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2301873
 ~醉臥英雄膝~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男人VS女人 《前一篇 回她的日記本 後一篇》 凡人的煩惱呀~!!轉貼文分享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篇名: 陶淵明~桃花源記~偶像!!
作者: ~醉臥英雄膝~ 日期: 2011.04.25  天氣:  心情:
陶淵明的田園情懷
..

桃花源記 水墨動畫

[上] http://youtube.com/watch?v=TMu7ok1WYmQ&mode=related&search=

[下] http://youtube.com/watch?v=yjC0x9PlCwE&mode=related&search=



歸去來辭 文苑琴歌影片

網路文章

魏晉南北朝最傑出的文學家是陶淵明。陶淵明留存下來的散文、辭賦總共只有十多篇,但幾乎每一篇都很出色。其主要藝術特點,與詩歌一致,也有個別幾篇,風格不盡相同。

散文中《桃花源記》最為著名。這篇散文實際近於小說,所以又被收錄在據傳是陶淵明著的志怪小說集《搜神後記》中。文中虛構的“世外桃源”,既有儒家幻想的上古之世的淳樸,也有老子宣揚的“小國寡民”社會模式的影子,其中鄉村景象的描繪,又同作者的田園詩意境相似。可以說,它既是作者依據他的社會理想所作的美好想像,也代表了那個動亂時代的廣大民眾對太平社會的嚮往。文章的語言優美而樸素。如寫武陵漁人初入桃源的一節:“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寫桃花源中風光:“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這種文筆,使語言、意境、主題達到高度的統一。




中国传统文化系列讲座[影片] - 陶渊明和他的田园诗

http://3hj.cn/?uid-76448-action-viewspace-itemid-6715

陶淵明(365

—427)字元亮,名潛,字淵明,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人。有《陶淵明集》。他的曾祖陶侃是東晉初名將。祖父陶茂官至太守,父親亦曾出仕。陶氏為東晉元勳之後,地位雖不如南下名族高貴,也是潯陽的大族。只是陶淵明這一支,因他年幼時父親就去世了,家境便日漸敗落。他從二十九歲時開始出仕,任江州祭酒,不久即歸隱。後陸續做過鎮軍參軍、建威參軍等地位不高的官職,過著時隱時仕的生活。義熙元年(405)陶淵明四十一歲,再次出為彭澤縣令,不過八十多天,便棄職而去,從此脫離了官場。
他在家鄉有自己的田莊和僮仆,開始一段時期,生活也算安寧自得。有時他也親自參加一些農業勞動,作為自己的社會觀和人生哲學的實踐。在這種勞作生活中,與農民有所接近。後來由於農田不斷受災,房屋又被火燒,境況愈來愈惡化。但他始終不願再為官求祿。朝廷曾徵召他任著作郎,也被他拒絕了。

出身於世代官宦的家庭、又是元勳之後的陶淵明,本來也曾期望在仕途中有所進取,在政治上有所作為。《雜詩》說:“憶我少壯時,無樂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翥。”可見出他的胸懷。但同時,東晉士族文人普遍存有追求精神自由的隱逸風氣,在他身上也留下了深刻的影響。《歸園田居》所說“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之類,就反映了他思想的另一方面。

他是抱著兩種彼此矛盾的願望走上人生道路的。但最後“愛丘山”的素願就壓倒了“逸四海”的猛志。從彭澤令解職時所作《歸去來辭》,更把做官說成“深愧平生志”。所以說,他的歸隱,實際是自己的理想與當時的現實無法調和的結果。

在陶淵明的詩歌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田園詩。這種田園詩的藝術魅力,與其說在於它是田園生活的真實寫照,不如說在於其中寄託了陶淵明的人生理想。田園被陶淵明用詩的構造手段高度純化、美化了,變成了痛苦世界中的一座精神避難所。

陶淵明的思想,是以老莊哲學為核心,對儒、道兩家取捨調和而形成的一種特殊的“自然”哲學。他心目中的理想社會,是一種“自然”的社會。人人自耕自食,真誠相處,無競逐無欺詐,甚至無君無臣。而歷史在陶淵明看來,是一個墮落的過程。由於人們的過度的物質欲望,引起無窮的競爭,產生了種種虛偽、矯飾、殘忍的行為,使社會陷入黑暗。

《歸園田居》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
  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
  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後簷,桃李羅堂前。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裏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
  戶庭無塵雜,虛室有餘閒。久在樊籠裏,複得返自然。

這詩大約作于從彭澤令解職歸田的次年,抒發回到田園生活的愉悅心情。中間寫景的一節,“方宅”以下四句,以簡淡的筆墨,勾畫出自己居所的樸素美好;“曖曖遠人村,依依墟裏煙”,視線轉向遠處,使整個畫面顯出悠邈、虛淡、靜穆、平和的韻味。作者正是以此作為污濁喧囂的官場——所謂“樊籠”——的對立面,表現自己的社會理想和人生觀念。“複得返自然”的“自然”,既是指自然的環境,也指自然的生活。


