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2105865
 源圓緣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紅粉知己該有的智慧 《前一篇 回她的日記本 後一篇》 停車熄火前必須將方向盤打正!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篇名: 斷捨離 
作者: 源圓緣 日期: 2012.03.21  天氣:  心情:



斷捨離 
改變30萬人的史上最強人生整理術!


什麼是「斷捨離」?
斷捨離:斷絕不需要的東西!捨棄多餘的廢物!脫離對物品的執著!
就是重新審視佈滿住宅中的物品,從自問和物品之間的關係開始,丟掉現在的自己覺得「不需要、不舒服、不愉快」的物品。最後,住宅整理乾淨了,您也能順便和心中的廢物說再見。「斷捨離」。我想這是各位不太常聽到的辭彙。斷捨離,日文發音是Danshari,請各位試著張開口,發出聲音說說看喔。這個字應該很具衝擊性,鏗鏘有力吧。一言以蔽之,斷捨離就是透過整理物品了解自己,整理心中的混沌,讓人生舒適的行動技術。換句話說,就是利用收拾家裡的雜物來整理內心的廢物,讓人生轉而開心的方法。
總而言之,就是經由整理從「看得見的世界」走向「看不見的世界」。為此,各位要採取的行動就是「斷」=斷絕不需要的東西「捨」=捨去多餘的廢物而不斷重複「斷」和「捨」到最後,得到的狀態就是「離」=脫離對物品的執著。
斷捨離和單純的打掃、整理不一樣,不須以「好可惜喔」、「還能用嗎」、「不能用了嗎」為思考重點,而要自問「這個物品適合自己嗎」,也就是說,主角不是「物品」,而是「自己」。斷捨離就是利用「物品和自己的關係」為主軸,取捨選擇物品的技術。不是「這個物品經常使用」→「留下來」,而是「我要用」→「必要」的思考模式。主詞永遠都是自己,時間軸則永遠都是「現在」。現在對自己來說不需要的物品就儘管放手,只選擇需要的物品。這個動作會讓各位從「看得見的世界」走進「看不見的世界」,最後就能夠深入了解自己了。這麼一來,連心靈都會完全輕鬆起來,能夠肯定最初原本的自己。
雖然只是一古腦兒地把物品丟掉,但是斷捨離不可思議的地方,就是會帶來「行動變貌」。有時候,甚至還會讓人生出現急轉彎,換工作、辭職、遷居、搬家、結婚、離婚、再婚……,就像是打開了蓋子,將不知不覺之間封閉在其中的力量釋放出來,也像是製造一個讓每個人都能重新回歸原本人生態度的契機。點燃當事人的人生導火線,活出熾熱的生命力,說起來跟扣板機很類似,這就是斷捨離有趣的地方。
我是在大約二十年左右前和「斷捨離」相遇的。當我前往高野山的寺廟寄宿時,我看見修行僧侶們對於必需品珍惜使用的態度,並將各個角落都清掃得乾乾淨淨,營造出令人神清氣爽的日常空間,那是一種與飯店不同感覺的清爽舒適。當時,雜誌和電視上正好吹起了「收納術」風潮,非得將堆到滿出來的東西詳細地分類、整理、收納,就沒辦法進行整理──這就是我們的生活。仔細想想,我們的生活可說是連續不斷的「加法」,這個也想要、那個也想要,走上街,四處都充斥著物品。然而無論是物質上還是精神上,我們是不是連「讓自己混亂的物品」都扛上肩頭了呢?
近距離觀察高野山的生活,讓我察覺將加法生活轉換為減法生活的重要性,而最後引出的結果,就是我過去在瑜伽道場習得的「斷行」、「捨行」、「離行」,這是為了斬斷欲望,離開執著的修行哲學。能不能將焦點放在物品和人類的關係,進而展開行動呢?這麼思考之後,我得到的就是「斷捨離」。到了現在,原本很不擅長整理東西的我,卻可以開設斷捨離這種減法解決法的講座指導別人,人生真的很不可思議。
我們的生活,是由日常生活中平凡無奇的家事構築而成,因此,要讓生活擁有「清爽的環境=神聖的空間」,是不是從平常開始,就必須反覆進行維持呢?用不著閉上眼睛,也不用打坐,面對物品就是面對自己,整理房間就是整理自己。並非心靈改變了行動,而是行動為心靈帶來了變化,只要行動,心靈就會跟上腳步。換句話說,斷捨離就是「動禪」。
那麼具體來說,「斷捨離」是什麼樣的過程呢?與其說是過程,其實只要了解思考模式,就會開始「察覺」,接下來的程序就會自己啟動,試過的人都會無可自拔地持續斷捨離。很多人對「整理」這種代表義務的字眼感到很有壓力,不由自主地想要逃避,然而他們卻說「斷捨離就沒問題!」這也是理所當然的,畢竟這是將被埋沒的自己挖掘出來的工作。
