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值服務
住戶搜尋
心情貼
直播
感興趣
手機交友
還沒登入愛情公寓嗎?
還沒加入愛情公寓嗎?
馬上進入公寓和
10,552,597
個住戶交朋友~
最新留言
想聊天
對我感興趣
互相感興趣
想約會
逗一下
日記留言
紅包抽抽樂!小資變土豪!
素人也能成為明日之星!
移除此區廣告請加入VIP
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
1944158
小魚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無我如來之藏的三段辯證 (8)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無我如來之藏的三段辯證 (十)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檢舉原因
此為詐騙帳號
此為廣告帳號
此為援交帳號
他未滿18歲
此為不雅及騷擾留言帳號
其他
篇名:
無我如來之藏的三段辯證 (9)
作者:
小魚
日期: 2013.04.05 天氣:
心情:
《入楞伽經》作為如來藏學的晚期聖典,其「人無我」論固有別於阿含與中觀,而親近瑜伽行派的無我論。再者,如檢視《入楞伽經》對「法無我」的界說,亦可獲致約略相同的結論。蓋法無我雖是大乘通義,然其界說則每隨宗派而異。首先,從《般若經》以迄龍樹為主的中觀大乘,為評破有部「法法各住自性」的主張,而大力宣揚「一切法無我」
(sarva-dharma-nairatmya),亦即一切法無自性(sarva-dharma-nihsvabhava)或一切法空性(sarva-dharma-wunyata)。所云「一切法」,包括生滅的有為法和離繫的無為法。而「無我」,便是「無自性」或「空」的同義語。一切法無我,意謂一切法極無自性:非但有為生滅的蘊、處、界……等無我、無自性;即使清淨無為的菩提、涅槃……等亦同樣無我、無自性。總之,畢竟空中無一法可得,便是般若經與中觀學派所理解的法無我。其次,瑜伽行派的「法無我」說,如前文所述,世親.《唯識二十論》云:「然達愚夫遍計所執自性差別諸法無我,如是乃名入法無我;非諸佛境離言法性亦都無故,名法無我。」○57 參酌梵文,可知「法無我」云者,乃專就「妄計我」立說,而非就「不可說我」,亦即諸佛境界而論。易言之,瑜伽行派的「法無我」,僅否定了唯識所現的不實外境,指出遍計所執相的虛妄不實。至於不可言說的離言自性,亦即圓成實性或諸佛之境,則不在法無我的義界之中。法無我之「法」,中觀學派概括了染淨一切法,而瑜伽行派則偏指遍計所執相。因此就瑜伽行派而言,染法固然無我;淨法則不能無我,遍計自性固然虛妄不實;圓成自性則清淨真實。因之,雖同云「法無我」,而中觀學派與瑜伽行派對於「法」和「無我」的界定,卻有著隱微而重要的歧異:
法- -無我
中觀學派 染淨一切法 無自性、空
瑜伽行派 遍計所執相 虛妄無實
至於《入楞伽經》的「法無我」,又當歸屬於上列哪一類論述呢?經云:
1.dharmanairatmyajbanaj katamat yaduta skandhadhatvayatananaj parikalpitalaksanasvabhavavabodhah(梵本:何謂法無我智?謂覺知蘊、界、處之以遍計自性為本質。)○58
2.云何法無我智?謂覺陰界入妄想相自性。(宋本)○59
3.何者法無我智?謂如實分別陰界入相。(魏本)○60
4.云何法無我智?謂知蘊界處是妄計性。(唐本)○61
《入楞伽經》之法無我,意謂「蘊、界、處之本質乃遍計所執相,故而虛妄不實」。法無我之「法」,僅偏指生滅無常之蘊界處等雜染法。因此,《入楞伽經》所闡揚之法無我,並非般若、中觀之法無我,而是瑜伽行派,或唯識意義下之法無我。《入楞伽經》之深受瑜伽行派影響,甚至列為唯識學六經十一論之一,其原因於此即可見一斑。總之,《入楞伽經》之「無我如來藏」,既不盡同於原始聖典之「(人)無我」,亦不同於《般若經》、中觀學等初期大乘一切法極無自性之「法無我」。「無我」,只是有條件地無「神我」、無「遍計自性」。《入楞伽經》之「無我如來藏」,倘使換個「正面」的角度來說,毋寧是「真我如來藏」,此即《入楞伽經》繼如來藏之「我」與「無我」之後所達致之合題。
(二)如來藏真實不空