《歸園田居》之三: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
結尾兩句再一次說明,陶淵明之寫田園生活,寫體力勞動,實際都是在詠歌自己的理想,顯示出理想獲得實現的愉快。




“自然”哲學的這一種內涵,在田園詩中以美好的形象表現出來,如陶詩中最著名的《飲酒》之五就是:

《飲酒》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

開頭四句,說只要心境曠遠,就不會受到世俗的干擾。下說采菊東籬,不經意中目遇南山(即廬山),在暮嵐紫靄、歸鳥返飛之中,感受到造物的奧秘,參透了人生的真諦。儘管詩中明說“欲辯已忘言”,但如果聯繫陶淵明的其他作品來考察,他在本詩中通過一系列意象所隱約暗示的人生真理還是可以探索的。南山的永恆、山氣的美好、飛鳥的自由,不正是體現了自然的偉大、圓滿與充實,尤其是自在自足無外求的本質嗎?那麼,人的短促的一生,除了歸依自然、順應自然,在自然的永恆、美好、自由中感受到自己生命的意義外,還有什麼可追求的呢?所以說,這首詩仍然是陶淵明的人生理想的寄託,只是偏重有所不同。

當然,詩中的這種人生觀說到底只是一種詩意的、哲理的嚮往。因為人從根本上不可能擺脫在一定的物件中實現自我的追求,也不可能擺脫現實利害的矛盾。但作為對人生的一種哲學思考,它是有價值的;作為詩歌的理蘊,它更帶來獨特的效果。

歸結起來,陶淵明的社會觀和人生觀都以“自然”為核心。他嚮往的社會是和平安寧、自耕自食、無競逐無虛偽、沒有相互壓迫和殘害的社會;他追求的人生是淳樸真誠、淡泊高遠、無身外之求的人生;他所喜愛的生活環境,也是恬靜而充滿自然意趣的鄉村。由於這些追求,使他的大多數田園詩呈現出沖淡平和、曠潔悠遠的外貌,此即前人所言“靜穆”。但在這背後,卻充滿了對現實社會的憎惡與不安,對人生短促深感無所寄託的焦慮。換言之,“靜穆”是在“自然”哲學支配下構造出的美學境界,而激起這種追求的內驅力恰恰是高度的焦灼不安。

從詩歌淵源關係來說,陶淵明有遠承阮籍的一面。這主要表現在其詩多抒發內心深處的情感,表現對人生的探索,使用哲學觀照的方式,並多用組詩的形式。另一方面,陶詩也顯然受到玄言詩的重大影響。這不僅表現在他的詩中有許多玄學的語彙,其平淡的語言風格也同玄言詩一致,而且,更重要的是表現在對人與自然之關係的理解上。在阮籍詩中,大量地以自然的永恆與人生的短暫相對照,人在自然面前感受到強大的壓迫;而在東晉的玄言詩中,則轉變為人對自然的體悟和追求;到陶淵明,又更明確地提出歸化自然的觀念,人與自然統一和諧的意識成為構成陶詩獨特意境的決定性因素。當然,陶詩重視通過藝術形象而不是抽象語言來表現哲理,這同玄言詩的枯燥無味是根本不同的。

陶淵明在詩歌發展史上的重大貢獻,是他開創了新的審美領域和新的藝術境界。雖然一般的玄言詩人都注意到從審察自然來體會哲理,並由此產生了山水詩的萌芽,但沒有人把目光投向平凡無奇的鄉村。只是在陶淵明筆下,農村生活、田園風光才第一次被當作重要的審美物件,由此為後人開闢了一片情味獨特的天地。他把農業勞動視為自然的生活方式,歌頌在勞動生活中包含著美的意趣,這同樣是深刻的發現。對陶詩的藝術特點,前人早有定評,謂之樸素、自然、真淳。但這並不是民歌或受民歌影響的風格,而是詩人有意識的美學追求。

從根本上說,這也是由陶淵明的“自然”哲學決定的。在他看來,人為的繁複的禮儀破壞了社會的自然性,矯飾的行為破壞了人性的自然性,那麼,詩歌在外現形式上的過度追求,也必然破壞感情的自然性。所以,他絕少使用穠豔的色彩,誇張的語調,深奧的語彙、生僻的典故。他的詩中也常用對仗句式,但多數是比較古樸而不那麼精巧的,以至在感覺上並不明顯。他的詩歌充滿感情,但真正表現得很強烈、顯得激蕩起伏的時候很少,而是和冷靜的哲理思維結合在一起,呈現為清明淡遠的意境。這一種美學境界是前所未有而且很不容易達到的。




