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1677735
 王小清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一飲一啄皆有定數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了凡四訓講記-立命之學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篇名: 了凡四訓-大意
作者: 王小清 日期: 2012.01.05  天氣:  心情:
了凡四訓大意—改造命運的祕訣



現前時代動亂至極,正是《彌陀經》所說的「五濁惡世」。由於人心不善,造作十惡業,感得大災難。佛弟子應以何種態度,看待此事?印光大師在《了凡四訓》的序文中,講得非常之好。印祖生於清末民初,是淨宗一代祖師,一生中弘法利生,令人敬佩。他是陝西人,家鄉口音很重,說的話大家聽不懂,所以在弘法上有語言的障礙;因此,他是以文字來弘法,即現在的《印光大師全集》。他一生當中,講經說法只有一次,在「上海護國息災法會」上,講了七天的開示,最後傳授三皈五戒。這是他一生唯一的講演,但是以印送經書、善書來弘法利生,可說是盡了一生的努力。

印祖在世時,倍受中國佛教界的推崇,至今提起印光法師,無人不尊敬。其一生所印之經書中,以《了凡四訓》、《感應篇彙編》及《安士全書》,分量最多,超過三百萬冊。大量印行流通這三種書,這是為了挽救現前劫難。要想挽救現今災難,佛法雖然好,但是來不及了。佛法太深,懂得的人愈來愈少,依照佛法修學的人也愈來愈少。而這三種書籍比較通俗,確實可以挽救目前的災難。

西方有許多預言家,就像《了凡四訓》裡的孔先生一樣,博學多聞,精通天文地理,所以對於許多事情的推論相當正確。但是他們只知道這些現象的發生,不知道如何去化解,所以都說是世間人造作罪業,違背上帝的意思,上帝發脾氣要懲罰眾生,這是他們的理念。這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我從這些地方體會到,印祖大量宣揚此三本書的用心。我請翻譯組的同學,趕緊將《了凡四訓》譯成英文,向全世界流通,讓大家知道:劫難是我們自己造的,我們有能力去化解。真正了解其所以然之理,才有辦法救自己,幫助別人。

◎ 四訓宗旨

《了凡四訓》是袁了凡先生對兒子的教誨,教他如何做人處事、如何消除災難、如何修善積福。在中國,用這些話勉勵下一代的人非常之多,不只了凡先生一人。因為了凡先生是虔誠的佛教徒,所以佛門一些高僧大德替他宣揚,特別是印光大師,所以才有這麼大的流通量,對社會造成影響。但是我們要知道,自古至今,像了凡先生這種修學成就的,不勝枚舉。總而言之,此書是說明因果的道理,要我們深信因果。

此段分成「總示」與「別明」,先做整體介紹。

人定數、事定數

人有定數,事也有定數。定數就是一般人講的命運,命運確實是能夠推算出來的。不論中國人、外國人,對算命、看相、看風水都很有興趣。

(迷)有,(悟)無

雲谷禪師講得好,「定數是迷了就有,覺悟了就沒有」。六道凡夫迷,四聖法界也迷,還沒有覺悟,超越十法界才是真正的大聖。迷悟的標準就是見性,明心見性才稱為「悟」,沒有明心見性都是「迷」。迷就落在數量裡,高明的人就曉得你生生世世的命運;佛菩薩、大聖有這個能力,小聖這個能力就有限。經上講,阿羅漢能知道一個人過去五百世,及未來五百世,這比孔先生高明多了;孔先生只能算一世,來世就算不到了。

命運怎麼來的?從自己的妄想分別執著來的。佛為我們說明宇宙人生的真相,六道輪迴的起源,就是妄想分別執著。六道輪迴本來沒有,是自己造的,自作自受,不是別人給你安排的。妄想分別執著,總稱為煩惱。執著是見思煩惱,分別是塵沙煩惱,妄想是無明煩惱,這三種煩惱,每一種都是無量無邊。我們具足了這些煩惱,所以才變成這個身。身是煩惱的果報,環境也是煩惱的果報。煩惱有頭數,所以命運就能夠推算得出來,像孔先生為了凡先生算命,就算得非常準確。《了凡四訓》我曾經詳細講解過,也印成書,我將此書換了一個題目,叫「改造命運,心想事成」,全書的內容就是這八個字。所以覺悟非常重要。

迷:未能無心,陰陽所縛;盛衰興廢,皆有定數。

「無心」就是無妄想分別執著。執著這個身是自己,用自己這個身,與外面所有一切人事物對立,這是迷惑,這是不覺,所以就被陰陽所纏縛。中國人講陰陽、氣數,外國人講磁場、環境的干擾。人事環境、物質環境干擾,你就不自在,心裡常常會產生變化。

「盛衰」是對人而言,人在一生當中,命運五年一轉,有最好的五年,也有最壞的五年;命運是有週期性的,所以有盛有衰。「興廢」是對事而言,事業有興旺的時候,也有失敗、衰退的時候。盛衰興廢,「皆有定數」。世間看相算命的,推算得非常正確,但是無法改造命運。所以,

聽天由命,隨業流轉。

了凡先生在少年時,遇到孔先生替他算命,算他一生的壽命到五十三歲,作官可做到縣長。五十三歲壽命到了,應當辭職回到家鄉,落葉歸根。他每年拿國家多少待遇,考試第幾名,都算得很準,了凡先生一對照,一點都沒錯,所以就深信不疑。既然一生的命都已定,所以心就定了,沒有妄想。世間人追求功名、財富,而了凡先生沒有這個念頭,因為他曉得命裡沒有的,求也求不到,所以乾脆就不想了。後來,他和雲谷禪師在禪堂裡,坐了三天三夜,沒有打一個妄想。禪師很佩服他,「你的功夫了不起,一般人做不到」。他說:「我的命被人算定了,打妄想也沒有用。」雲谷禪師聽了哈哈大笑說:「我以為你是聖人,原來你還是個凡夫。」了凡先生是個標準凡夫,因為他不造惡也不造善。他就照著孔先生批的命去過日子,隨業流轉。實在講,這也是很可悲,一點都不自在。遇到雲谷禪師的教導,他才明白、覺悟。

有妄想分別執著,這是迷;沒有妄想分別執著,那是悟。六道凡夫,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有;四聖法界的眾生(聲聞、緣覺、菩薩、佛),有妄想、分別,沒有執著;若連分別也沒有了,就超越十法界,住一真法界。

《華嚴經》上,毘盧遮那佛的華藏世界是一真法界,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也是一真法界。十方諸佛所住的報土都是一真法界,必須要斷盡執著、分別,妄想斷一部分;妄想是最難斷的,並沒斷盡,所以一真法界裡還是有階級。《華嚴經》講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就是有四十一個階級。階級從哪裡來的?妄想愈少的階級愈高,妄想多的階級就低。但是妄想最低限度要破一品,「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就是圓教初住菩薩,跟諸佛如來思想見解都相同。由此可知,十法界是自己造的,六道是自己造的,三惡道也是自己造的。造善因得善果,造惡因得惡報,業因果報絲毫不爽。所以要度自己,決定要破分別、執著。破分別、執著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困難,這是無量劫來的習氣煩惱,豈能容易斷得了!

