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2251501
 小輪子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台灣也是有好動畫的...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仁醫又重播啦@@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篇名: 看大鈔~認作家
作者: 小輪子 日期: 2011.04.11  天氣:  心情:
很諷刺的一位日本作家

一身窮苦;走後人像卻被刻印在5000yen大鈔上。
妳說是ㄅ是很可悲?!?
>///<


文.攝影◎新井一二三 肖像◎陳裕堂
TT口一葉與吉原花街柳巷

在短瞬如煙花的一生中,有「現代紫式部」之稱的TT口一葉,曾於蟄居花街柳巷的艱苦歲月中,書寫出傳誦於世的經典。今日「日本文學路線」系列三之二,作家新井一二三帶領讀者探訪這位甫登上五千圓日鈔幣面肖像、以擬古文創作的明治時代女性文學家,一窺其充滿傳奇性的身世經歷與不朽輝芒。 ──編按




 二○○四年十一月,日本中央銀行發行的新一套紙幣中,五千圓鈔票上印有明治時代的女作家TT口一葉(1872-96)的肖像。之前,夏目漱石在一千圓鈔票上待了二十年;這回擔保國家財政的榮譽輪到女作家身上並不意外。不過,一葉二十四歲就往生;紙幣上看到年輕女郎的倩影,還是滿新鮮的一件事情。

以擬古文創作的妓女題材小說
 TT口一葉的名字在日本人人皆知。然而,看過她文章的人,實際上並不多;新紙幣發行,也沒有引起熱潮,這大概有兩個原因。
 首先,她的作品是用擬古文寫的。一八九○年代,明治維新後二十多年,日本文壇上多數人都寫白話文了。例如,比她大五歲的夏目漱石留下的小說大多為白話作品;現代日本人讀起來不覺得困難。可是,熱中於《源氏物語》等古代文學的一葉,特意用擬古文寫作。結果,對今天的讀者來說不容易消化,導致人們對她小說敬而遠之。
 其次,她的代表作品〈比肩〉以東京吉原的「遊郭」──即花街柳巷為背景;女主人翁美登利才十四歲,不久後將成為妓女。一葉的其他小說很多也以當年日本婦女在家父長制下吃盡苦頭為主題,可以說是女性文學的先驅。
 一葉文學價值之高,早在她生前文壇上就有定論;但是,教育官員則有不同的看法。他們認為:婆婆媽媽讀物不好收錄在國文教科書裡給學生看。何況作者受過的正式教育只有五年半而已。於是,跟東京帝大畢業的夏目漱石所寫的小說不同,一葉作品從來沒有通過教育渠道被普及過,因而對大多數日本人而言很陌生。
 總之,T口一葉是掉在時代縫隙裡的作家。形式上,華麗的擬古文在她的作品和後代的讀者之間造成了鴻溝。觀念上,她卻比別人超前幾十年;在近代日本社會,志願當職業小說家的頭一名女性就是她。