希望能讓更多人知道斷捨離,這樣一來他們的人生也能變得輕鬆舒適。還有,我也希望能讓這個充滿物品的社會中,只有最低限度的必要物品出現在必要的場合,說穿了,就是促進生活的循環和代謝!
斷捨離會很奇妙地成為習慣,能夠讓人了解自我,而且最重要的就是,能夠加速良好的變化!現在就讓我們來斷捨離吧!
「斷捨離」是「不整理的整理法」
先讓我來說明一下斷捨離的定義。因為只要了解這個機制,就能激起鬥志,所以非常重要。舉例來說,當有人要我們「把房間弄乾淨」時,我們會從什麼地方開始下手呢?要把房間弄乾淨,大家應該會想到「收拾」、「整理、整頓」、「打掃(清掃、擦拭、打亮)」等等。可是,「收拾」和「整理、整頓」有什麼不一樣呢?出乎意料的是,很多人可能不太清楚。
在斷捨離,我們極為重視「收拾」,因此要給它一個明確的定義。
「收拾」 篩選必要物品的工作。篩選時的關係軸是「自己和物品的關係」,以及「現在」這個時間軸。也就是說,試問這個物品和自己現在的關係是否還存在,進而選擇。
大家是不是覺得很驚訝?其實我們大多數人都漫不經心地「整理」,但若是關係軸和時間軸不到位,就算進行整理也沒辦法區別必要物品和廢物。有些別人送的東西,明明不喜歡卻又捨不得丟;有些則是覺得「總有一天會用到」而留著,卻又很難用到;還有一些即使知道和垃圾沒兩樣,還是放著不管……。這些物品的軸心,已經偏差到「物品和別人」,以及「未知的將來」、「一去不復返的過往」了。其實大體上來說,利用斷捨離處理的大部分情況,都是基於這種概念來整理收拾。總而言之就是丟掉=「捨」。把物品裝進垃圾袋塞進儲藏室,並不叫做整理,只不過是把物品放到看不見的地方罷了,只能算是移動。斷捨離的重點,就是將物品趕出屋外。如果貫徹「捨」這個動作,就會出現只有對於現在的自己來說最必要、最適合,仍舊有存在價值的物品,才會被留在這個空間裡。
而時間就是「現在」,因此這些具有存在價值的物品會經常更新=新陳代謝。只要認真整理收拾,自然也能樂於更換物品,原因在於您已經清楚知道自己的生活有多少多餘的東西,最後只想留下真正喜歡、必要的東西,這就是「斷」的狀態。所謂斷捨離的定義,就是在實行這個「斷」和「捨」之後,進而放開對物品的執著,處於輕鬆自在的狀態(=離)。
◎為什麼是「不整理的整理法」
進行斷捨離之後,所謂的「整理房間」就變得不再需要了,因為您已經不會胡亂堆積物品,也會經常更換必要的物品。而且,本來「整理」這個字就伴隨著某種義務感,可以的話根本就「不想去做」。斷捨離可以讓您擺脫這個問題,執行起來也不會讓人感覺討厭、麻煩。只擁有真正的必需品,這樣的狀態令人神清氣爽、心情舒適愉快,日後僅需要維持這種狀態即可,而您也會不自覺地想這麼做。因此,體驗過的人都不會再說「整理」了,大家說的都是「斷捨離」。原本是討厭的事情、義務,然而經過斷捨離之後,這個觀念有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轉變。
所以這或許也可說成「不需要整理的整理法」。非整理不可的物品,就某種意義來說算是我們的敵人,畢竟它的存在讓我們煩惱。只要除去這些物品,讓住家環境只存在適合我們的物品,這樣一來房間裡的東西全會成為自己的力量,最後,自然可以長保清爽的心情。
從實踐到意識改變的進程
在大致了解斷捨離的流程之後,我先整理一下我們的思考模式是如何轉變的。
首先,在初期階段的「捨」作業,徹底實行篩選物品。一開始的時候一定會有些迷惘,畢竟要開始用和以往不同的判斷方式來看物品。好不容易狠下心來將衣服放進垃圾袋裡,決定丟掉之後,「等一下喔,搞不好之後還會穿到」像這樣的情緒又會猛然湧上來,這就是正視迷惘的開始。由於迷惘的緣故,接下來的程序便窒礙難行,物品還是多而繁雜。即便如此,只要繼續努力重複斷捨離,和「好可惜」這個情緒格鬥,判斷物品要、不要的速度就會一點一點加快,「好可惜」也不再是藉口了。
接著來到懂得整潔與果斷的進程,這個時候,就漸漸能用「那個人應該用得到,送給他吧」、「就算留下來,也沒有人會用」這樣的態度作出明確的選擇,這是中級階段。接下來就會出現加速度,連下決定這個作業本身都會讓人覺得愉快。重複進行之後,物品終於呈現適量狀態了。適量的程度因生活方式和職業不同,要一概而論是很困難的。總而言之,就是「自己能夠掌控」的量,自己能夠對所有物品有概念的量。能不能完全掌握現存物品的位置,能不能物盡其用。在斷捨離之中,可說從這個時候開始,你的房子就可以從「倉庫」改稱為「住家」。因為沒有用的物品,全都被趕出去了。收納廢物也沒有意義,真正需要進行收納術,得從這個階段開始。