十方諸佛剎土中,為何偏讚西方極樂世界?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弘願,確實與諸佛如來不一樣。諸佛如來的剎土,要是不斷分別、執著,決定去不了;但是西方極樂世界,不斷也能往生,方便在此地。西方極樂世界有四土三輩九品,能夠斷執著,就生方便有餘土;若連分別也斷了,決定生實報莊嚴土;統統沒有斷,分別、執著都還有,則生凡聖同居土。但是都能往生,這是十方一切諸佛世界所沒有的。雖說分別執著不斷也能往生,倘若我們現在天天造罪業,還是不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往生的標準,雖講煩惱不用斷,但是要有能力控制。控制比斷容易太多了,我們能做得到;若要斷,實在講做不到。

用什麼方法控制?這個方法既簡單又容易,就是分別、執著念頭才起,一句「阿彌陀佛」將之壓下去,這是真用功。不能讓分別、執著繼續發展,發展下去就造業了。所以念頭才起,佛號就要提起來,古人講「不怕念起,只怕覺遲」,要覺悟得快;覺就是念佛。這像石頭壓草,壓久了,功夫就得力,這是我們可以做到的。在日常生活當中,執著逐漸淡薄了;執著就是為自己,為自己的念頭淡薄了。功夫好的,為自己的念頭沒有了,起心動念都為社會、為眾生,不再為自己。能達到這種境界,即是「功夫成片」,也就是功夫得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有把握。

諸位要知道,世間是一場夢,世間全是假的,沒有一樣是真的,何必造作罪業!真正覺悟、真正明白,不會再造罪業,不再做傻事。對人、對事、對物,從心地上改變過來。過去迷的時候,總想控制別人,管別人的事情,佔有一切人事物。而控制、佔有的念頭,就是造業的第一因素。覺悟的人把這些放棄了,不再有控制、佔有一切人事物的行為。能夠把這些放下,就得大自在,真正身心安樂、福慧增長,這是真正的福報,真實的智慧。我們的智慧福報,就是被「控制、佔有」障礙了,所以自己本有的智慧不能現前,本來性德具足的無量福報也不能現前。這個道理,若不是佛說明,我們決定不會知道。

悟:禍福轉移,操之在人;積善斷惡,災消福來。

禍福操縱在自己手上。命運是自己造的,所以自己可以改變命運。能把自己捨棄,一切為社會、為眾生,就能與諸佛菩薩感應道交。因為諸佛菩薩就是這個心願,你的心願與諸佛菩薩完全相同,立刻得到諸佛菩薩的加持。我二十六歲學佛,親近章嘉大師,大師教導我,「佛氏門中,有求必應」。倘若有求沒有應,決定有障礙,障礙是自己有業障。懺除業障,所求的就現前了。佛家講修行,有無量法門,其實任何法門都是懺悔法,只是懺悔的方式不同,效果是相同的。我們一定要懺悔,懺悔什麼?為自己是錯誤的,我們想求名、求利,求別人恭敬,都是錯誤的。

很多人來澳洲,是為了找一個福地,這是不是福地?不見得。什麼地方最安全?修福積德最安全。災難來了,共業我們不能抵禦,但我們有好地方去,移民到極樂世界。何況真正覺悟之人,沒有生死的觀念,沒有時間的觀念,生命決定是永恆的。我們將來的生活,會愈轉變愈殊勝,愈轉變愈好,境隨心轉。所以,歸根結柢,修心重要。

中國古老的祖先,充滿了真實的智慧;以現代眼光來看,許多諸佛菩薩示現在中國。中國的文字是智慧的符號,此地講的「禍福」二字很相似,教我們禍福要認清楚。世間許多人把禍當作福,把福當作禍,遠離福而去親近禍害。這些文字符號,能令你開智慧。

「積善斷惡,災消福來。」我們今天移民要找好地方,到哪裡找?在心地上找。外面境界是找不到的,若在外面境界上真的找到了,就可以消災免難,那因果定律也推翻了,命運的說法也推翻了,哪有這個道理?因果道理連諸佛如來都不能推翻,都無法改變,這是永恆不變的真理。轉變完全要靠自己覺悟,覺悟的人才積善、斷惡。災從何處來?從惡的念頭、思想見解、行為,招來災禍。

戰爭是人為的最大災禍,這是與一切眾生結惡緣而產生的。我們在佛典中,常讀到一句話,「假設要世間沒有戰爭,除非不食眾生肉」。倘若世間人吃眾生肉,戰爭就決定不能避免。《楞嚴經》云:「人死為羊,羊死為人」,人吃羊肉,羊死了來生變人,人死了來生變羊,吃來吃去,冤冤相報沒完沒了。報復不會報得恰好,每次報復都過頭,就會造成大的毀滅。

澳洲政府推動多元文化,這是智慧的作法。其目的是希求社會安定、世界和平,大家都能夠消除種族宗教的歧視,消除一切誤會、隔閡,使不同的種族、不同的文化,共同生活,互助合作、共存共榮。實際上,最初推動多元文化的是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講的第一部經典是《大方廣佛華嚴經》,這部經記載有一百七十多種不同的族群,比我們現在社會還多。不同的種族,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思想,不同的信仰,種種不相同,他們都能夠和睦相處,都能夠踏進華藏世界。佛為我們展示一個榜樣,不同的族群能夠和睦相處。我們應當向他們學習,應當和睦相處。所以《大方廣佛華嚴經》,就是和合各種不同文化族群的教材,正是解決現代世界上無法解決的問題。

今天我參加破土典禮,聽到每個宗教領袖為破土祝福,祝詞都很好,但是若不能落實,還是於事無補。最後輪到我講話,我提醒大家,我今天的祝福,是希望所有宗教領導人的祝福都能落實。要怎樣才能落實?心量要大。佛家講:「心包太虛,量周沙界」,要有大心量,要放棄對一切人事物的控制與佔有,這些祝福就落實了。若還有不平之心,我比別人高一等,人家都不如我,永遠不會落實。所以,《華嚴經》給我們最大的啟示,就是萬法平等,我們要深深體會這個道理。

佛在經中說,虛空法界一切眾生,與自己是一個生命共同體。此生命共同體即是法身。一切諸佛如來有法身,我們也有法身,我們的法身與佛的法身是一個身,不是兩個身。證得法身,就成佛了。譬如一個人身,身體是多元文化,眼睛是一個族群,耳朵也是一個族群,每個器官都是一個族群,所有族群共同一個生命。每個族群都第一,眼見第一,耳聽第一,鼻嗅第一,舌嘗第一,沒有第二,有第二就打架了。這些族群一打架,人就生病了。佛了解整個虛空法界是一個法身,所以個個第一,沒有第二。《華嚴經》中,一百七十多個族群,個個第一。《楞嚴經二十五圓通章》,二十五位菩薩,個個第一。個個都第一就平等了,這才能和睦。有高下、有第一第二,就不能平等,就有爭執、鬥爭,問題就產生了。

學佛就是學清淨平等,知道一切人事物統統是平等的,我們與諸佛菩薩也是平等的,生佛平等。「平等真法界」,平等就是一真法界。換句話說,所有一切差錯都是從不平之心產生的,不平就是迷惑顛倒,不了解事實真相。所以一定要懂得,一切眾生都是平等的。在世法裡,一個學生犯過失,可以把他開除;在佛法裡,不能開除。我們不能說眼有問題,就把眼睛挖掉不要了,這是病態,不是健康。什麼是健康的?要幫助它,使它恢復正常。所以佛法裡沒有開除人的,佛法的教學,是要把惡人變成善人,教化他,教導他、改變他。化即變化,惡變成善,壞變成好,迷變成悟,凡變成聖,這是佛法教學的成就。

經上說得很好,「佛氏門中,不捨一人」,一個人都不放棄。把人開除,那是迷,是不負責任。教不好,要回過頭來反省自己,是自己不好,沒有辦法感化他。自己覺悟才會有進步,決定不能把過失推給別人。真正佛菩薩,將眾生的過失擔在自己肩上,好事推給別人,這是別人的功德,過失都在自己,這是一個好老師,是一個負責任的老師。決定不能把過失、罪業推給別人,此罪業極重,比自己造作任何罪業都重。

佛法的教育,是一種深度感化的教育。將道理講清楚、講明白,讓他知道善惡是有報應的,若他還要造惡,將來受報他不會怪你。不但要講清楚、講明白,更要發大慈悲心,做榜樣給學生看。佛為我們做了最好的榜樣,佛的弟子們、菩薩、羅漢,歷代的祖師大德,也都為我們做出好榜樣,這些都是我們的典型、模範。我們要能夠觀察、體會得到,才明瞭應如何去學習。

