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5596891
 蘆葦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好文章欣賞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龍泉窯明代仍處發展高峰期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篇名: 南宋官窯
作者: 蘆葦 日期: 2015.05.25  天氣:  心情:
南宋官窯
南宋官窯是官方的燒造瓷器的窯場,南宋時期漢族勞動人民的製瓷技術有許多創造和進步。南宋建都臨安(今杭州)時,建立修內司、郊壇下窯,生產宮廷專用禦品,故稱『南宋官窯』。
1簡介
官窯分做兩個地方,一為北宋的汴京官窯,一為南宋南 遷後高宗在杭州所另立的新窯杭州修內司官窯,亦稱內窯。然此項分類尚有紛歧意見,因為汴京遺址長埋於開封市底下,考古難以挖掘,隻能借由古籍記載來推測當時燒窯的情況。根據幾本古籍,如明初曹昭【格古論要】、南宋人所寫【負暄雜錄】、以及南宋【垣齋筆衡】所載,官窯的確分作南北兩處。
北宋官窯是北宋大觀、政和間官府在汴京(今河南開封)設窯,稱為官窯。官窯是中國古時五大名窯(鈞窯、汝窯、官窯、哥窯、定窯)之一。官窯意指由官方營建,為其燒造瓷器的窯場,所生產的陶瓷供宮廷所用。因此除了有名的宋代官窯之外,亦有遼代官窯、明代官窯等。官窯產品必須符合皇家的審美觀,客觀上就限製了陶瓷工匠的藝術發展,清乾隆之後,官窯產品也就逐漸沒落了。
南宋官窯是宋朝遷都臨安後,邵成章提舉在殿中省修內司按北宋舊製度在鳳凰山下設立官窯,稱為內窯;後來又在郊壇建立新官窯。修內司郊壇官窯瓷釉有月白、粉青、米黃三色,有冰裂紋,隱紋如鷹爪。明初曹昭【格古論要】言:『官窯器宋修內司燒者土臃細潤,色青帶粉紅,濃淡不一,有蟹爪紋紫口鐵足,色好者與汝窯相類,有黑土者謂之烏泥窯,偽者皆龍泉所燒者,無紋路。』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垣齋筆衡】中提到"後郊壇下別立新窯",為南宋初期設立的第二座官窯,稱『郊壇官窯』,也位於杭州。
『襲故京遺製』移地於南方繼續生產,開始於紹興十三年,卻連續生產了一百三四十年的優質瓷,前後映輝,為中國奠下了製瓷王國的美名,千多年以來,被舉世認為宋瓷是藝術性最高的時代。它通過細致純熟的工藝,將流暢簡練的造型和精光內蘊的釉色和諧統一在一起,代表著八百年前中國瓷器生產的最高水平,也是南宋時期發達的科技文化真實的寫照。由於它產量有限,傳世甚少,從而成為中國古代瓷器中的瑰寶,聞名於世。而與南宋官窯的知名度不相適應是關於它近乎零星的史料記載,讓今人覺得撲朔迷離、莫衷一是。因此,南宋官窯的研究一直是中國古陶瓷研究中一項令人矚目的重要課題。
2詳述