效果因人而異,有人會較早到達這個階段,也有不少人在「捨」的程序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和勞力。某位收納術老師提倡,在收納的時候詢問物品:「你想待在哪裡?一直嗎?還是有時候?」然後再決定放置的位置和高度,我覺得很好玩。不過如果是在「捨」的前半段這麼做,也是沒有意義的,畢竟跟廢物說話也沒有用嘛。
物品好不容易減少至可以控制的量,也表示自己可以支配這些東西。在此之前,都是為物品煩心,也就是說自己是物品的奴隸。能夠掌控物品,就是自己存在才有物品存在的狀態。只不過,斷捨離的目標又高了一些,要試著與物品建立良好的關係。換句話說,就是要開始嚴格篩選,這是進階者的領域。不僅每樣物品都確實使用、完全掌控,並且與喜愛的物品「相親相愛」生活在一起。這麼一來就達到「斷」的境界,購買的時候也自然會三思了。
將物品物盡其用,功效發揮到極致,就是斷捨離的最終階段。物品遵循一定的汰換程序,只保留對自己來說最適度的量,接下來若是只剩下嚴選的物品,丟棄的物品也會降至最低。之前因為堆了又堆、一積再積,強迫自己放手時會非常痛苦。但是,來到這個階段之後,只留下最低限度的分量,剩下的物品不僅機能性高又美觀。居家空間只放著最重要的物品,這就是「不整理的整理法」的最終型態,會成為連收納產品都不需要的空間、收納術毫無用處的世界,於是便不稱之「住家」,而稱為「自在空間」。對自己來說最適合的舒服空間,希望大家都可以一起到達這個境界!
◎磨練內在智慧探測能力
「斷」和「捨」都是doing,就是行動,action。不斷重複doing之後,就會來到感覺的世界,being,也就是狀態。行動在思考的同時進行,不過我認為從思考轉移到感覺的狀態,是斷捨離過程中的轉捩點。可以做到這一步的話,後面就輕鬆了。
舉例來說,倘若身心都很健康,想吃的時候盡量吃沒問題。因為身體的探測機能正常,了解身體需求的量。就某種意義來說,斷捨離的目標就是這種狀態。然而要是不健康,或是身體出了什麼差錯的話,這種機能就無法正常運作。比方說壓力導致吃太多、喝太多、只吃同一種東西。本來食物本身並沒有好壞,但媒體經常會用「要讓血流順暢就靠這個」、「造成阻礙的是這個」這種形式來看待食物,但是真正的問題其實在於吃法和用量。不是對身體好就可以光吃同一種東西,也不是因為對身體不好就乾脆完全不碰那種食物。我們經常不由自主地會從物品的外在判斷好壞,就算是食物,原本也都是生命。一塊餅乾也是靠小麥、奶油等等,來自動植物的生生不息而存在。如果用「這種食物不好」的角度來看待任何東西,我認為都不合理。大多時候,其實是自己的攝取方式出了問題。
「自己的探測能力出錯了」,這句話可以同時對物品和自己說,因為物品本身並沒有什麼不好,單純是因為自己的錯誤判斷,導致物品堆積、行動困難。斷捨離,也是磨練這種探測能力的技術,瑜伽稱這種探測能力為「內在智慧」。過量收取多餘的物品會讓內在智慧駑鈍,於是必須加以「發掘」。將家中「不需要、不恰當、不舒適」的東西更換為「需要、恰當、舒適」,進而精練。畢竟丟掉家裡的一個垃圾,就能磨練內在智慧,所以無論是食物還是居住環境,都能靠自己的判斷來維持正確而舒適愉快的狀態,不需要仰賴外界情報。
作者/山下英子小檔案:
早稻田大學文學部畢業。大學時期開始學習瑜珈,並透過瑜珈習得了放下心中執念的行法哲學「斷行.捨行.離行」,其後即致力於提倡以這種概念為基礎的新整理術「斷捨離」,將其實際應用在日常生活中。
2000年起以「雜物管理諮詢師」的身分,在日本各地舉行一連串的「斷捨離」講座,造成話題。NHK、TBS、東京電視台,以及《每日新聞》、《日本經濟新聞》、《週刊女性》、《anan》等各大媒體爭相採訪,引起熱烈迴響,也使得「斷捨離」在日本掀起一股心靈改造運動,影響了無數讀者。
另著有「歡迎來到斷捨離的世界」、「斷捨離減肥法」、「新.生活術 俯瞰力」等暢銷書。




 



標籤:
瀏覽次數:44    人氣指數:244    累積鼓勵:10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紅粉知己該有的智慧 《前一篇 回她的日記本 後一篇》 停車熄火前必須將方向盤打正!
 
給我們一個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