我過去親近李炳南老居士,李老居士非常謙虛,不以老師的身分來教我,而是以同學的身分自居。他是印光法師的學生,所以他教我學印光法師,其實他的行持與印光法師沒有兩樣。他的生活降到最低的水平,一天吃一餐,生活非常節儉。他的衣服都是穿了三、四十年,內衣、襪子都是有補釘的。他能不能過好一點的生活?能,他也有錢,他是奉祀官府的主任祕書,階級很高,待遇也很豐厚。還兼了兩個學校的教授,都有收入。但他把所有的收入,除了生活費用之外,全都做慈善公益事業。他的一生,念念為利益眾生,念念想幫助社會。他教學非常認真,在台中講經三十八年,從未休息過,不辭辛勞。要上班、教學,還要看病,他的醫術非常高明。生活過得那麼艱苦,一絲毫不敢浪費。

這些大善知識做出榜樣給我們看,我們要效法、學習,一切為大眾。建立道場也是為了這個地方,不為自己。我對於道場沒有一絲毫留戀之心,台灣道場捨棄了,美國的道場也捨棄了,一點念頭都沒有。我過得很自在,這是積善修福。為大眾做是積善修福,為自己做是造罪業。這些眾生供養的錢都是因果錢,「施主一粒米,大如須彌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還」,這是說還債之前還要墮地獄、變餓鬼來受罪,罪受滿了,再變畜生來還債。這些錢現在用得很自在,將來還起來就不自在了。印光法師對於信徒供養的錢,全部都印經書布施,這是法布施。我一生學印光法師,所有信徒對我的供養,我全部都拿去印書。

新加坡的李木源居士,我教他怎麼做,他很認真、努力,所以感應不可思議。道場非常興旺,天天在進步。怎麼進步?改過。李木源居士心胸廣大,任何人對他的批評,無論是善意、惡意,統統接受。只要提出來,他會認真思考,是過失就馬上改進,天天在改過,所以這個道場日新又新。對一切人常存感恩之心,不論是善意、惡意,都以感恩之心來對待,這是佛菩薩,這是學佛。所以這個道場從上到下一千多人,滿面笑容,沒有意見、沒有衝突,真正做到見和同解、戒和同修、利和同均。那個地方就是福地,人肯修福、肯造福。我們今天要消災免難,不修福、不斷惡,災就消不了。一定要把心轉變過來,要改心。

命自我造,數不能拘。

這是結論,命運決定是自己造的,自己也決定可以改造命運。懂得道理、方法,就可以改造。我在沒有學佛之前,很多人給我算命,都說我活不過四十五歲。我非常相信,但不是迷信,因為我家裡好幾代長輩,都沒有超過四十六歲的。還算出我沒有福報。幸虧我還有一點小智慧,遇到佛法還能夠理解,還能好學,這就轉變了我的命運。

有一年,台北舉辦「仁王法會」,我講《仁王經》共二十天。法會期間,遇到甘珠活佛,他跟我是老友。甘珠活佛看到我很歡喜,他說:「從前我們都講你人很聰明,可惜沒有福報又短命。但是這麼多年來,你講經說法,弘法利生,命運轉變了,不但長壽,福報還很大。」所以一定要真修,才能改造命運,這是「佛氏門中,有求必應」。沒有壽命可以求長壽,沒有福報可以求福報,沒有求不到的。尤其不為自己,是為眾生求的,決定有求必應。

改造命運:

經訓—必具善根、福德、因緣

必須具足這三個條件。善根、福德都是宿世修成的。何謂善根?明理是善根,信解是善根,接觸善知識,親近善知識,對善知識的教誨能信、能解,這是善根。能行是福德,相信了肯做,這是福德。人有善根、福德,佛菩薩會為你促成因緣,這就是感應。善根、福德是能感,因緣就有應,佛菩薩會為我們做增上緣。

開示—須知道理、方法、境界

真正能懂、能透徹,改造命運就不難了。人在世間,最難得的是壽命,壽命能夠延長,身體能夠健康,不容易!這件事都能做到,其他的都是小事。尤其遇到念佛法門,此因緣是無比殊勝。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往生不退成佛,這是最難的,這件事都能做到,其他的事情,豈有不能成就的!所以一定要曉得,不能成就,就如章嘉大師所講的,自己有業障,一定要反省,要改過自新。真正改過自新,與諸佛菩薩立刻感應道交。念念為社會,念念為眾生,不為自己。為社會、為眾生,就是真正為自己。為自己決定保不住自己,因為無量劫來煩惱習氣罪業太重了,這一生縱使為自己而努力修學,功德都非常有限,敵不過業力。念頭一轉,為眾生、為佛法,就能轉變自己的業力,這個道理我們要懂。

◎ 立命之學

這是《了凡四訓》的第一篇。全文分兩段:第一段講「休咎有數」;第二段是主題,「立命之學」。

休咎有數:慈雲寺遇孔公,試數皆驗。信生死榮辱、治亂興衰,數皆前定。澹然無求。

了凡先生在慈雲寺遇到孔先生,孔先生為他算命,斷定他一生的吉凶禍福。「休咎」就是吉凶禍福。「試數皆驗」,『驗』是靈驗、準確,屢次的試驗都非常準確。所以算命、看相、占卜,不是沒有道理的。真正有學問、有德行之人,就會算得很準確。一般江湖術士靠不住,他雖能說對幾分,實際上那是全憑經驗。因為他每天接觸的人多,看的人多,就能揣摩一般眾生的心理。看你的言行舉止,就曉得你有什麼困難,說些應付之辭,那個不準確。孔先生不屬於江湖術士這類,他確實有學問、有修養、有道德。

由於試數皆驗,於是了凡先生深信不疑,知道一個人「生死」有命,「榮辱」也有命。『榮』是一生發達,功名富貴;『辱』是所希求的得不到,物質生活、精神生活非常困苦,這都是命裡注定的。「生死榮辱」是講自己的一生。「治亂興衰」是講家庭、社會,即佛家講的依報環境,就是自己居住的環境。『治』是社會安定,『亂』是社會動亂。社會安定、動亂也有數,國家的興衰、家庭的興衰,乃至於自己事業的興衰也都有數。這是根據術數來推算的,就是現在講的數學,數學為科學之母。中國最古老的術數,就是《易經》。一個人的一生休咎,一個國家的國運,乃至於整個世界的種種演變,都可以從《易經》卦象中推算出來。「數皆前定」,人的一生,乃至於生生世世,都按照定數過日子,很少人能夠逃出定數。

了凡先生經過孔先生算定之後,知道自己一生吉凶禍福都是前世注定的,所以「澹然無求」。他的心定了,真正做到「與人無爭,於世無求」。他畢竟是個聰明的讀書人,知道求也沒用,爭也沒用,正所謂「命裡有時終須有,命裡無時莫強求。」了凡先生確實是個標準凡夫,完全順著命運過日子,但這也比一般人聰明。一般人不曉得這個道理,不了解事實真相,天天虛妄祈求,這是妄念。不但求不到,還造作許多罪業,不懂修福、培福,反而把自己命中原有的福報都折損了,這是最愚痴之人。

立命之學:

分為兩段:「雲谷開示」與「實行功德」。

山中對坐三日無念。師奇相問,知為凡夫。

了凡先生閒暇之時,喜歡到寺廟訪問高僧大德,遇到了雲谷禪師。與禪師在禪堂對坐三日,心無妄念,這是相當好的功夫。在日常生活中,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他做到了。雲谷禪師非常讚歎,問他平常用什麼功夫?了凡先生是個老實人,他說:「我沒有什麼功夫,我的命被孔先生算定,打妄想也沒用,乾脆就不打了。」雲谷禪師一聽哈哈大笑,「我以為你是聖人,原來你還是個凡夫,還是被命運所轉。」被命運所轉就是凡夫,能轉命運才是聖人。雲谷禪師就教導他,應當要轉命運,不能隨著命運轉。了凡先生就懷疑了,命既然是定的,難道還能轉嗎?下面是雲谷禪師對他開示的重點。