TT口一葉鰫~跡。。。




花街柳巷旁的書寫生活
 T口一葉(本名奈津或夏,日語都讀成Natsu),一八七二年生為東京小吏的次女。從小好讀,但十一歲被母親強迫退學,之後白天料理家務、做衣服,晚上則抽空自學,因為太用功竟傷害了眼睛。父親可憐女兒,給她找了個老師。十四歲,為了學習和歌、書法、中日古典文學而上的「萩之舍」,乃中島歌子所開的私塾,當年有皇族、貴族等上千名上層階級的婦女為其弟子。
 一葉十五歲與十七歲時,哥哥和父親分別去世;她從此得成為女當家,照顧母親和妹妹的生活。但是,幫人做衣服的工錢不多,想找教書職位但學歷不夠,本來屬於社會中層的 口家,很快就淪落到下層去了。
 「萩之舍」有個女同學寫小說出名,對一葉啟發很大。她想到自己或許可以寫小說賺稿費來養家,於是找《東京朝日新聞》的小說記者半井桃水學創作;在他出版的雜誌《武藏野》上發表了第一部小說〈闇櫻〉。
 看一葉的日記,她對容貌英俊、為人溫柔的桃水抱有很深的戀情。但是,兩人關係本來作為文學上的師生開始,一葉又有照顧母親和妹妹的責任,她始終控制著自己的感情。文壇上,關於風流單身漢桃水的閒話也相當多;為了保護家名,一葉只好跟他斷絕來往。  請一葉寫小說的刊物逐漸多起來,但是以筆為生談何容易。母親經常埋怨女兒沒出息讓她吃苦;也難怪,家裡往往連一粒米都沒有。把所有衣服都帶到當鋪去了以後,只好拜訪已故父親的熟人借錢。可是,人窮多見鬼。她們愈窮,愈沒有人願意借錢。
 一葉是自尊心極高的藝術家,絕不想為了生活而在文學創作上做妥協。於是在極其困難的情況下,她決定開小店餬口。在東京各地尋遍合適的房子後,最後在下谷區鄰近吉原的龍泉寺町租了長房子中的一間。當時,一葉不過二十一歲。
 這家賣紙、蚊香、肥皂、火柴、橡皮氣球等什物的雜貨店,位於花街柳巷後邊。每天深夜一點前,每小時有五百輛人力車經過她的小店往吉原去;凌晨三點,就聽到嫖客回家的車聲。雖說同樣在東京市內,跟「萩之舍」的富家閨秀、半井桃水等文人住的本鄉區、小石川區等山手一帶相比,這裡的環境、氣氛都非常不一樣。畢竟,這邊所有居民都靠妓院生存的。
 自從江戶時代,吉原是城中之城;為了不讓妓女逃跑,四圍設有水溝,加上吊橋就變成要塞一般。歷史學家、文學專家都說:江戶時代的吉原是從武士到工商界人士,眾人聚集的文化沙龍;許多歌舞伎、浮世繪、詩歌、音樂作品都以這裡為背景,在這裡誕生,在這裡被發表而出名。當時的妓女也分好幾種:最高級的一種,修養程度非常了不起,作詩、寫字的水平並不亞於一流文人,彷彿唐朝長安煙花巷的藝妓。她們簡直是大明星。〈比肩〉的女主人公美登利的姐姐就是這樣的妓女,客人多是各界名流,教妹妹敬仰不已。
再說,吉原也是消費、享樂活動的中心,猶如全年無休的嘉年華。在故事開頭,一葉描繪從舞蹈家到歌手,各種藝人成群過吊橋去吉原的場面;外邊居民只有羨慕的分。然而,唯獨名妓女的妹妹美登利口袋裡很有錢,叫女歌手停下來當場唱一首;眾人先都目瞪口呆,後來拍手叫好。
 不管多麼華麗,吉原之隆盛始終以人口販賣為基礎,乃與地獄表裡一體的天堂。對於這一點,一葉比誰都清楚。她住在龍泉寺町時候寫的日記便題為《塵之中》。

日本文學史上奇蹟的十四個月
 小店生意並不差。但是,口家人始終不屬於吉原社區;僅僅九個月,她就關掉鋪子搬走了。不過,在龍泉寺町過日子的經驗,對一葉創作的影響非常大。中產階級出身的她,曾接觸過富家閨秀,在觀察並親身體驗了最底層的生活以後,一葉更能夠逼真寫出各類女性的生活與心理。
 搬到本鄉區新家以後,一葉重新埋頭寫作;一八九四年十二月發表的〈大年夜〉引起了相當大的迴響。接著,從第二年到第三年,〈比肩〉、〈行雲〉、〈空蟬〉、〈濁江〉、〈十三夜〉、〈分道〉等傑作接踵而來,此乃日本文學史上所謂「奇蹟的十四個月」。
 那一段時間一葉集中發表的小說,彷彿張愛玲的《傳奇》。有天賦才能的年輕女作家,看透殘忍無情的社會真相以後,用筆虛構出一篇又一篇再悲慘不過的人間故事;無論在社會上層、中層、還是下層,當年的日本婦女都過著沒轍的日子。不是家計緊迫,就是丈夫不專一,婚姻不夠幸福。然而,一到婚姻制度之外,婦女能為生的地方似乎只有花街柳巷或者更低級的紅燈區了。
 受到森鷗外等文壇巨頭讚揚的〈比肩〉,直接反映作者在龍泉寺町開店時的所見所聞。吉原名妓女的妹妹美登利(十四歲)、龍華寺住持的兒子藤本信如(十五歲)、高利貸的孫子田中正太郎(十三歲)、人力車夫的兒子三五郎(十五歲)、消防隊長的兒子長吉(十六歲)等附近兩所學校的同學們,或一起玩耍,或敵對打架,集體度過童年最後一段日子。小說以吉原花街柳巷的三次節日為背景,描繪某一年八月到十一月,一群兒童逐漸進入大人世界的模樣。
 美登利和信如之間,本來有微微的戀情,但是兩人注定往不同的方向成長。作品中,美登利大喊:「不要,不要,我不要做大人!」因為做了大人以後,她非得當妓女不可。信如是很純粹的少男,既然生在佛教寺院裡,準備一輩子過超俗的生活。文末,美登利弄著成年女人的髮型而感到憂鬱;信如則為了上學往遠處出發。年紀最大的長吉開始到吉原嫖妓;年少的正太郎、三五郎等人的將來,也可以說是既定的。
 〈比肩〉最傑出的地方,乃一方面繼承江戶文學的傳統,把花街柳巷的花哨風俗和瀟灑人情用華麗的擬古文記錄下來,另一方面以現代人的眼光,對不合理的社會制度進行了冷靜卻有力的批判。

