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1559956
 貓兒Zeiky (小愛)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台灣,我愛你 《前一篇 回她的日記本 後一篇》 生命的愛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篇名: 什麼跟什麼
作者: 貓兒Zeiky (小愛) 日期: 2011.03.13  天氣:  心情:
十五年的時間裡,談過幾次戀愛,不算戀愛的也有,

有很肥皂劇的,有很小說情節的,有很轟轟烈烈的,

有甩過人,當然也被人甩過,

然後空窗期習慣性的越拉越久,

到後來就慢慢開始懂得如何享受單身期間的自由了。



五根手指頭算的出來的感情經驗應該不算多也不算少,

( 認識一個男孩,光是性行為對象都不只十根手指頭算得完 )

( 另外認識過一個男孩,初戀還不知道在哪裡,自稱國寶 )

還是學生的時候,當朋友間聊起同性質的話題,

可以被歸類在知無不言、言無不盡的那一派,

剛離開學生階段不久的時候,當同事間聊起同性質的話題,

開始被另外歸類在坐而言不如起而行的那一派,

到現在算是死社會人的時候,身邊週遭的人已經不再談論這種話題了,

不過有人在老就表示有人在長大,

新世代的產生不等於曾經存在過的話題會消失,

只不過被舊世代看成是舊話題的話題,

變成是新世代正面對的新課題、熱門話題。



網路廣傳的文章、坊間暢銷的小說、雜誌特闢的專欄、學校開設的通識課,

多到數不清又存在於以任何形式呈現的相關話題、議題、課題,

直到現在,似乎還是以兩性問題最受矚目也最具爭議性,

前有施寄青、吳淡如,現有女王、陶晶瑩,

後起新輩乘勢搭著永不褪色的世代階段性困盲問題,

進而備受矚目甚至被公認為達人者大有人在,

範圍連帶也渲染到了音樂界裡的音樂人,

像是姚若龍、許常德這兩位知名音樂作詞家,

就是被公認為感情達人的神級人物。



同脈不同支的兩性問題其實十之八九都脫離不了感情問題,

如果單純是純友情當然不至於衍生成太大的非社論型兩性問題,

就正因為不是單純的純友情問題,

而是偏向超越友情、觸及愛情雛形的問題,

所以這類的兩性感情問題,

一直都困擾著符合階段性成長年齡者跟不符合階段性心智年齡者的領域問題,

只是這些問題自古以來也不存在著實體印證或是標準答案,

實在也很難說出或是解出個完全無牴觸的標準,

客觀一點來說,

就是吳淡如、施寄青、女王、陶晶瑩,

每個人各自有各自的言論發表市場跟觀念支持群眾,

沒有是、非、對、錯、優、劣、好、壞,

唯一可以說的是 :

有哪些人、有多少人,支持著哪個人、哪種論點。



而哪種論點是立足於哪種立場屏障著哪些人和多少人,

進而架起了哪一個世代、哪一種情緒、哪一種領域類型的希望,

這又是另一個主觀與客觀並存的層面問題了,

畢竟吃飯跟吃麵都是可以吃得飽的,

重點不在於飯跟麵哪個好吃、哪個該吃哪個不該吃,

而是在於喜歡吃飯或吃麵的個人喜好不同。



入春了,

最近的天氣總是時晴時陰、天空時藍時灰、晴朗後雨不缺席,

對於我個人的感性感受層面而言,

不免稍稍的受季節跟氣候牽引,有著一點點醒過來的感覺,

無意間在事務暫歇、叼根菸發呆的無月深夜裡,

腦子裡突然冒出一個很八股的問題 :

愛情是什麼 ?



Google 的出現真的造福了知識跟常識都嚴重短缺不足的我,

大概在想著愛情是什麼這個問題十分鐘過後,

我決定直接上 Google 搜尋,免得浪費時間跟自己的無知搏鬥,

然後 ......