南宋官窯,開始於隆興十三年。是由皇家自己投資,並由宮廷內務府的窯務機構主持建立的製瓷窯場。宋朝以後的官窯,則是國家機構的官府投資建立的製瓷窯場。民窯,是百姓投資建立的窯場。官窯與民窯的根本區別是窯場的所有權屬性,而不是產品的形狀和產品的歸屬對象。官窯瓷器有兩種屬性,一種是在官窯中燒造出來的瓷器,這是完全意義的官窯瓷器;另一種是在官窯建立以前,由官方出具設計樣式,規定質量標準和數量要求,並由宮廷太監專門監製、督造,在民窯中燒製好後,經過挑選,上品供應禦用,中品供應宮廷用瓷和外交用瓷以及賞賜有功大臣,下品配發給地方官府作為公用。後者並非官窯中生產,所帶『官窯』二字,與窯場的所有權不符。村夫認為,此類瓷器冠以『官用型瓷器』的名稱比較準確一些。
另外,由漢族民間自己設計燒製的精美瓷器被皇家所采用,隻能叫做貢瓷,不能稱為官窯瓷。其中,專門為皇帝燒製的瓷器叫貢禦瓷器,而為宮廷陳設和皇室成員燒製的瓷器,就隻能稱為貢瓷,不應稱為貢禦瓷。 宋朝官窯遺留給後世的問題很多,比如『汴京官窯』、『汝官窯』和『郊壇官窯』的概念是否正確的問題,貢禦汝窯燒造的時間是宋神宗時期還是宋徽宗時期的問題,南宋修內司建立的『新窯』和『舊窯』的關係問題,龍泉官用型黑胎青瓷是貢瓷還是仿官窯瓷的問題,【坦齋筆衡】中『故京遺製』的含義和『置窯於修內司』問題等等。
南宋的官窯都是由宮廷內務府的窯務機構主持創建、由窯務機構或者是修內司機構中的宦官進行監督管理的,它和明清時期派遣朝廷命官督造官窯瓷器是不同的。因此,宋朝的官窯,是特指皇家內宮出資派人建立的、具有皇家獨立自建性質的製瓷窯場。
3曆史演變
宋代(北宋960-1126,南宋1127-1280年)是我國陶瓷業發展史上的一個輝煌的時代。 江南一帶由於其富庶的地理條件和以外貿易的發展,已形成商業繁榮、人口密集的城市。臨安(今杭州),是當時政治、文化、經濟的中心,又是最大的消費城市。還有明州(今寧波)、越州(今紹興)、溫州、婺州(今金華)、處州(今麗水)等地,這些市鎮,曆史悠久,瓷業甚為發達,既是瓷器生產中心,又是瓷器消費市場和銷售集散地。越瓷、婺州窯瓷、龍泉青瓷已久負盛名,各樹一幟。 "靖康之難",標誌著北宋五朝的滅亡。中原地區諸名窯被毀。宋高宗趙構避逃東南,定都臨安,建立了南宋朝廷。在杭州鳳凰山設立修內司官窯,並在烏龜山八卦田郊壇下附近另建新官窯。內窯和新官窯集中南北的精工巧匠,燒造官庭和達官貴人需要的青瓷。這是北宋汴京官窯的繼續,曆史上稱為南宋官窯。 據南宋人葉寊的【坦齋筆衡】一書中記載說:政和間(北宋1111-1117年),就師自置窯燒造,名曰官窯,中興渡江,有邵成章提舉後苑,號邵局,襲故宗遺製置窯 於修內司,造青器, 名內窯,澄泥為花,極其精製,釉色瑩沏,為世所珍,後郊壇下別立新窯,比舊窯大不侔矣。此段文獻資料是迄今發現的關於南宋官窯曆史的最早文字記載,後人研究都多以此為考證。文獻說明,北宋時期已燒製官窯。南宋官窯繼承了北宋官窯的技術和製作方法。文獻把南宋官窯劃分為"修內司"和"郊壇下",前者"名內窯",後者係"別立新窯",並明確指出新窯"比舊窯大不侔"。 據浙江省文管會1956年所發掘出來的一座南宋烏龜山窯址已確認了郊壇官窯的存在。但文獻所指的"修內司"官窯址迄今未發現,有考古專家提出,抑或是它和郊壇下僅是一處窯 址的兩 種稱謂,這也有特研究與考古發現的印證。
4特點