超越性別的文學價值
 跟同時代的男性作家如夏目漱石或森鷗外等人的作品比較,T口一葉的文學,表面予人的印象很古老;但是,她描寫的女人心理,即使今天看來卻一點都不陳舊。不僅是〈比肩〉的美登利,其他作品裡的登場人物也經常喊出「不要!不要!不要!」或者「討厭!討厭!討厭!」因為她們受不了生活中種種解不開的死結。這些死結,在不同的時代,不同的社會裡,會有不同的形態,卻始終不消失。〈濁江〉等作的登場人物,由於心理負擔過重,竟產生心身症與精神病症。雖然一葉沒看過佛洛伊德、榮格的書,但是深刻了解人之心理運作。
 文學作品的價值超越性別。話是這麼說,如果T口一葉身為男性,其生涯絕對會很不一樣。以她卓越的智力,大概能上東京帝大,甚至被派去國外留學都有可能。即使父母不富裕,一定也有人願意出錢支持栽培。但是,身為女性,她受到的正式教育非常有限。除了在私塾「萩之舍」研究和歌以外,連在龍泉寺町做買賣的時期,她都常去上野圖書館的婦女閱覽室拚命看書。因此對中日古典文學的造詣特別深,後來當上東京女子大學校長的安井鐵,就跟晚年的一葉學過《源氏物語》。
 說晚年,其實那是一葉二十三、四歲時候的事情。一八九五年底,刊登了一葉作品〈十三夜〉的《文藝俱樂部》雜誌「閨秀小說專輯」賣出三萬本。忽然間,她大大地出了名,被稱為「現代紫式部」。有人主動借錢給她,也有人偷她家的門牌。一葉本人卻保持低調;華麗的場面一律謝絕,不曾出席。
 頭疼長年折磨著一葉。一八九六年春天,她連背部都開始感到疼痛;夏天以後甚至不能起床。原來一葉患的是肺結核,同年十一月二十三日,她在本鄉區丸山福山町住家去世,得年僅二十四歲。  ●

〈龍泉寺散步〉
 〈比肩〉的背景龍泉寺町,如今有一葉紀念館。在JR山手線上野站,換坐地鐵日比谷線,在第二個站「三輪」下車。沿著國際通,往淺草方向走大約五分鐘,看到「龍泉」的路牌往左拐,前邊就是小而可愛的紀念館(每週一休息)。裡面有〈比肩〉草稿,一葉穿過的和服,當年龍泉寺町社區的模型等。對面的一葉公園則有〈比肩〉紀念碑。
 紀念館位於小工廠密集的地區。隔壁是畫框商,還有鞋廠,玩具批發商等。一家商店出售的「一葉煎餅」,因為新幣發行的緣故,一時供不應求。離紀念館再往南走兩分鐘,到「飛不動」十字路口,龍泉郵局斜對面就是一葉曾經開小店的地方,如今有「T口一葉舊居蹟」紀念碑。前邊的路往東走一段,就到吉原花街柳巷了。
 吉原今天仍然是妓院密集的地方。賣淫禁止法施行後,把牌子換成特殊浴池照樣營業;連街道區畫都保持著原樣,只是沒有水溝而已。聞名於世的「回頭柳」種在當年嫖客依依難捨地回家之前,最後回頭一次的地點。吉原作為江戶文化沙龍的傳統早就完全消滅,今天純粹只是風化場所。在粉紫色的水泥大建築前邊,整天站著皮條客,女性遊客不宜單獨接近。
 一葉紀念館:www.taitocity.net/taito/ichiyo/