詩書:命由我作,福自己求。

禪師先「引證」。詩書是《四書五經》。命運是自己造的,不是別人給你定的。一生吉凶禍福,是自己過去造作的因,這一生所受的是果報。佛家則講,我們的身是業報身。諸佛菩薩應化世間是願力身,是乘願再來,不是業力,所以他的應化永遠是自在的。我們被煩惱所縛,毫無自由,所以是業報身。業有兩種:「引業」和「滿業」。引業就是引導你到哪一道去投胎。過去生中,五戒十善修得很好,這個力量就引導你到人道來投生。得人身,這一生當中的吉凶禍福,就是滿業,這是另一個因。

你前生處事待人接物,所修的善業多,這一生就得福報。哪些是屬於善業?布施供養。財富是命裡有的,前生財布施是因,布施得愈多,這一生所得的財富也愈多。命裡有財,不管從事於哪個行業都會發財,工作的勤惰只是緣,過去生布施是因。聰明智慧是果報,這是前生修法布施,喜歡教導別人,這一生就得聰明智慧。如果修無畏布施,就得健康長壽。世間人希求的果報,總不外乎財富、聰明智慧、健康長壽這三類。這一生有財富、有聰明智慧、有健康長壽,是前生修得好。這一生生活很困苦,要覺悟、明白,現在亡羊補牢還不晚,只要懂得道理,認真努力去修因,修得非常殊勝,不需等到來世,這一生果報就現前。

絕不是說賺了錢儲蓄起來,就會有錢,這靠不住!佛經上講「財為五家共有」,世間財物為王、賊、火、水、惡子等五家所共有。這兩年,在新加坡的經濟風暴中,有很多財產上億、上千萬的人,股票跌了,一文不值,最後走投無路,跳樓自殺。有一個同修告訴我:他的一個朋友,有上億的財產,在這次經濟風暴中,全部賠光了,只剩下三百多萬,結果跳樓自殺。其實三百萬也不少,也能過日子,何必要死!所以,財靠不住。倘若他在有錢時,拿這些錢來救濟貧困,做社會福利工作,就不會受經濟風暴的影響。在經濟風暴的浪潮中,還是有人做生意會賺錢,我們同修當中就有一位。命裡有財,肯布施,歡喜布施,經濟風暴對他就毫無影響。所以財富是果,布施是因。

聰明智慧是果,法布施是因。法布施包括的範圍很廣泛,印善書勸人為善是法布施,以自己的智慧與技術能力教導別人也是法布施。現在科技發達,製做講經的錄影帶、錄音帶、CD,與人結緣,勸人修學佛法,都是法布施。只要認真努力幫助一切眾生,自然就會有福報、有智慧。

健康長壽是果,無畏布施是因。所謂無畏布施,就是別人有恐懼,身心不安時,給予安慰、保護,讓他離開一切恐怖。中國佛教徒選擇素食,不吃眾生肉,不傷害一切眾生,這是屬於無畏布施。

修什麼因,得什麼果報,這種果報稱為「滿業」。得人身是屬於引業,修三種布施是屬於滿業。若過去生中沒有修這三種布施,雖得人身,生活就非常艱難、困苦。世間有些人有富貴而沒有智慧,有些人有智慧而沒有富貴,既有福報又有智慧之人不多。既健康長壽,又有智慧,又有大福報,這才是真正圓滿。

辦老人院,這是屬於無畏布施。很多人的晚年生活很痛苦,尤其在現前社會,兒女不孝,父母老了就住進老人院。老人院固然在物質生活上照顧周到,可是精神生活上非常貧乏。我參觀過世界各地許多老人院,澳洲黃金海岸有幾個退休村,我也訪問、參觀過。老人福利事業,以澳洲辦得最好,但仍缺乏精神生活的照顧。所以住在老人院,吃飽了沒事做,一個人曬太陽,連說話的人都沒有,生活非常苦悶,等於坐吃等死。今天看到這個去世,明天又有一個,天天看這種情形,難免有恐懼感。所以,辦老人院不僅是物質生活的照顧,要特別著重精神生活的照顧,宗教修學上的照顧。對於病苦的老人,年歲大的老人,要特別照顧。每天要有人去跟他談話,一天兩、三次,一次的時間不超過十分鐘。勸導他們念佛,並將三世因果的道理,講給他聽,讓他明瞭,讓他不要對死亡產生恐怖,這是無畏布施。

生死只是一個轉變,這個身壞了,再轉一個身,再換一個生活環境。他果真明白,就不會貪生怕死。年歲大了,想到來生的生活環境,比這一生還要殊勝,自然就不會恐懼。用我們的精神、體力,照顧、幫助老人,這是內財布施,比外財還要殊勝;外財是身外之物。為他講解因果道理,佛法的道理,勸導他念佛,這是法布施。他接受之後,心裡很安慰,沒有恐懼,這是無畏布施。老人院裡,三種布施具足,縱使不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來生的果報必定非常殊勝,得財富、聰明智慧、健康長壽。所以老人院是真正的道場,天天勸別人往生,自己哪有不往生的道理!決定得生淨土。

這幾年,經濟不景氣,而居士林的收入卻月月增加,原因無他,居士林依照佛的教誨修布施,愈施愈多。新加坡居士林的餐廳,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天天免費供應飯菜,無論什麼人,不學佛的,甚至毀謗佛法,都來者不拒。自助餐有十幾道菜任你選擇,還免費供應水果、咖啡、牛奶。每天來居士林吃飯的有一千多人,星期六、日約有四千人,非常興旺。居士林從未買過米、菜、油鹽,因為大家曉得此地是無條件供齋,所以自然有人送米、送菜、送油。送的東西吃不完,放久了會壞,所以每天用卡車轉送給老人院、孤兒院。所以,真正發心做好事,必得三寶加持、龍天護法。

佛曰:有求必應,內外雙得。

雲谷禪師引用佛家所說的話。佛家講「有求必應」,凡是有求而不得,都是有業障,能懺除業障,就能稱心滿願。何謂業障?自私自利的念頭就是業障,所求就沒有感應。沒有一點私心,完全為眾生、為佛法,感應不可思議。「內外雙得」,『內』是智慧、健康、長壽,『外』是財富、功名富貴,你統統得到。理論明白了,你就建立信心。從何處做起?

指歸實學:

『實』是真實,實實在在,不是玄學、空談。

斷惡修善,廣積陰功。

要想改造命運,就從這兩句做起。一切不善的念頭,不善的思想,不善的言行,要將之改正。修是修正,修正過來就是善。凡是為自己的都是不善。我們所想的、所說的、所做的,總是為了自己的利益,這就不善。念念為眾生、為社會,這是善。世出世間聖賢的教誨,都是以此為標準。起心動念一切所為,幫助社會,幫助苦難的眾生,奉獻自己的身心;奉獻就是「廣積陰功」,為一切眾生服務,這是功德。何謂陰功?做好事不讓人知道。因為別人曉得了,一稱讚表揚,功德就報掉了。做好事不宣揚,這是陰德,此善德愈積愈厚,果報就不可思議。惡事希望大家都知道,這個人罵你,那個人指責你,惡就報掉了。所以惡不要隱瞞,要宣揚出去;善要藏起來,才積得厚。現在人沒福,做一點好事唯恐人不曉得,大肆宣揚,立刻報光了;造的惡隱瞞,不讓人知道,所以惡愈積愈厚,善沒有積到,將來的果報都是惡報。這兩句真正能做到,就不失人身。