明初曹昭的【格古要論】在描述官窯瓷器說:"官窯瓷宋修內司燒者土脈細潤,色青帶粉紅,濃淡不一,有蟹爪紋 紫口鐵足"。明人高濂在【遵生安箋】裏進一步說明杭州官窯青瓷的特征是"色取粉青為上,淡白次之,油灰色之下也;紋取冰裂鱔血為上,梅花片墨紋次之,細碎紋之下也。" 在已發掘的杭州烏龜山郊壇官窯窯址中發現很多瓷片與窯具,胎質呈黑灰或灰褐色,胎質輕薄、釉層較厚、釉色有粉青、蜜臘黃等色,器型常有盤、碗、碟等,還有仿古器皿是受北宋徽宗提倡仿古複古的影響,作為宮遷陳設用品;郊壇官窯遺址出土遺物較為豐富,其特征與曆代文獻記述相符合。
南宋官窯瓷的釉色,主要是粉青色、依色譜的顏色分,是極淺的藍綠色,但也有以灰色綠色、黃綠色色調為主的。具有良好的乳濁性和釉層豐厚的多次釉,在質感上追求璞玉的效果。 南宋官窯瓷的胎土有黑褐色、灰褐色、灰色及紅褐色等,但以黑褐色占大多數,所謂"紫口鐵足"是由於黑胎上釉後,口部及凸棱部位釉向下流,因而造成口棱部釉薄,而顯現了胎色,這就是"紫口"。至於"鐵足"則是指圈足部份的黑鐵色了,南宋官窯的釉極厚,故便有"原釉薄胎"之說法。
南宋官窯瓷多有紋片,有大小開片,亦稱文武片。紋片有疏有密,有深有淺,以冰裂紋等大紋層為主,所謂"冰裂紋"者,如同冰糖、雲母一般,層層而下,多角形的開片,顯白色的紋路,由於機會不多,較為特殊。釉麵出現的紋片原是一種缺陷,它由於製作過程中工藝處理不當,胎釉膨脹係數相差過大,使釉麵發生裂紋,但我們的祖先巧妙地利用這種缺陷美,作為裝飾瓷釉的特殊手段,使這種釉麵紋路通過工藝的調整,控製裂紋的大小和疏密,形成紋片碎路,縱橫交錯,極不規則又在規則之中。經過人工染色,從而達到所謂"金絲鐵線"的藝術效果。 南宋官窯瓷的造型,品種包括很廣,以陳設用瓷為主,有文房用具,也有日用器皿及裝飾瓷,如尊、壺、琮、爐、瓶、碗、碟、洗樣樣都有。器型多仿自周、漢古製。造型嚴謹肅穆,古風樸樸,又配以"紫口鐵足"更顯得風韻別致、古色古香。官窯瓷器以小型器為多見,體積不大。但是它所表現的氣度,卻仍然不可漠視。
南宋官窯青瓷,主要表現的不是在它的裝飾,而在它本身如玉泉般的、莊重的、典雅的、神秘的自然美。在藝術風格上以釉色取勝,以造型見長,以紋片著稱,這些製品反映出東方民族諄厚樸實,崇高古雅的獨特藝術風格。 官窯所燒的都是宮廷禦用器,因此,要求製作都盡量完美,早期作品為 了使器身全部敷釉,盤洗等器一般都以支釘裝燒,唯支釘較汝州官窯為大且粗,數目甚至有多達二十枚者。晚期,則多以墊托墊燒,雖然是底留下一道無釉的痕跡,但塗上一層鐵質護胎漿成"鐵足",使製品更富特色。
南宋官窯瓷既繼承了北宋汴京官窯瓷、河南汝官窯瓷等北方名窯的造型端莊簡樸,釉質渾厚的特點,又吸收了南方越窯、龍泉窯等名窯的薄胎厚釉,釉麵瑩沏,造型精巧之精華。北藝南技的結合,創造了我國青瓷史上的頂峰。而且對世界文化藝術方麵也是一個偉大的卓越的貢獻。 南宋王朝覆滅之後,官窯被毀,工匠失散,技藝失傳,故傳世珍品較少。一九八九年,在香港以2500萬港幣拍買的一件南宋官窯青瓷,創造了中國古陶拍賣史上的最高紀錄。
5恢複發展