===============================
文學記載:



TT口一葉為家族五兄弟姊妹中的二女,父親T口則義是個從農民晉身的下級官吏,深明知識能改變命運的道理,期望兒女能學有所成,可惜母親T口多喜思想保守,認為女子無才便是德,所以T口11歲還沒念畢小學便被迫綴學。14歲那年才在父親的安排下學藝於當時軍政要人等特權階級的家眷才能入讀的萩舍。

1893年7月全家為生計搬至下谷區龍泉寺町經營雜貨店,店子雖然只經營了九個月,但此期間的生活與接觸的人與事對她的寫作歷程影響最大,期間她經常到圖書館借閱研讀古典文學著作如《萬葉集》、《古今集》、《新古今集》等,為其文學修養打下基礎;T口於1891年跟隨朝日新聞的記者半井桃水學習寫作技巧並在同年秋天取「一葉」為筆名表作品,兩人並相戀但終因保護名節而主動斷絕了來往,T口在1895年9月於文藝俱樂部發表了多篇擬古文作品,獲得高度評價,有「現代紫式部」之譽。

1894年3月左右T口一家搬至本鄉區丸山福山町生活,T口並開始發表受日本文壇注目的作品《青梅竹馬》,作品細緻描寫紅燈區妓女為生活為生計所受的心理掙扎與接受變化,虛構出一個又一個花街柳巷背後無奈與悲哀的動人故事;但T口於1896年4月感到身體有異,8月接受診斷為肺結核,11月23日早上在本鄉區家中逝世,結束了短暫而璀璨的,在日本文學史上被稱為「奇蹟十四個月」的作家生涯,死後葬於東京都杉並區家族墓中。

因為她的作品多為彷古文形式,而非白話文,較難看懂,加上其作品因為題材的關係沒有通過教育渠道被普及(列入課本範文或參考介紹等),故不少日本民眾對T口的作品較陌生。但她的作品多為感性描述在家父長制下的日本婦女,為生活而吃盡苦頭的主題,內嵌上自己的親身經歷與所見所聞,再加上作者賦與的批判,故事今天細讀也不覺過時,且寥寥數字卻顯筆觸之細膩,體驗她驚人的觀察力,也讓她成為女性文學的先驅作家。

1996年為紀念一葉百年誕辰,出版界重新組織出版《TT口一葉全集》(和歌集、日記書信集、小說集,由築摩書房出版),部分作品有日語白話文翻譯本;在東京都台東區龍泉三丁目設立了「一葉紀念館」,她亦成為了2004年11月發行的新版五千日圓紙幣上的人物。同年2月臺灣洪範出版社出版由林文月翻譯的首本T口作品《十三夜》,另外T口的一些作品,林文月翻譯並發表至《聯合文學》雜誌中,如《比肩》(1998年1月)、《濁江》(1998年9月)。