維基百科說 :

愛情,在不同時代有不同的定義。

現代定義為兩個人基於一定的物質條件和共同的人生理想,

在各自內心形成的對對方的最真摯的仰慕,

並渴望對方成為自己終生伴侶的最強烈、最穩定、最專一的感情。


但在遠古的母系社會、古代的父系社會,

愛情有另一種體驗,並不是單純的一夫一妻制。



胡野秋的博客說 :

一種陣發性精神病,常常在男女間同時發生,症狀表現為痛苦。



新華論壇之情感碼頭說 :

愛,絕對不是缺了就找,更不是累了就換。

你 ( 妳 ) 不能怪他 ( 她 ) 中途抽身,因為他 ( 她 ) 在愛中看不到生活。



生活,才是愛情的目的,

這裏的生活不是一個人好好活,是兩個人如何一起好好過。



樂多之【希望‧希望】說 :

愛情是什麼?

總叫人不由自主的微笑,莫名奇妙的悲傷,

無來由的生氣,朝思,幕也想 .......

更多時候,身在其中不懂珍惜,

直到失去,悵然不已,徒留遺憾 ......



同樣的標題搜尋跑出了算不完的搜尋結果跟連結網址,

然後在抽了半包菸跟看了一整晚解釋內容之後,

我反而比較清楚的知道說,爆肝跟肺癌是什麼 ......

嗯 ? Sorry、我離題了,所以、愛情是什麼 ?


看了許多的相關解釋內容後我有一個發現跟一種感受,

我發現到不同的人對於相同的議題都有著自主性的看法跟說法,

也感受到由許多的自主性看法跟說法所構築出來的解釋,

似乎脫離了議題本身的本質性跟單一性,

然後慢慢一點一滴的滲透到各個存在著相關性跟相連性的不同層面議題,

接著不同層面的議題藉由相關性和相連性的反推,

再逐漸回到最初探討議題的純粹性和客觀性,

最後變成同門不同派、同派不同流、同流不同師、

同師不同式、同式不同技,

然後思考問題的邏輯迴圈又轉回到原點 : 愛情是什麼 ?



這種感覺就很像現在台灣的政治問題跟社會問題一樣,

不管新聞怎麼報導、焦點怎麼轉移、主事者怎麼說明,

只要你 ( 妳 ) 肯花時間看到最後、聽到最後、想到最後,

到最後的最後你 ( 妳 ) 的思考還是會轉回到提出問題的那個問題原點,

因為報導各家不同、焦點轉移後的論點不同、

主事者說明後的釋意與事實不同,

然後慢慢的滲透到各個存在著相關性跟相連性的不同層面議題,

接著不同層面的議題藉由相關性和相連性的反推,

再逐漸回到最出探討議題的純粹性和客觀性後就可以發現,

奇怪,問題還是沒有個答案、狀況還是沒有被解決。



咦 ? I m sorry、我又離題了,我們再來一次,所以、愛情是什麼 ?

回想起唸書求學又剛好接逢對兩性問題、

甚至可以稱作議題的問題有興趣的那個年紀,

那時候市面上有定期發行一本版式不到A4大小的雜誌,

裡面的內容全部都是在討論男女間的感情問題,

那間出版社其實挺有商業策略的,

因為雜誌內容的來源全部都是開放給讀者或是有意發表言論的人,

藉由文字投稿的方式投到出版社的編輯部,

然後再經由編輯部的閱稿、選稿、主導性撰稿,

最後確認編排再印刷出版上市,

整個流程全部看不到真正的作家或是寫手的存在。



也就是說,除了基本的營運成本跟人事成本,

那間出版社根本不需要花到任何聘請費或是代言費,

在前一期跟下一期發行上市的期間,

出版社的編輯部根本不用擔心被拖稿和沒稿的問題發生,

反正多的是有心人士的自告奮勇跟真情故事作後盾,

聽說還有投稿的人電話跟書信抗議自己嘔心瀝血的作品石沉大海,

然後編輯部特別還在雜誌內頁發表對抗議投稿者的概括式道歉啟示,



那時候班上的女同學幾乎人手一本,

有些有男朋友的女同學更會要求自己的男朋友跟著一起看,



( shit、我就是受害者 !! )

不過說真的,雜誌的文章內容其實蠻沒營養的,大概都是一些像是

我男朋友都不接我電話,他是不是不愛我了 ?