1950年,周總理在日理萬機中對恢複南宋官窯瓷作了批示:希望有關科研生產部門盡快弄清碎紋釉青瓷的原料、配方、燒製工藝,恢複古名窯。 直到1976年,南宋官窯的恢複試製工作才全麵開始。杭州瓷廠承擔了研試任務,1978年,仿官窯灰青釉和月白釉二類試製品研製成功。1986年,杭州南宋官窯研究所成立。同年,研製成功南宋官窯粉青金絲紋片瓷。杭州瓷廠杭州南宋官窯研究所仿製的南宋官窯,不但繼承了原有的以釉色取勝,以紋片著稱,以造型見長之三大優點,而且又發展了刻、畫、浮雕、堆塑與釉色結合等多種裝飾工藝,豐富了造型,增添了藝術感染力。在一九八七年國家輕工業部優質產品評比中,仿南宋官窯菊瓣碗,雙弘貫耳瓶、果盤、葵口碗等十九件(套),新研製的十二錦瓶現代造型在全國同行產品質量評比中奪魁。榮獲一九八七年輕工業部優質產品稱號。一九八八年,在北京舉行的國際博覽會中榮獲銀牌獎。
6鑒定方法
首先,窯器必須具有眾所周知的『金絲鐵線』、『紫口鐵足』。前者是窯器的與眾不同的裂紋,大紋為『鐵線』,有的顯藍,大紋中套的小紋為『金絲』,有的不一定顯金黃,大紋小紋合稱為『百極碎』,它應當是密而不疏,曲而不直;後者是哥窯顯露的較為特殊的胎色,但兩者往往如魚與熊掌一樣不可兼得。瓷胎滿釉器有『紫品』而無鐵足。鐵足應當是胎質本身的無釉顏色。鐵足如是人為施加的一種黑色釉,其真偽值得懷疑,與【七修類稿續編】中記載的『其足皆鐵色』相悖。其次,窯器屬青瓷係列,釉色為青釉,濃淡不一,有粉青、月白、油灰、青黃等色,因窯變作用,釉色多顯兩種或兩種以上的色澤,非人為主觀意誌所為。胎質有瓷胎和砂胎兩種,少花紋,無年款。胎色有黑灰、深灰、杏黃、淺灰等。釉麵不光潔,但有一層如酥油之光,釉質較深濁不清透,釉層厚薄不勻,蘸釉立燒之器,底足之釉最厚,有的可達4毫米。其燒造方法為裹足支釘燒或圈足墊餅燒,後者可明顯見到所墊圓餅燒造的痕跡。
再次,窯器的底足也頗為特別,其圈足底邊狹窄平整,非寬厚凹凸,足之內牆深長,足之外牆淺短,難以用手指提拿起來。
最後,就是窯器最主要、最奇妙、最令人稱道、又最被人忽視的特征,即所謂『攢珠聚球』。陶瓷界先輩孫瀛洲在其【元明清瓷器的鑒定】一文中早已說過,『如官、哥釉泡之密似攢珠,……這些都是不易仿作的特征,可以當作劃分時代的一條線索。』
顯然,『攢珠』指的是窯器中之釉內氣泡細密像顆顆小水珠一樣,滿布在器物的內壁和外壁或內身和外身上。但孫老說得比較籠統,實際上真正哥窯的釉內氣泡不僅僅隻是『攢珠』,還顯現出一種比『攢珠』稍大一點的『聚球』。球比珠大,也就是說哥窯有大小不同的兩種氣泡,其排列形式不是間雜錯落,而是較為整齊地排列在一起。聚球式的氣泡比攢珠的氣泡數量要少得多,一般呈圈形排列在器物之內壁,像一個很厚的環。『攢珠聚球』它是當之無愧的劃分真假哥窯的一條必不可少的重要依據。
窯器釉質純粹濃厚,不甚瑩澈,釉內多有氣泡,如珠隱現,故通稱『聚沫攢珠』。釉色寶光內蘊,潤澤如酥。紋片多種多樣,以紋道而稱之有鱔魚紋、黑藍紋、淺黃紋、魚子紋;以紋形而稱之有綱形紋、梅花紋、細碎紋、大小格紋、冰裂紋等,總名為百極碎。哥窯器物傳世的以各式瓶、爐、洗、盤、碗、罐為常見。但窯器窯址仍未確認,成為中國陶瓷史上的懸案之一。
