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敦煌莫高窟
莫高窟,俗稱千佛洞,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以精美的壁畫和塑像聞名於世。它始建於十六國 的前秦時期,歷經十六國、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歷代的興建,形成巨大的規模,現有洞窟 735個,壁畫4.5萬平方米、泥質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佛教藝術地。近代 以來,又發現了藏經洞,內有5萬餘件古代文物,並衍生出了一門專門研究藏經洞典籍和敦煌藝術的學 科——敦煌學。但莫高窟在近代以來受到許多人為的損傷,文物大量流失,其完整性已被嚴重破壞。 1961年,莫高窟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1987年,莫高窟被 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02雲岡石窟
雲岡石窟指位於中國山西省大同市以西16公里武周山北崖的一系列石窟,主要建於北魏興安二年(453 年)到太和十九年(495年)間[1],是中國第一處由皇室顯貴主持開鑿的大型石窟。整個窟群分東、 中、西三部分。東部的石窟多以佛塔為主,又稱塔洞;中部曇曜五窟是雲岡開鑿最早,氣魄最大的窟 群;西部窟群時代略晚,大多是北魏遷都洛陽後的作品。石窟依山開鑿,在武州河北岸東西綿延1公 里,主要洞窟達51個(其中保存較好的約20個[1]),整個窟群共有大小佛蹲1100多個,大小佛像51000 多尊,最大佛像高達17米,最小佛像僅有幾釐米高。最大石窟是第6窟(北魏孝文帝時開鑿),由地面 到窟頂高達20公尺。
1961年,雲岡石窟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雲岡石窟被列為世界 文化遺產。
雲岡石窟與甘肅敦煌莫高窟、河南洛陽龍門石窟、甘肅天水麥積山石窟並稱為中國四大石窟;而雲岡石 窟與莫高窟、龍門石窟和重慶大足石刻則是中國境內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的四座 石窟。
03龍門石窟
龍門石窟位於中國河南省洛陽市南郊12公里處的伊水兩岸的龍門山和香山崖壁上,主要開鑿於北魏至 北宋的四百餘年間[1],至今仍存有窟龕2100多個,造像10萬餘尊,碑刻題記3600餘品[2],多在伊水西 岸。數量之多位於中國各大石窟之首。其中「龍門二十品」是書法魏碑精華,唐代著名書法家褚遂良所 書的「伊闕佛龕之碑」則是初唐楷書藝術的典範。[3]
龍門石窟是中國著名的三大石刻藝術寶庫之一,同時被譽為世界最偉大的古典藝術寶庫之一[4],與甘肅 敦煌莫高窟、山西大同雲崗石窟、甘肅天水麥積山石窟並稱為中國四大石窟;而龍門石窟與莫高窟、雲 崗石窟和重慶大足石刻則是中國境內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的四座石窟。
04克孜爾千佛洞
克孜爾千佛洞(維吾爾語:Qizil Ming Öy),又稱克孜爾石窟或赫色爾石窟,中國佛教石窟,1961年 公佈的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位於新疆拜城縣克孜爾鎮東南7千米明屋塔格山的懸崖上, 南面是木紮特河河谷。
石窟共有236窟,大部分塑像都已被毀,還有81窟存有精美壁畫,為古代龜茲國的文化遺存。
05大足石刻
大足石刻位於中國西南部重慶市大足區境內,是唐末宋初時期的摩崖石刻,以佛教題材為主,其中以 寶頂山摩崖造像和北山摩崖造像最為著名。大足石刻是中國著名的古代石刻藝術,1999年被列為世界文 化遺產。
大足石刻最初開鑿於初唐永徽元年(西元650年)(尖山子摩崖造像),歷經晚唐、五代(西元907~ 959年),盛於兩宋(960~1278年),明清時期(14~19世紀)亦有所增刻,最終形成了一處規模龐 大,集中國石刻藝術精華之大成的石刻群,其內容為釋儒道三教合一,堪稱中國晚期石窟藝術的代表, 也是中國南方石窟藝術中的頂尖之作。
06麥積山石窟
麥積山石窟(又名麥積崖,因其形「如農家積麥之狀」得名。)是中國著名石窟之一。位於甘肅省天 水市東南約45公里。麥積山高142米,因形似麥垛而得名。麥積山石窟始建於十六國的後秦,大約384年 前後,當時佛教在中國開始興盛。隋、唐、五代、宋、西夏、金、元、明、清不斷被開鑿或重修。歷史 上遭多次地震、火災破壞,至今尙能保存各代洞窟一百九十四個,泥塑像、石雕像七千餘件,壁畫千餘 平方米,泥塑有高浮塑、圓塑、粘貼塑與壁塑等,素有「東方雕塑陳列館」美譽。同是中國唯一保存北 朝造像體系最完整的石窟,也是唯一能比較全面反映北魏至明清時期中國泥塑藝術演變歷史的石窟。窟 內藏有直至清朝的泥塑、石塑佛像7200餘件,壁畫1300多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