我女朋友生理期都拿我出氣,她是不是討厭我 ?

我喜歡隔壁班的一個男生,我該怎麼告白 ?

我喜歡的女孩不喜歡我,我真的好難過、怎麼辦 ?



這種看完會想要歸去來兮或是考慮該不該因為智力差異跟女朋友分手的內容,

有一些文章的敘述甚至可以堪稱為社會新聞的翻版,

我看過一篇名為

我不跟我男朋友作愛他就會打我,怎麼辦 ?

的文章。


怎麼辦 ?! 這不是怎麼辦的問題吧 ?!

是她有沒有發現找錯地方問問題的問題吧 ?!


然後我那個時候的男朋友看完這篇文章氣呼呼的對我狂發飆 :

你們女生怎麼都這麼無聊啊 ?! 滿腦子都只會想要把責任推給男生嗎 ?! 無言 !!

是啊,我聽完他說的,我也無言了....



呃 ? I m so sorry,我好像又離題了,再給一次機會吧,

所以、愛情是什麼 ?

我們都知道,人同時存在著理性跟感性的思維和行為模式,

差別在於不同的個性和環境及教育影響度的不同,

造就了每個人所具備的理性與感性的比例不同、慣用性不同。


舉個例子來說 :

理性的人不見得不會因為感受或是情緒的影響,

而完全不傷心難過或是哭泣宣洩,

感性的人不見得不能勝任極須藉由邏輯運作與排程慎密的工作內容跟策略規劃,

重點在於、

什麼事情或是什麼狀況該用理性或是感性去執行跟處理而已,

再說的客觀一點 :

重點在於什麼事情或是什麼狀況,

該用理性或是感性去執行跟處理會比較好而已。


上面有提過的那些舉例搜尋點,

維基百科、胡野秋的博客、新華論壇之情感碼頭、樂多之【希望‧希望】,

在看過、想過、分析、判斷後,

我以個人認知裡偏屬主觀的形容來形容解釋內容的描述依序是 :


維基百科 -

具有時間考量、前提條件、

非單一人之單一目標設定、引用經考證過的公認性事實,

進而結合立場略帶感性論點為基礎的類理性方式來解釋愛情。



胡野秋的博客 -

以娛樂性質為基礎的非全面性認同觀點,

運用博君一笑的印象方式來解釋愛情。



新華論壇之情感碼頭 -

加入勸說式道德觀、輔慰式話術法、前提條件與現實層面考量,

結合立場著重於理性論點的類感性方式來解釋愛情。



樂多之【希望‧希望】-

運用純白話與稍加修飾過的類文言白話用句,

參雜著情緒反應及反應後的個人行為,

以感性面極高卻不失無理性敘述的大眾式描寫法,

達到市場接受度極高的普遍式愛情階段性過程和本質釋意。



列舉了四個同一搜尋標題後的解釋,

接著在解釋中分離出我也不知道該怎麼算的多種夾雜條件,

然後繼續發現在各有不同、

不同當中又存在相互搭配運用的理性、感性跟娛樂性層面是成立的,

最後各自都用了不同的用句集結成對同一問題的描述和解釋,

而每個解釋都是在解釋著愛情是什麼,

所以 ......



到底愛情是什麼 ?
標籤:
瀏覽次數:86    人氣指數:2086    累積鼓勵:100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台灣,我愛你 《前一篇 回她的日記本 後一篇》 生命的愛
 
住戶回應
 
時間:2011-03-16 19:07
他, 33歲,高雄市,軍警
*給你留了一則留言*
  
 
時間:2011-03-13 23:05
他, 36歲,高雄市,服務
*給你留了一則留言*
  


給我們一個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