進一步說,陶詩語言的樸素,又並不是隨口而道,毫無加工,而是高度精煉,洗淨了一切蕪雜粘滯的成分,才呈現出明淨的單純。他對自然的美,無疑有十分敏銳的感受,因而能夠用準確而樸素的語言將其再造為詩的形象。像“曖曖遠人村,依依墟裏煙”寫鄉村的恬靜,“傾耳無希聲,在目皓已潔”寫雪的輕虛,“有風自南,翼彼新苗”寫風的蹤跡,都是有名的例子。
西晉詩歌追求華美、注重修辭的傾向,一方面提高了詩歌語言的表現技巧,但有時過於用力於此,而忽視了詩意的完整,造成繁冗、割裂的毛病。陶詩以深沉的思想感情和哲理為底蘊,絕不炫耀外在的美飾,所以大多通篇簡潔,少作鋪排,鍾嶸《詩品》稱為“殆無長語”。詩的意境,也總是比較完整,從總體上感染讀者,而不以一字一句,某個片斷吸引人。




《五柳先生傳》是作者自況,也是一篇奇文。全篇只百餘字,以一“不”字貫通始終。開頭便是“先生不知何許人也,亦不詳其姓字”。既而又是“閒靜少言,不慕榮利;好讀書,不求甚解”。結束“忘懷得失,以此自終”,意義還是一個“不”。大量使用這個否定詞,意蘊在於表示自己對世間的一切無所措意、無所執著,只是任情率真地生活。不但世俗的榮名毫無價值,就連一個人的姓名也是外加的東西,可有可無。這就是所謂“自然”的人生哲學。用語淺而含蘊深,是這篇短文的顯著特點。
  
辭賦以《歸去來辭》最為著名。

此篇作于陶淵明在彭澤令任上決心辭官歸隱之際。文中關於歸途景象和還鄉以後生活的描寫,均出於想像。在古代各種文體中,辭賦的基本特點就是華美,而陶淵明這篇賦卻寫得相當樸素,語言清新流利。它的抒情色彩濃厚,富有詩意,同時又充滿了哲理的內涵。“舟超遙以輕颺,風飄飄而吹衣”,想像歸途中的自由無羈、輕鬆愉悅,令人心曠神怡。“雲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等寫景之筆,非常形象地體現了自然界自生自化、充足自由的靈韻。正因為這些描繪所反映的不僅僅是客觀物件,也包括作者自身的人生情趣,才特別地美好動人。




上述幾篇,情調都比較平和。而《感士不遇賦》著重抒發懷才不遇、政治理想無法實現的苦悶,就顯得比較激烈;《祭程氏妹文》悼念胞妹,則真情流瀉,淒惻感人。比較起來,《閒情賦》在陶集中尤為特殊。其題旨標榜為“閒情”即約束感情,實際內容卻同大多數類似作品一樣,非常熱烈地渲染男女之情。而且文辭流宕,色彩豐豔。其中“願在衣而為領”以下一大段,用各種各樣的比喻表現欲親近美人之情,窮形盡態,極鋪排之能事,頗有民歌的特點。從這裏可以看到陶淵明思想情趣的另一方面,和文學才能的多樣性。
雖然,陶淵明個人的人格無疑是高尚的,他對社會也絕非無所關心,但是,其文學創作的主導方面,卻是渴望回避矛盾,力求超然物外而忘懷現實的痛苦。建安文學的進取精神,正始文學的悲劇意識,都是要求在現實的社會關係中實現人的意志自由;陶淵明的“自然”哲學,單方面地說不失為一種深刻的哲學,但藉此他恰恰躲開了人在社會中的自由這個根本性問題。可以說,這同樣是個體意識減弱的表現。所以,後代文人越是在受到社會的壓迫而難以反抗時,就越容易想到陶淵明,用他的人生觀來化解而不是衝破社會的壓迫。這樣,既滿足了精神上、道德上的自我安慰,也避免了在衝突中容易遭到的危險。


.以上轉載自:http://tw.myblog.yahoo.com/poemyuan-1122/article?mid=1986&prev=1996&next=1899&l=f&fid=5
標籤:
瀏覽次數:42    人氣指數:1742    累積鼓勵:85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男人VS女人 《前一篇 回她的日記本 後一篇》 凡人的煩惱呀~!!轉貼文分享
 
住戶回應
 
時間:2011-04-28 11:23
他, 63歲,花蓮縣,服務
*給你留了一則留言*
  
 
時間:2011-04-26 20:27
他, 52歲,屏東縣,農漁牧
*給你留了一則留言*
  
 
時間:2011-04-25 22:39
他, 63歲,屏東縣,資訊
*給你留了一則留言*
  


給我們一個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