型為人格神。城隍爺本為財神,比起五路財神為更正宗的財神。城隍廟是為陰廟,因人死後必須由城隍爺判決;城隍廟同時也是官廟,明朝時朱元璋於革命期間曾居於城隍廟,故在其登基後大封城隍爺之官職,其官位等同於知府或縣官,其下各有文武判官等不同神明。從前縣官或知府於初一十五祭拜城隍爺,同樣在官員上任前一天也會祭拜城隍爺。除審判死者之善惡功過,若久旱不雨,人民也同樣祈求城隍爺降雨,降雨後五穀豐收,自然帶來富貴盈餘,故城隍爺兼有財神之說。

一般傳統習俗來看,有三種人符合資格能夠成為城隍爺:第一種人生前即為官員,因在位時政績卓然,審判公正,則死後能夠成為城隍爺審判死者亡靈;第二類型之人為學問廣博的孝子,如《聊齋誌異》其中一篇〈考城隍〉,玉皇大帝和關聖帝君身為主考官考驗受試人,雖受試人可立即上任城隍爺一職,卻央求上位者,能否寬限多一些時日,照顧母親直到母親去世,也因此更看出其孝心可貴。第三種類型則是水鬼變城隍,水鬼能成為城隍爺的原因在於其慈悲善心,不忍抓替死鬼以便投胎,故水鬼也有機會成為城隍。

 城隍爺最大的力量在於去除人們心中貪得無饜的想法,不覬覦他人錢財,同時必須在能力可及的範圍內幫助需要幫助的人,此特點也與其餘不同神明、甚至不同宗教的本意相同,簡言之,不過「教化人心」四字而已。


義民爺

  義民廟與客家庄關係密不可分,義民廟的影響更與人民的生活環環相扣。義民廟祭祀目的在於祭拜那些在械鬥或戰爭中犧牲之義民軍,葉老師回憶在他孩提時代時,每隔十四年便舉辦義民廟之祭典,現在則約莫十五年左右祭拜一次。葉老師提及,儘管義民廟與客家人生活息息相關,但老師自己卻直到2007年才開始著手研究義民廟與相關文化,回憶起兒時與長大後與義民廟的關係, 葉老師提及老一輩長者幾乎都相信從義民廟所求香符、香火袋具有神奇功用,更有人認為若身處戰爭或危險時,只要佩帶義民廟的庇祐物,就能夠刀槍不入,神奇英勇。

葉老師於2007年開始搜集有關義民爺的資料,從豐富的訪談資料中得知,許多人確實認為義民爺與自身生活密切並多有影響,關於義民爺的神蹟之事也常有所聞,由此可知人民對於義民爺的存在深信不疑,也證明了民俗信仰與神蹟的緊密關係。葉老師假設臺灣若沒有這麼多間廟宇,供奉著各家不同的神明,則社會必定早已是亂象一片,宗教對於堅定、教化人心與安定社會,必然有極大的貢獻。

 葉老師認為民俗信仰的有趣之處就在於探悉人民在歷史長河中創造出的各種故事,以及各族群之間祭拜不同或共同神明的源起緣由。葉老師強調,做學問最重要的,便是傳授學問者是否能夠透過深入淺出的方式,藉由生動有趣、平易近人的方式,引領求學者深入鑽研。葉老師談客家民俗信仰,除了不斷以「積善之家,必有餘慶」八字勉勵各位同學存善心,行善事,在學術上也期許自己每一場演講都能全力以赴,以「一期一會」的態度盡情發揮所學,才能讓講者與聽者在學習互動中彼此增長見聞,各有收穫。

Copyright@2011 國立中央大學研究發展處
標籤:
瀏覽次數:164    人氣指數:364    累積鼓勵:10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新政府非警察體系調查機制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穿糖衣的威脅中國科技產品進臺灣
 
給我們一個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