改過指入不二法門

不二就是平等。我們所有的過失,根源何在?就在不平等。我總比別人高一點,時時處處有高下的念頭,這是煩惱,是嚴重的分別執著。所以佛家講要斷煩惱,儒家是世間法,雖然沒有講斷,但是也教人要控制。《禮記‧曲禮》一開始就說:「傲不可長,欲不可縱,志不可滿」。貪瞋痴慢是一切眾生與生俱來的煩惱,無量劫來,生生世世薰習成種,不需要學習,貪瞋痴慢就現前,傲慢的習氣隨時就表現出來。

有傲慢,只能生欲界,色界沒有分。傲慢、瞋恚斷掉了,禪定修成功,才能生色界天。所以這是大煩惱,嚴重的煩惱,能夠斷掉,心就平等,這才能與大乘佛法的不二法門相應。不二法就是平等法。真正明瞭,法法第一,法法平等,有什麼好傲慢的?怎麼能在別人之上。《華嚴經》講,法法第一,沒有第二。第一就是不二,智慧才能顯露出來。有定才能生智慧,有智慧才能改變命運。

義理再生之身—乘願再來

沒有斷惡修善、廣積陰功、認真改過,就決定被命運所轉,一生脫離不了業報;要認真努力修學,命運才會轉變。義理再造之身超過數量,看相算命就不準了。這就說明命確實能改,有改的道理,有改的方法,有改的效果。真正改過來了,就與諸佛菩薩應化一樣,是「乘願再來」。以上是雲谷禪師開示的大意。

要曉得,十法界裡的菩薩、佛都還有過失,我們怎麼會沒有過失?必須是一真法界裡的佛才沒有過失。我們天天造作無量無邊的過失,自己完全不知道,麻木不仁,這還有救嗎?現在眾生確實是如此,唯一的辦法就是聽經、讀經、研教,希望用這種方法提醒自己。所以釋迦牟尼佛在世,講經說法四十九年,從未中斷。除此之外,沒有第二個方法,天天講、天天勸,所謂是「一門深入,長時薰修」,才能產生效果。三天不聽經,面目全非,這都是事實。由此可知,我們的煩惱、業障、習氣是多麼深重,還自以為是,有什麼值得傲慢?所以,佛菩薩、祖師大德真正是大慈大悲,天天勸勉、教導我們。

自己若能反省,就能發現自己的過失。有些同修告訴我,我們看到別人的過失,看不到自己的過失,怎麼辦?我說,你回過頭來就看到了。如何回頭?別人是一面鏡子,看到別人的過失,想想自己有沒有,就能發現了。六祖大師說:「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真修道人是指轉凡成聖之人,凡夫決定見到世間過失。過失從哪裡來的?過失在於自己,世間並沒有過失,是自己的煩惱習氣起現行,才看到過失,所以見到別人的過失,正是自己的過失。但是世間人不知道照看自己,不曉得是自己的過失,總以為是別人錯。真正覺悟之人,會修行之人,見到世間過,立刻反省自己。能發現自己過失,這是覺悟;改正自己的過失,才能轉凡成聖。

過失無量無邊,其根本就是自私自利。好事歸自己,惡事推給別人,這是過失的根本。大、小乘佛法都講究從根本修,效果非常顯著、快速。妄想分別執著也是根本,六根對六塵起分別、執著,執著就是煩惱障,分別就是所知障。執著裡最嚴重的是身見、我見,以為這個身是我,於是就產生自私自利,產生我痴、我愛、我慢,這是唯識講的「四大煩惱常相隨」。真正覺悟了,所謂是「義理再生之身」,這是明白身不是我。誰是我?虛空法界一切眾生是我。

曉得為一切眾生是真正為自己,那是正知正見。念念為自己,造無量無邊的罪業,縱然行善也不是真善。何以故?不能脫離六道。行善在三善道受果報,出不了輪迴,那就是惡業。所以一定要做一個大轉變,沒有學佛之前,念念為自己;明白之後,念念為眾生,活在世間是為眾生服務的,為佛法服務的。佛法是覺悟一切眾生的方法;換句話說,幫助一切眾生覺悟,幫助一切眾生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就是佛法。我們到世間來,就是為一切眾生服務的,不是為自己。一切眾生裡,當然也包括自己,自己不在一切眾生之外,心量就擴大了。時時刻刻想一切眾生,幫助一切眾生,念頭就轉過來了。

疑為罪根,信為福母。

對於道理,不能相信,不能接受,不能照做,每天的生活還是造業,此罪根就是懷疑。能夠斷疑生信,依教奉行,就是自求多福。「母」是比喻能生之義,是講「信能生福」。有好老師也要有好學生,好學生是對老師的教誨不懷疑,決定相信,並能懂得教誨的意義,又肯依教奉行。這樣的學生是老師心目當中的傳人,決定有成就。

實行功德:

「功」是功夫,功夫是斷惡修善、改過自新。下面列了五條:

一、體悟凡聖實學,改號了凡。

了凡先生接受雲谷禪師的教誨,覺悟了。聖賢人所教導的是真實的學問,不是空談,確實能夠改變人生,改造命運,這種學問才是真實的。他改號為「了凡」;了是明瞭,明瞭過去凡夫的這些習氣。名是表法,別人見到他稱「了凡」,是提醒自己,我是否真的明瞭,是否真的覺悟。名是時時刻刻提醒自己,是否名實相符。古人起名號意思很深,父母給子女起的名號,一生不能改變,時時刻刻要提醒自己,父母對自己的願望有沒有做到,名實相符才是大孝。

二、解行相資,誓行善事三千,定數不驗。

他接受雲谷禪師的教誨,斷惡修善、廣積陰功。解是解其理,解幫助行持;行持又幫助深入理解,這稱作「解行相資」。他雖然發願要行三千件善事,但是不夠積極,時間拖得很長,十年才做圓滿,所以感應就沒有那麼快速。可是命運改變了,孔先生算的漸漸不準了。他作官升級,俸祿也增多,與命運不相符,有此效果,他信心更具足。

三、二次誓行善事三千,求子生天啟。

因為他命裡沒有兒子,所以此次行善事為「求兒子」。他後來得到兩個兒子,是命裡沒有的,是求來的。這三千件善事不到三年就圓滿,可見得他做得有信心,也非常積極,而且是全家人都做,果然求子得子。

四、三次誓行萬善事,求進士丙戍登第。

進士是功名,這是他命裡沒有的。從前的學位是考試得來的,縣考秀才,省考舉人,進士是皇帝考的,也稱殿試,是國家頒發的最高學位。那時他做寶坻知縣,看到農民生活困苦,所以實行減稅。此政策全縣幾萬人都得好處,所以做一樁善事,一萬件善事就圓滿了。夢中有境界告訴他,他的善行已圓滿,他半信半疑,請教高僧大德,確實無誤。所以公門好修善,有機會、有權力做這種好事,減輕農民的負擔,讓全縣人都能得到利益。一個好政策是萬善,一個錯誤的政策是萬惡,道理一定要懂。

他求功名果然得功名。他命裡無子,求子得子;他沒有求壽命,但是壽命延長了,命裡是五十三歲,最後活了七十多歲,因為他積功累德,壽命不求自然就延長。因緣果報的道理,我們要懂得。他以一生的經驗,一生的實學,教導兒子。

五、訓子閑邪存誠,知非改過,齊家報國。

《了凡四訓》這四篇文章是教訓他的兒子,內容是「閑邪存誠」。『閑』是防止,『邪』是錯誤的思想、行為,要知道預防。『存誠』,不欺騙自己,不欺騙別人,真誠心處事待人接物,福報就大了。要曉得,心地虛偽是造作一切罪業的根本。處事待人沒有一點誠意,這種人決定墮地獄。我們用真誠心待人,別人欺騙我們無所謂,不必介意。人生短暫,以真誠心待人,來生有好去處,至少生天享天福。他用欺罔心對待我,他造罪業,墮三惡道。各人有各人的去處,各人有各人的因果。「知非改過,齊家報國」,心量逐漸擴大,不為自己,能夠為社會、為眾生,福報就大了。