TT口一葉(1872-1896)生於東京都,父親本是山梨縣農民,為擺脫階級制度的桎梏,棄鄉上京。終於在明治新政府成立前,擁有士族(武士)身份。新政府成立後,一葉的父親已升任為政府下級官吏。
一葉從小喜愛讀書,但因為受到母親反對,十一歲時,小學四年級的她只得無奈退學。後在家靠閱讀常祖父和父親的藏書自修,父親看不過去,於是送她進私塾“荻之舍”,學習和歌、書法和古典日文。
然而好景不長,先是長兄因病過世,二哥和全家斷絕了關係;繼而父親經商失敗後負債纍纍,氣惱交加,一病而逝;未婚夫的變心毀約,更使這個原本就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如此情形下,一葉勇敢地扛起了生活的重擔,為維持生計,她先後做過洗衣、縫補等諸多雜工。但即使這樣,依然無法解決家人的溫飽。
正當一葉為生計發愁而寢食難安時,同窗女友在報上發表了一篇小說,稿費相當於小學校長一個月的薪水。這件事給了一葉很大啟發,她靈機一動,決定以筆養家。1891年,十九歲的TT口一葉經人介紹,成為《朝日新聞》的記者。
同時,她投入舊派大眾作家半井桃水門下,開始學習小說的寫作技巧。翌年模倣日本現代著名小說家幸田伴露筆風寫成處女作《埋木》,于浪漫主義文學刊物《文學界》發表。其後,她又在同雜誌相繼發表了《雪天》、《琴聲》、《暗夜》等短篇小說,一舉登上文壇。
隨著與半井的交往加深,兩人日久生情,談起了戀愛。但人言可畏,這段師生戀受到“荻之舍”中大家閨秀們的冷嘲熱諷,她只好和半井斷絕往來。失去半井的幫忙,一葉的生活變得更加困苦。
1893年,她一度中止寫作,搬到貧民區,開了一間雜貨舖。然而因為資金不足及經營不善,不久就倒閉。九個月的時間裏,一葉對下層民眾的困苦有了更為深切的體會,貧民窟的體驗,成為一葉創作的重要轉捩點。此前,她在小說中始終無法擺脫當時女作家特有的脂粉氣,詞藻華麗,缺乏內涵。但在貧民窟認識那些一旦長大必須賣身的女孩後,一葉對她們的命運產生了深切同情,文體隨之發生劇烈變化——濃粧艷抹的冗詞贅句消失了,剩下的,是簡潔有力的肺腑之言。
二十二歲,一葉重新搬回故居,以“市井作家”的身份再度登上文壇。為了糊口,她拋棄一切女人應用的矜持;為了借錢,她週旋在不同身份的男人之間,曲意諛諂,使得過去的同窗姊妹對她無不鄙視唾棄。
1894年12月到1896年1月,是TT口一葉創作生涯的巔峰,後世文學評論者稱之為“一葉的奇跡十四月”。在短短的時間內,一葉寫出了《大年夜》、《濁流》、《青梅竹馬》、《岔路》和《十三夜》等一系列珠璣之作,頓時轟動文壇。
TT口一葉的代表作是《青梅竹馬》和《十三夜》。《青梅竹馬》以東京下町的大音寺為舞臺,以妓女15歲的妹妹登美利的幼年生活為中心,描寫她周圍一群孩子受混濁社會環境的殘害和腐蝕,預示著他們長大成人後的悲慘命運。一葉細膩的筆鋒,將青春期少男少女的感傷哀愁揮灑得淋漓盡致。《十三夜》由十三個不同的夢組成。一葉借助夢境隱喻現實,暗示明治時代——日本社會從封建主義轉向資本主義的重要過渡中,日本女性渴望身心自由卻又不得不受社會及家庭甚至自身的三重壓抑。她在作品中感嘆道:“這是女性的悲劇,還是時代的悲劇?”
《青梅竹馬》等作品一經發表,在當時即受到極高的評價。儘管TT口一葉在撰寫這些作品時,多少顧忌到當時的文壇環境,某些作品刻意迎合男人的嗜好,但今日我們重讀,仍可從中感受到女主角的悲愁、抑鬱、曲忍和順服。
長年困苦生活和過早凋謝的愛情使得一葉身心交瘁,1896年11月23日午後,結核病無情地奪去她年輕的生命,死時年僅二十四歲。她是明治新時代婦女社會角色變化的先驅者,因此成為日本紙幣史上的第一位女性肖像人物。有著“明治紫式部”之稱的女作家,宛如永不凋謝的曇花,留下令人縈懷難忘的文學芳香。明珠(發自山東青島)
《新京報》2004年4月9日