另一方面,對應於如來藏之「無我」和「真我」,應一併留意《入楞伽經》所論之「空」與「不空」。如果「無我」及「空」是如來藏學之反題;則「真我」,及其相伴之「不空」,則為如來藏學之合題。如前文所述,《入楞伽經》云:「有時說空、無相、無願、如、實際、法性、法身、涅槃、離自性、不生、不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如是等句,說如來藏已。」○62其於字裡行間,似有意向上串綰《般若經》,而指出如來藏者,實即空、無相、無願……無自性等之異名。儘管如此,「空」作為佛教之重要術語,其定義卻常隨宗派而轉,與時代俱異。然則,《入楞伽經》之空,是否等同於原始教義或初期大乘之空?首先,當空與無相、無願(無所有)合而名之時,即所謂三三昧或三解脫門。三三昧的說法始自《雜阿含經》,而其中最重要的「空」,阿含的解說是:「善觀色無常磨滅離欲之法,如是觀察受、想、行、識無常磨滅離欲之法……是名為空。」○63空的義涵,顯然重在強調五蘊無常。無常故苦,苦故無我,無我即空--這正是原始佛法的特色所在。然而,空並不僅無我,且無我所○64。這樣的原始空義,與初期大乘之「一切法空」,正可謂氣息相通。蓋一切法空故,不惟流轉之雜染法空,無為之清淨法亦空。無論雜染或清淨之一切法,悉皆統一在極無自性的平等空性之下,這便是初期大乘之究竟空義。下迄《入楞伽經》,雖亦並舉「空、無相、無願」以為如來藏的說明,然而此之謂空,是否同於彼之謂空?明代曾鳳儀為這段經文所下的註解是:「如來藏自性清淨,故云空。」(《楞伽經宗通》)○65準此,則空義,其實是清淨義,而非畢竟空。《入楞伽經》之如來藏究竟空或不空?不妨回到原典來索解。在瑜伽行派影響下之《入楞伽經》,於闡明三自性時,出現「成自性如來藏心」○66一詞。
其梵語 parinispannasvabhavastathagatagarbhahrdaya,若將parinispannasvabhavas與tathagatagarbhahrdaya 視作同位格關係,則如來藏的心髓,便是圓成實性。大乘唯識學派之所以被目為「有宗」而與「空宗」對論,便因為該宗以遍計執空,而依他起和圓成實自性不空。如來藏的精要既在於成自性,則如來藏亦當有而不空。其次,在論及剎那(ksanika)法時,《入楞伽經》云:剎那者,名識藏如來藏,意俱生識習氣剎那,無漏習氣非剎那,非凡愚所覺,計著剎那論故,不覺一切法剎那非剎那,以斷見壞無為法。(宋本)○67
ksanikaj……alayavijbanaj tathagatagarbhasajwabditaj manahsahitajpravrttivijbanavasanabhih
ksanikamanasravavasanabhiraksanikam. Na ca balaprthagjana avabudhyante sanikavadabhinivistah
ksanikaksanikatamimaj sarvadharmanam. tadanavabodhaducchedadrstya asajskrtanapi
dharmannawayisyanti.
(梵本:剎那者,名為如來藏之藏識,與意和轉識習氣共俱時,即是剎那;與無漏習氣共俱時,即非剎那。凡夫與愚人執著剎那論,不覺一切法之剎那與非剎那。因不覺之故,以斷見壞無為法。)○68蓋「如來藏……雖自性清淨,客塵所覆,故猶見不淨」○69,乃是《入楞伽經》的立場。如來藏的染污面固然是剎那生滅的有為法,而與無漏習氣共俱的清淨面,則須是非剎那生滅之無為法。若以清淨無為法,或云清淨如來藏為剎那生滅,便是以斷見否定了清淨無為之如來藏。如來藏非剎那、非生滅的超越存在性,在此被充分強調。類此的經文,又如:非自真相識滅,但業相滅。若自真相滅者,藏識則滅……藏識滅者,不異外道斷見論議。○70
藏識具有真相(svajatilaksana)及業相(karmalaksana)。念念遷流的業相固然時時遷滅;而作為深層清淨面的自真相──亦即如來藏──則不可滅。若云自真相可滅者,即無異外道所持之斷滅論。在此,不可壞滅而務須存有的「自真相」,無庸置疑地便是自性清淨之如來藏。總之,《入楞伽經》的如來藏說,無論「俱轉識習氣為剎那;俱無漏習氣非剎那」,或者「但業相滅;自真相不滅」,皆是承襲傳統如來藏學「有異法是空;有異法不空」○71的基本立場而來,而大同於《勝鬘經》的「空如來藏」與「不空如來藏」之說○72,以謂外來的客塵雖空,而如來藏自性清淨之本具功德,則不可空。《入楞伽經》雖欲融通空有,指出空之不違如來藏,然而此「空」是有條件之空,而非畢竟空;是唯識之空,而非中觀之空。據《入楞伽經》,自性清淨之如來藏,終究是不空如來之藏。總結而言,以合於「空性」之「無我如來藏」為反題,其深層辯證之餘發展而出的合題,即為有所「不空」的「真我如來藏」。
標籤:
瀏覽次數:
133
人氣指數:
333
累積鼓勵:
10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檢舉原因
此為詐騙帳號
此為廣告帳號
此為援交帳號
他未滿18歲
此為不雅及騷擾留言帳號
其他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給本文貼紙:
得到的貼紙
得到的貼紙:
給本文貼紙
本日記尚未得到貼紙
無我如來之藏的三段辯證 (8)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無我如來之藏的三段辯證 (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