雲師教誨,精邃真理,熟玩勉行。

這是結論。雲谷禪師的教誨是非常精深的真理,要細心研讀、玩味,勉勵自己努力奉行,決定改造命運。自己命運能改,家運、國運也能改。今天世界上有這麼多災難,只要我們真正覺悟,真正回頭,一切為眾生、為社會,求佛菩薩加持,就能消災免難。為自己是自私自利,為眾生是功德無有窮盡,念頭一轉,這是真修,真正的實學。

◎ 改過之法

這是《了凡四訓》的第二篇。分成四小段:第一、「改過之因」;第二、「改過之基」;第三、「改過之法」;第四、「改過效驗」,就是成績、績效。

一、改過之因

吉凶之兆:過於厚者常獲福,過於薄者常近禍。

『兆』是預兆,無論是吉利或是凶災,未來臨之前都有預兆。古代讀書人對於這些徵兆,都能看得很清楚;現代人即使是非常明顯的預兆,都不能覺察。這跟讀書有很大的關係,古人讀的是聖賢書,目的是志在聖賢。「聖賢」就是對於宇宙人生的事理通達明瞭;完全通達明瞭稱作聖人,不能圓滿的通達明瞭,也認真努力的學習,就稱作賢人。在佛法裡,聖就是佛,賢就是菩薩。而今天讀書的目的,都是為了賺錢,為了名聞利養,人沒有智慧,所以吉凶預兆在面前也看不出來。志在聖賢,心是清淨的,心是定的,清淨心、定心能生智慧,即使是很不明顯的預兆,都能夠覺察。此書舉的例子很多,要細心去體會、觀察,我們在這一生當中,才有能力趨吉避凶。

此地講了一個大原則:「過於厚者常獲福,過於薄者常近禍」。一個人心地厚道,不欺騙人,就常得福報;心地非常刻薄之人,容易得到災禍。可是現代人的觀念,反而認為厚道被人欺負,刻薄厲害能顯示自己有能力,這是顛倒是非,不知因果報應之理。心地厚道之人眼光遠大,心地刻薄之人目光短淺,只顧眼前的利益,這兩種人有截然不同的結果,古代如是,現在依然。刻薄之人即使能興家,聚集億萬財產,但死了之後,兒子不爭氣,三年五載就揮霍殆盡,隨之而來的就是殃禍。這是前生修的福報大,這一生衰相尚未現前;若過去生中福薄,今生就會衰敗。仔細觀察我們周圍的人事,不難發現,有人發財,三年五載就破產衰敗了;有人能夠支持十年、二十年,依舊是曇花一現,晚年生活貧窮潦倒。

有人告訴我,香港半山區都是很好的別墅,過去住的都是電影明星,現在都換了主人。那些人享受富貴的日子,沒有超過十年。在有錢、有地位、有勢力之時,不知道修福,還盡情的揮霍、享受,福報就享盡了。處事待人刻薄,自欺欺人,都沒有善終的。這樣的例子,古今中外有很多,而且都很明顯。心地厚道,肯吃虧、肯忍讓之人,眼前似乎吃虧,別人輕視、瞧不起,但是有後福。常言說,年輕時運不好,中壯年勉勉強強,年老福報就來了。我們要曉得,晚年享福是真正的福報;若年輕享福,晚年沒有福報,沒有人照顧,生活非常貧窮困苦,這是無福之人。許多作大官、發大財的,在得志時,有很多佣人伺候;到年老之時,無人照顧,病死了都沒人曉得,這是我親眼所見。原因都是得志時不知道修福、惜福。

釋迦牟尼佛是大聖,孔夫子也是中國歷史上的大聖。我們讀佛經、讀《論語》,釋迦牟尼佛和孔夫子當年在世的生活,不但勤奮、節儉、惜福,而且心地厚道仁慈,盡心盡力幫助社會,幫助一切苦難眾生。孔夫子的後代迄今七十多代,無論在中國、在海外,都受到社會尊敬,此福報很大,歷代的帝王都比不上。漢、唐是中國歷史上最負盛名,漢高祖的後代沒人知道,唐太宗的後代也沒人曉得。釋迦牟尼佛雖然出家沒有後代,但至今全世界有很多人供奉釋迦牟尼佛,此福報更大!福從何來?心地厚道超過常人,所以福報幾千年都不衰。

而心地刻薄,無論眼前如何輝煌、發達,終有衰敗之一日。心地厚道仁慈,眼前雖然窮困,將來一定有大福報。看人從此地看,看一個家庭亦如是。諺語常講:「家和萬事興」。一家人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縱然是很平常的家庭,甚至於相當貧困,將來一定會興旺。一個事業再大、財富再多的家庭,彼此面和心不和,此富貴不長久,一定會衰敗。再擴大到社會、國家,若此地的人民普遍都很刻薄,此地就不是福地;多數人民都很厚道,就是福地。夫子所謂「危邦不居,亂邦不入」。

在日常生活當中,心地厚道之人一定節儉,懂得惜福;心地刻薄之人恰恰相反,享受奢侈,這不是福的預兆。再看社會、國家的吉凶禍福,古人所謂「明若觀火」,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至誠合天:福將至,觀其善必先知之。禍將至,觀其惡必先知之。獲福遠禍,先須改過。

「至誠合天」,『天』,現在的說法是指自然的道理,這是從性理上說的;原文是指上帝、天地鬼神,這是從事相上說的;性理跟事相是一不是二。

「福將至,觀其善必先知之。」一個人的福報快要現前時,觀察他的善行就能明瞭,一定是心地善良,行事善良,這是預兆。這些年我提倡四好:「存好心、說好話、行好事、做好人」,能夠符合四好,就是福報快要現前之人。

「禍將至,觀其惡必先知之。」一個人有災難來臨,觀察他的行為就曉得,一定是心不善、言不善、行不善,這是預兆。看看別人,回頭反省自己,若是善的就要增長,要繼續保持;若發現自己的惡,要立刻改過,後不再造,就能「獲福遠禍」。遠離一切禍害,最重要的是「先須改過」。

改過一定要知道自己的過失,過失就是自私自利,自私自利的心是惡心,自私自利的行為是惡行,自私自利的言語是惡言,心不善,言就不善;心惡、言惡、行惡,災禍就來臨。反之,心善、行善、言善就遠離禍害,而得福報。這是古今中外永遠不變的因果定律,也就是現代人所講的「真理」。所以,首先要發現自己的過失,絕對不能大意、疏忽。念念為眾生,念念為社會整體的安全著想,所作所為都不離開此原則。要想存心、言語、行為都善,就一定要改過。

二、改過之基—三心圓發

改過的基礎、根本,是「三心圓發」。『三心』不是佛法講的三心,是了凡居士在此篇文中講的三種心。

第一要發恥心—知恥能生大勇;第二要發畏心—知畏則生誠敬;第三要發勇心—知勇則能振奮

第一:「要發恥心—知恥能生大勇」,即古人所謂「知恥近乎勇」。『勇』是勇於改過,不知恥的人永遠不肯改過。『恥』就是過失,心不善、言不善、行不善都是恥。學佛之人善惡的標準,是以釋迦牟尼佛為標準;中國古代讀書人善惡的標準,是以孔夫子為標準。《論語》說夫子有五德:「溫、良、恭、儉、讓」。第一溫和厚道;第二善良,心地善良;第三恭慎,對人恭敬,沒有傲慢的習氣,做事小心謹慎。第四節儉,節儉是惜福,人力、物力絕不浪費;不浪費人力是愛人,不浪費物力是愛物,所謂「仁民愛物」。第五是能忍讓。釋迦牟尼佛的大德就是十善,身是不殺生、不偷盜、不淫欲;口是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意是不貪、不瞋、不痴。這是世出世間大聖人善惡的標準。我們存心、言語、行事違背十善,這是恥辱。