底足對比法:南宋官窯足沿釉層較薄的部位泛出鐵紅色,烏黑色,鐵黑色,澄泥色都有,詳見以下圖片,修內司官窯早期花缽,晚期花口洗和花口碗的底足都沒有上一層青釉護胎汁。露足部位泛出鐵紅色。郊壇下官窯,用的是一種石灰堿釉,它的特點是高溫下粘度大,不易流動,早期厚釉易粘接支燒工具,造成廢品,詳見早期翠綠樽式爐(早期常用環列 六齒支釘燒製,三足上都有燒焦痕)。到晚期變滿釉支釘裝燒為刮釉墊餅裝燒、由於青瓷胎料中含鐵量高達3.5-5%,致使製品的口沿釉薄處露胎處顯『灰紫色』,『橙黃色』,而圈足底端刮釉胎處呈『黑褐色』、』烏泥色』、『澄泥色』,形成『紫口鐵足』的特征。花口洗,葵花洗 圈足都有一層很薄的青釉護胎汁,即是同樣的配方,色釉 的厚薄。窯位的放置,溫度的高低稍有差別,燒成的底足便有天壤之別。資深藏家說得對:瓷器底足的信號很多。鑒定一件瓷器的新、舊、作假、多看底足。
水波紋和乳濁釉對比法:官窯似魚油,這句話一點不誇張,從以上圖片看釉層中『攢聚『著著無數微小如珠的氣泡,還有長、短、新、老、自然開片,行家稱之為『聚沫攢珠』,這是鑒別南宋官窯的重要特征之一。
從厚胎厚釉和薄胎厚釉,馬上就分開兩種底足,一種上青釉,一種不上青釉護胎,一種釉麵上有水浪紋,一種釉麵上乳濁釉,早期沒有,晚期釉色滋潤,玉質感強烈。修內司官窯,是一種含鈣量較高的石灰釉,是高溫下粘度較小,易流動,到後期改變製瓷工藝,創用素燒胎多次上釉兩次燒成的厚釉工,釉質如玉石般的光亮瑩潤,所以在晚期的官窯中能清楚的看到像小河流水似的水波紋,也是如今工藝無法仿製的地方。
7價值
南宋覆滅後,官窯被毀,工匠失散。現傳世珍品不足百件,且多散落在世界各地。南宋官窯瓷器的器型 、釉色、胎質和藝術水準均達到中國古瓷器巔峰,尤其是器物表麵釉層的開片紋理、製作工藝與審美蘊含堪稱登峰造極。在1989年蘇富比香港秋季拍賣會上,一件直徑為11厘米的南宋官窯葵瓣洗以2500萬元港幣成交,創了當時中國瓷器拍賣之最。而這次展出的三足洗,直徑為16厘米,而且底部有銘文,價值還要更高。據專家估計,其價值可達5000萬元人民幣左右。一件南宋官窯粉青釉貫耳瓶。這件粉青釉貫耳瓶是仿造青銅器造型燒製而成的,它腹部渾厚,圓如蘋果形,頸部有對稱管狀雙耳,名曰貫耳,出戟。貫耳瓶是瓷瓶耳的式樣之一,器身呈貫通的管狀,豎向附於瓶的直頸兩側,這種造型多見於宋代官窯,龍泉窯和哥窯產品中。通體施有粉青釉,胎薄釉厚,釉上冰裂片,稀疏自然,紫口鐵足。此件貫耳瓶造型嚴謹肅穆,古風撲撲,又配以紫口鐵足更顯得風韻別致,古色古香,又因之器形之大,是同器類中不為多見的,保存完好,具有極高的收藏價值和研究價值。
一件南宋官窯粉青釉尊。此尊造型大器,飽滿自然,通體施釉,釉色粉青,釉層肥厚,玉質感強烈,粉釉色一流,表麵細研緊致,且色澤翠麗晶瑩,胎體厚重,胎釉結合緊密,是不可多得的官窯器物,其價值不可估量。
標籤:
瀏覽次數:125    人氣指數:925    累積鼓勵:40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好文章欣賞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龍泉窯明代仍處發展高峰期
 
給我們一個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