《TT口一葉與吉原花街柳巷》新井一二三 著,自由時報副刊2004年12月12日
====================





維基百科



生平TT口一葉為家族五兄弟姊妹中的二女,父親T口則義是個從農民晉身的下級官吏,深明知識能改變命運的道理,期望兒女能學有所成,可惜母親T口多喜思想保守,認為女子無才便是德,所以T口11歲還沒念畢小學便被迫綴學。14歲那年才在父親的安排下學藝於當時軍政要人等特權階級的家眷才能入讀的萩舍。

1893年7月全家為生計搬至下谷區龍泉寺町經營雜貨店,店子雖然只經營了九個月,但此期間的生活與接觸的人與事對她的寫作歷程影響最大,期間她經常到圖書館借閱研讀古典文學著作如《萬葉集》、《古今集》、《新古今集》等,為其文學修養打下基礎。T口於1891年跟隨朝日新聞的記者半井桃水學習寫作技巧,並在同年秋天取「一葉」為筆名發表作品,兩人並相戀,但終因保護名節而主動斷絕了來往。T口在1895年9月於文藝俱樂部發表了多篇擬古文作品,獲得高度評價,有「現代紫式部」之譽。

1894年3月左右T口一家搬至本鄉區丸山福山町生活,T口並開始發表受日本文壇注目的作品《青梅竹馬》,作品細緻描繪兩名青春期男女若即若離的青澀愛情故事,極具美感;但T口於1896年4月感到身體有異,8月接受診斷為肺結核,11月23日早上在本鄉區家中逝世,結束了短暫而璀璨的,在日本文學史上被稱為「奇蹟十四個月」的作家生涯,死後葬於東京都杉並區家族墓中。

日本銀行於2004年11月1日將TT口一葉選為新發行的5000日元面額紙幣上的肖像,為第一個成為日本紙幣上的女性人物。

[編輯] 作品風格因為她的作品多為彷古文形式,而非白話文,較難看懂,加上其作品因為題材的關係沒有通過教育渠道被普及(列入課本範文或參考介紹等),故不少日本民眾對T口的作品較陌生。但她的作品多為感性描述在家父長制下的日本婦女,為生活而吃盡苦頭的主題,內嵌上自己的親身經歷與所見所聞,再加上作者賦與的批判,故事今天細讀也不覺過時,且寥寥數字卻顯筆觸之細膩,體驗她驚人的觀察力,也讓她成為女性文學的先驅作家。

[編輯] 百年千秋1996年為紀念一葉百年千秋,出版界重新組織出版《TT口一葉全集》(和歌集、日記書信集、小說集,由築摩書房出版),部分作品有日語白話文翻譯本;在東京都台東區龍泉三丁目設立了「一葉紀念館」,她亦成為了2004年11月發行的新版五千日圓紙幣上的人物。同年2月台灣洪範出版社出版由林文月翻譯的首本T口作品《十三夜》,另外T口的一些作品,林文月翻譯並發表至《聯合文學》雜誌中,如《比肩》(1998年1月)、《濁江》(1998年9月)。

[編輯] 作品大(大年夜)─1894年12月/文學界(首次發表)
(比肩,或譯比身高、青梅竹馬)─1895年1月/文學界
(濁江)─1895年9月/文藝俱樂部
十三夜(十三夜)─1895年12月/文藝俱樂部
(分道)─1895年9月/讀賣新聞
外部連結

[編輯] 日文

一葉記念館@台東區藝術文化財團
京都大學電子圖書館 電子書:TT口一葉小u集
TT口一葉作品(青空文庫)
線上評傳─TT口一葉的12個月,杉山武子 著
[編輯] 中文

《TT口一葉與吉原花街柳巷》新井一二三 著,自由時報副刊2004年12月12日
《看鈔票、認作家─女作家TT口一葉成為日鈔幣面肖像》黃碧君 著,自由時報副刊2004年7月1日
《簷月》(上、下)林文月 譯,自由時報副刊2003年12月8~9日


看大鈔~認作家
標籤:
瀏覽次數:19    人氣指數:219    累積鼓勵:10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台灣也是有好動畫的...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仁醫又重播啦@@
 
住戶回應
 
時間:2011-04-12 22:28
她, 41歲,新北市,製造/供應商
*給你留了一則留言*
  


給我們一個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