不知恥在佛法裡稱「一闡提」,一闡提是印度話,翻成中國意思,是沒有善根之人,就是不知恥、不改過。佛的教學分五個時期:華嚴、阿含、方等、般若、法華涅槃。前四時,佛對於一闡提者不教,是無法教導,他不肯回頭,所以說一闡提沒有佛性,不能作佛。可是在法華會上「開權顯實」,佛說一闡提也有佛性,也能作佛。但不是指這一生,是來生、或再來生,佛度化眾生生生世世,也許過無量劫又無量劫,他才肯回頭。但是佛很有耐心,還是不捨棄,顯示了佛的大慈大悲。佛法以十善做為善惡的標準,很容易明瞭。我們的思想、言行與十善相應是善;與十善相違背就是惡。

前年,我在休士頓講經,遇到蔡念生老居士的兒子,他是個大學教授。他說現代人的病根是「不知恥」,此話說得很正確。另外還有兩位教授,談論如何喚醒社會大眾的覺悟,就是「要知恥」。我當時提議,他們可以組織一個團體,名稱為「知恥學社」,來推動此運動,他們很贊同。人人都知道羞辱,都知恥,就能挽救世界災難;人人都不知恥,這是大災難來臨的預兆。我們能否自救,能否幫助社會、幫助眾生,關鍵就在「知恥」。

第二:「要發畏心—知畏則生誠敬」,『畏』是畏懼,畏懼果報。現代人不相信因果報應,不相信六道輪迴,所以不怕果報;學佛的人知道有六道輪迴。《地藏菩薩本願經》裡,說明地獄的狀況,讀了信不信?過去古老的中國,每個縣城都有一個城隍廟。實在講,古代的政治是人與鬼神共同治理;一個縣,陽間有個縣長,陰間有個城隍,陰陽共治。城隍廟裡有十殿閻王、地獄變相圖。地獄變相圖像現在展覽會一樣,展示善惡果報的形相。很多人到城隍廟看過,就知道改過,不敢再作惡,作惡將來就要受果報。「畏」就是怕將來受果報。所以「知畏則生誠敬」,明瞭因緣果報的道理與事實真相,誠敬之心油然而生,對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至誠恭敬。知恥、誠敬,這是善。

第三:「要發勇心—知勇則能振奮」,能發勇猛心,就能提起精神,真正斷惡修善;反之,不能發勇猛心,雖然知恥、誠敬,還是懈怠、懶散,因循苟且,最後還是墮落,還要受三途果報。

了凡先生的改過之方,就是基於此三個條件。以佛法來講,這三條都是屬於菩提心的「深心」。「菩提心」,即《起信論》的「直心、深心、大悲心」,《觀無量壽佛經》的「至誠心、深心、迴向發願心」。深心就是好德好善之心,所以這三條都是屬於好德好善,這是自利、自受用,這是世間法。若要在佛法上有成就,必需具足三心,而此三心是以真誠心做基礎,真誠到極處。

我以二十個字,概括佛法教學的精髓,即「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看破、放下、自在、隨緣、念佛」,要時時刻刻提醒自己。倘若我們的心不真誠,就是虛偽;不清淨,就有煩惱、習氣;不平等,就有是非人我、有高下;迷惑顛倒,就不覺悟;自私自利,就沒有慈悲。與這二十個字相反,就是恥辱。他們已經作佛、作大菩薩,我還在六道輪迴,奇恥大辱莫過於此。所以能知恥才能發憤,勇猛精進,在這一生當中要迎頭趕上,我也要作佛、作菩薩。能否做到,在一念之間,一念覺悟,一生就做到了。所以發勇心是關鍵。

大乘經講,菩薩唯一善根是「精進」。世間法的善根,是「無貪、無瞋、無痴」,對於世出世間一切法,沒有貪瞋痴,這是世間善法的善根,這都是屬於菩提心的深心。深心是自利,迴向發願心是利他。將自己所修積的一切功德、福報,供養給一切眾生,自己不享受,讓大家來享福。所以佛家講的三心,比這三條的範圍還廣,此三條只是菩提心之一。

有這些基礎,改過才有效果;反之,縱然想改過也很難。許多同修說,知道自己有過失,但是改不掉,就是沒有這個基礎。所以了凡先生改過,有其一番道理和程序。這是他以自身經驗來教誨兒子,循著這些理論與程序,才能收到改過的效果。

三、改過之法

第一、就事而改之—強制於外,病根終在

這是第一種,從事相上斷惡修善。但心裡沒有改變,其效果不大。若從事上修,其目的是希求名利,希求別人的恭敬、讚歎,是為自己的知名度而行善,這是不善之心。行善、事善,心不善,所積的善立刻就報掉了。

第二、明理而改之—事理既明,過將自止

這是第二種。「明理」是對於吉凶禍福的大道理、事實真相,清楚明白。種善因得善果,造惡因必定得惡報,這些道理與事實真相已清楚明白,就有畏心,害怕惡的果報,不敢再做惡事,「過將自止」。不但做惡事有惡報,連動一個惡念都有惡報,千萬不要認為,起心動念微不足道,無人曉得。其實自己還沒覺察到,佛菩薩、天龍鬼神早已覺察到了,因為起心動念是波動的現象。

在五十年前,科學家承認有物質的存在。物質分析成分子、原子、電子,現在講的基本粒子,似乎有物質存在。近代科學更進一步,發現根本沒有物質存在,物質是波動的現象。此說法與大乘佛法講的非常接近,佛法講無明,無明就是波動的現象。「無明不覺生三細,境界為緣長六粗」,這是宇宙人生的真相。所以,確實是波動的現象。什麼波?思想波,起心動念就有微弱的波動。一念善、一念惡,念頭太微弱,自己尚未覺察,佛菩薩早已覺察到。因為佛菩薩心淨,以現在的說法,就是接收的能力很強,極其微弱的電波都能接收到。我們收不到佛菩薩的波動現象,是因為我們粗心大意,我們的念頭,像大海的波浪一樣,大波大浪。而我們的波動,無論是大波浪,還是極其微細的波動,念頭一動,剎那之間遍虛空法界,速度之快不可思議。所以與天地鬼神、佛菩薩感應道交,非常快速。

物質的波動速度緩慢,雖緩慢也達到虛空法界,只是時間長。心念的波動,速度非常快,剎那之間遍虛空法界。如果用比喻來說,物質的波動,就像水的波動一樣,在池塘裡丟一塊石頭,水就起了波浪,慢慢的會遍滿整個池塘。思想的波動,就像無線電波,沒有障礙,所以速度快。

《無量壽經》上說,西方極樂世界即使是下下品往生,能力都恢復了,天眼洞視、天耳徹聽。十方世界一切眾生起心動念,波動的現象,他都能接收到。而我們是自欺欺人,自欺欺人是恥辱。過去無量劫來,我們天天做這些錯事、傻事,是沒有聽聞到佛法,不知道事實真相。而這一生有幸得人身、聞佛法,了解事實真相,還不回頭嗎?只要回頭,決定不再做錯事。

起心動念、言語造作,不離十善業道,這就是從事上修。不違背「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看破、放下、自在、隨緣、念佛」,這是明理而改之。起心動念、處事待人接物,與這十句相應,就是真覺悟,真正回頭;與這十句相違背,就是迷而不覺,這一生當中,無論修學哪個法門,成就都有限,不可能脫離六道輪迴。不能脫離六道輪迴,決定在三途。與十善業道相應,才能得人身,所以自己好好反省,起心動念、所作所為,若與十善業道不相應,決定墮三惡道。

第三、從心而改之—不取於相,如如不動

這是第三種,「從心而改」是最高級的,從心改決定出十法界。真正覺悟之人,就是從心而改之,與「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看破、放下、自在、隨緣、念佛」相應。對於世出世間法,不再執著、分別。「不取於相」就是不著相;「如如不動」是自己的心地清淨平等,「外不著相,內不動心」。再說明白一點,「外不著相」就是決定不會被外面境界誘惑。眼見色,耳聞聲,起心動念被境界所轉,這是凡夫,是迷不是覺。無論順境、逆境,心境相遇,心地坦然,乾乾淨淨,一念不生,如如不動,就是《楞嚴經》所說的,「若能轉境,則同如來」,這是聖人;有能力轉境界,不被境界所轉。

