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利用空檔翻了一下商業週刊 看到 金惟純 的專欄裡寫了這麼一句話 “面臨了無書可讀的窘境” 挺讓我感同身受的 本身雖不是說讀萬卷書 但確實也因工作需要而充實自己 卻也在無形中養成了收集書的習慣 話說回來 金惟純 所謂的“無書可讀” 指的是當他買了本書回家研讀 結果裡面所舉的成功案例或人物 其實有許多都已經破產或政在紓困中 過去我也有這樣的經驗 曾經很認同某本書裡所講的想法 甚至身體力行 結果作者在不久後出現在媒體上 還被指稱為詐騙集團 情何以堪阿 所以有些書真的很後悔買下他 後來發現台灣的出版業 多數其實只是在拼量、亂槍打鳥 甚至許多書是作者自己花錢出的 為的只是打響自己的知名度 但內容多半都很八股 要不就是一窩瘋的探討類似的話題 例如 前兩年很流行的“秘密” (許多人出了一堆屬於自己的精闢見解) 買屋購屋投資類 (都再市場最高點時一窩瘋的出,但也不能說完全沒用啦) 心靈方面書籍 (禪修靈修相關等等的,沒辦法,現代人痛苦指數太高) 以此類推相關等等... 個人其實就蠻欣賞的 何飛鵬 的 每次翻開商周第一篇就是先看 何飛鵬 的專欄 因為他在出版業的經營 不斷的在闡述他的價值觀及理念 讓我覺得不單單只是位了商業利益上的考量 (雖然說商業利益真的也很重要) 但在背後他希望帶給大家的是更有實質意義 更被社會所需要的東西 這就是所謂的中心價值觀吧 儘管面臨出版業僅有的幾年時間 (何飛鵬推測以紙為媒介的閱讀方式只剩五年吧) 他還是希望能利用這些時間找出更能被大眾所接受的方式及方法 但我還是希望別因為如此而讓自己的中心價值觀迷失掉了 也同樣這樣的警惕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