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防曬工作 美白對了一半
不同場合 用不同產品 化學性防曬在吸收紫外線之後,會將其轉化成為無害的波長,以熱能的型態釋放出來;而物理性的防曬成分將紫外線反射或是散射,使肌膚遠離傷害。 針對台灣700名民眾的防曬習慣調查,發現竟然只有不到5成的民眾有使用防曬品的習慣,比起台灣有8成的女性購買美白產品,有很大的落差,殊不知防曬若是沒做好,美白連一半都沒有做到。 長庚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黃毓惠表示,紫外線是不分季節一年365天地在傷害皮膚,紫外線更是造成皮膚老化、色素沉澱、多種皮膚病甚至皮膚癌的元兇,因此應該落實加強重視黑色素瘤的危害性、與UV防護重要性的宣導,首先建立健康皮膚抵抗紫外線的防護能力,才能再進一步對皮膚加強抗老、美白等其他的美容需求。 認識防曬指標 全球溫室效應發燒,面對一年比一年毒辣的紫外線,應該如何做好正確的防曬措施呢?首先要了解防曬產品的機轉,市面上塗抹型的防曬用品大多著重在皮膚表面的隔離,以物理性、化學性的紫外線防曬濾劑成分,幫助皮膚大幅降低紫外線的穿透。化學性防曬在吸收紫外線之後,會將其轉化成為無害的波長,以熱能的型態釋放出來;而物理性的防曬成分將紫外線反射或是散射,使肌膚遠離傷害。 黃毓惠說明:市售防曬產品包裝標示的防曬係數,大多著重代表延長皮膚在紫外線下延長曬紅的時間倍數SPF(Sun Protection Factor)防曬係數,以及來自日本厚生省標示防UVA曬黑指數PA指數,但以PA+++為上限,僅能阻擋約90%的UVA;在SPF與PA指數之外,歐洲另外採用IPD(Immediate Pigment Darkening立即預防曬黑反應)與PPD(Persistent Pigment Darkening持久預防曬黑反應)2種指數,PPD與IPD指數是特別針對「曬黑」所發展出更精密的指標,PPD8以上即等於擁有PA+++的防護能力。 認識UVB&UVA
UVB UVA
波長 280~320mm 320~400mm
短期曝曬 曬紅、曬傷 敏感、皮膚耐受力下降
長其曝曬 誘發皮膚癌 色素沉著、皮膚發炎、老化 選擇防曬品3指標 選擇以及使用防曬產品有3個指標需要注意: 指標1:可同時防禦UVA及UVB的產品 黃毓惠指出,市售防曬產品相當多樣化,但最好選擇可以同時防禦UVA及UVB波長的產品,才可避免肌膚曬紅、曬傷,甚至使皮膚耐受力下降,長期而言,更可預防皮膚老化,還有皮膚癌。 根據歐洲委員會的建議,SPF至少要6,而美國皮膚科醫學會建議,SPF要15、PPD要等於4,才可達到防曬功效。 指標2:塗抹劑量需足夠 塗抹防曬產品的量一定要足夠,才會產生效果。防曬產品標準塗抹方式是2g/ cm2;而茶匙原則則是1/2茶匙塗抹臉以及單隻手,單條腿、前胸以及後背,則是需要1茶匙的量。 指標3:不同場合需使用的防曬產品 黃毓惠建議,一般膚色、日常生活且不會過度曝曬者、在辦公室內的上班族,需要使用SPF=15或是PPD等於4~8,PA++的防曬產品,就足夠防曬;而皮膚白皙容易曬傷、易長斑或有酒糟、剛做完雷射或果酸換膚治療、對陽光有敏感性或有自體免疫疾病、使用A酸或果酸、從事戶外工作以及從事游泳等戶外活動者,則建議使用SPF大於15或是PPD大於8、PA+++的產品。 資料來源: 台視文化公司出版 常春月刊2008年5月號 文/李政純 諮詢專家/黃毓惠(長庚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