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民眾飲食西化,加上平時缺乏運動,讓國人結腸直腸癌發生人數逐年攀升,根據癌症登記統計指出,結腸直腸癌已經躍升為國人第二大癌症。由於結腸直腸癌可透過糞便潛血檢查早期發現治療,國健局呼籲50歲以上民眾每年定期接受篩檢,才能提高存活率。
根據癌症登記資料指出,國人結腸直腸癌罹患人數不斷攀升,2005年的發生人數更高達9,604人,躍居國人癌症的第二位,比起第一名的肝癌只少了312人,不過,第0期及第1期的早期個案卻只佔19%,遠低於美國的28%。衛生署國民健康局癌症防治組組長孔憲蘭表示,結腸直腸癌的發生原因其實跟民眾飲食西化,不愛吃高纖維素的蔬果,喜歡吃高脂肪的紅肉,加上平常較少運動等因素有關,這些不良習慣也跟乳癌的危險因子相同。
孔憲蘭說:『它是屬於經濟發展好就開始,結直腸癌的發生第一個就是我們的生活習慣改變了,我們現在不太動了,所以我們運動少。第二個我們脂肪吃的比較多,然後我們的纖維吃的比較少,因為我們整個生活型態的改變,飲食的習慣改變,運動的習慣改變,結直腸癌就一直上升。』
孔憲蘭指出,結腸直腸癌早期沒有什麼明顯症狀,患者往往要等到排便習慣改變、大便出血,腹痛、腹脹、體重減輕等症狀出現,卻為時已晚。國健局5日也首度公佈4年來補助各縣市糞便潛血檢查結果,發現從2004年到2007年底,約有超過98萬民眾做糞便篩檢,其中有11,301人被檢出息肉,1,012人罹患結腸直腸癌,但屬於0期與1期的早期個案卻只有31.8%而已。國健局強調,結腸直腸癌只要透過簡單的糞便潛血檢查,就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呼籲50歲以上民眾每年應該做一次糞便潛血,每10年做大腸鏡檢查,才能提高結腸直腸癌存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