前天有位同修談到中國的風水,是左青龍、右白虎。他說,我們道場的停車場,是在白虎的位置上,而青龍的位置是寮房,這個位置不太好。依我看很好,青龍上面住的是出家人、念佛人,怎麼會不好?真正有修養、有道德,自然轉境界,不必理會這些。凡是算命、看相、看風水,都是心被境轉。風水好不好沒有一定的,要與人的心、情緒相配合。自己居住的環境,覺得很舒服、很快樂,這個風水對你就好。住在此地,心裡總覺得不舒服、很彆扭,煩惱很多,風水就不好。不要去問人,自己有非常明顯的感觸。凡夫會受環境的影響,因此應當要選擇好的居住環境。

中國人居住的房舍是正方的,人住在裡面很舒暢;若房子是五角形、六角形的,住了就很彆扭。我們道場隔壁有一個房子要賣,我去看了之後,它的風水不好。它有四個房間,主臥室是夫婦住的,是長方形;另外三個房間是他的三個女兒住的,都是五角形。我就問他:「你的女兒住在裡面,思想是不是很奇怪?」他說:「我的三個女兒都胡思亂想,無法管教。」依風水來講:住五角形的房子,住滿一百天就會胡思亂想。這就是凡夫沒有定功,沒有智慧,會受環境的影響。外國人造房子,都是奇奇怪怪的,不像中國人是正正方方的。所以,外國人的居處,往往住不長久,常常搬家。中國人建的房子,一住就是幾百年,傳很多代,算是老家。

所以,最高級的改過,是從心地上改,心地真正改了,就能不受環境影響。五角、六角、八角形的房子,真正修道人在那裡入定,絲毫不受影響。有道德之人從心上改,這是菩薩的修學。菩薩勇猛精進,天天改過,菩薩尚且如此,何況凡夫!菩薩有五十一個位次: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改過才能往上提升。等覺菩薩都還有過失,什麼過失?最後一品生相無明沒破,所以還要改過自新,將最後一品無明破除,才能達到究竟圓滿的佛果,稱作「妙覺位」。現在人強調「改進」,就是改過進步。過失不改掉,怎麼會有進步?

一心為善,正念現前

這是結論。「正念」就是一心為善。「一心」的意思很深,就是沒有第二個念頭。所以,真正學佛的人,每天修福、修慧,這是菩薩行。修福從斷惡修善上修;修慧從「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上修,這是福慧雙修。

無論什麼人指責我們的過失,都要誠懇的接受,不要去辯白,仔細去反省,「有則改之,無則嘉勉」,這是聖賢人真實的功夫。若別人說錯了就要辯白,這是拒絕別人說你的過失,自絕於善道,近禍就不遠了。《貞觀政要》上,記載唐太宗接受別人的勸告,歡迎別人說他的過失。他說要是我不肯接納,以後就沒有人敢說我的過失了。有此度量,所以他成為歷史上的明君,有其一番道理。

◎ 積善之方

這是《了凡四訓》的第三篇。分「總示」和「別明」兩段。

易曰:「積善之家,必有餘慶」。世出世間聖哲,無有不深達因果之理者。

「積善之家,必有餘慶」,出自《易經》,這與前文所說吉凶之兆完全相應。『積善之家』,凡是在社會上有聲望、地位,受到大眾尊敬的大家族,都是很多代的行善,在中國歷史上,記載得非常之多。一個人積善,能消災免難,佛法講消除業障;不能行善、積善,業障就無法消除。一個人行善必然影響一家,帶動家族,人人知道行善、積善,此家族縱然這一代不能興旺,第二代、第三代或第四代必定興旺。所以眼光要往深處看、遠處看,不能看自己這一世。

禪宗是由達摩祖師傳入中國,他初來之時,沒有人理會,他在少林寺面壁九年,才等到一個慧可。慧可傳僧璨,僧璨傳道信,道信傳弘忍,五代單傳,到第六代惠能,禪宗才發揚光大。而惠能的承傳,是前面五代修善積功累德,到他這一代才發達,影響了中國佛教一千多年。禪宗過去的這些祖師,很少人知道,到了六祖發達,大家才認識這些祖師。一個人、一個家庭、一個團體,乃至於國家,若不懂得修善、積善,如何會發達?《易經》的這兩句話,是聖人所說,言詞非常肯定,一絲毫疑惑都沒有,必定有餘慶。

一部二十五史即是因果報應記錄

中國世間聖人,從黃帝、堯、舜、禹、湯,至孔子集大成。出世間聖人諸佛菩薩,對於這些因果道理與事實真相,無一不通達。而我們迷惑顛倒,不了解這些事實,讀了古聖先賢的書籍,還以為他們是用這些方式勸人行善而已,未必真實。我們有懷疑不相信,所以不肯去做。不能行善,必定造惡,到果報現前,後悔就來不及。

居士舉往事十人以徵信

了凡居士舉了十個人,證明積善之家必有餘慶,是真實不虛。

必深明因果之理,方能盡事修之功。

這是總結。我們修行功夫不得力,就是對於業因果報的理論與事實,未能透徹明瞭,信心不足。果真明瞭事實真相,自然就會改過,不需人督促。經上說,阿羅漢有智慧、有能力,知道自己過去五百世的狀況。想到自己曾經墮入阿鼻地獄的情形,還心有餘悸,流血汗!而我們過去也曾墮過地獄,但是忘記了,若我們也有阿羅漢的功夫,能知道過去生生世世墮落受苦的情形,一定會發憤圖強,毛病習氣怎麼會改不了!其實不是改不了,是自己不肯改。聖人與凡夫之別在此,聖人肯改,凡夫不肯改。凡夫何時才肯改?罪受到了極處,才肯回頭,但這個罪就有得受了。所以,倘若不是深明因果之理,回頭確實很難。

我勸導初學之人,先將《了凡四訓》念三百遍,就是讓他深明因果。念一遍、十遍都不管用,薰習的力量太薄弱。三百遍要限定時間完成,不間斷的薰習,就會相信因果。起心動念、言語造作,會有高度警覺,動這個念頭、做這件事情,與因果道理是否相符。要是沒有三百遍的功力,面對人事還是隨順煩惱習氣。我自己修學的基礎,也是得力於此書。我剛接觸佛法時,朱鏡宙老居士送我《了凡四訓》,我讀了深受感動。

下面是「別明」,詳細解釋。

善有真假、端曲、陰陽、是非、正偏、滿半、大小、難易

行善、積善,首先要懂得什麼是「善」。有許多人對於善惡沒有辨別的能力,把善當作惡,惡當作善,這種顛倒的成見,不但學佛難,連做人都難。在古代,小孩從小有人教導,在家父母教,上學老師教,從小薰習,縱然做壞事,還會受良心責備,也就是他還知恥。現在人做壞事,不但不會受良心責備,還認為做壞事是應該的,說起來還談笑風生,不以為恥。這是修道最大的障礙,不但道業不能成功,做人到後來都失敗,那就是「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

何謂「真善」、「假善」,了凡先生也有一個標準,此標準與佛相同:有益於人的是善,有益於自己的是惡。現在人的觀念,則是相反,都把自私自利看作是天經地義,是正當的道理,這觀念是見解上的錯誤。自私自利,決定損人利己。好事自己獨攬,惡事推給別人,在現前社會裡,這種現象太多了。處處存有僥倖的心理,佔別人的便宜。

為何說自利是惡?佛告訴我們,六道輪迴就是自私自利變現出來的。自利的心淡薄,超越輪迴就容易;沒有自利的心,就超越輪迴。換句話說,超越六道輪迴是善,不能超越六道輪迴是惡。這件事,相信的人更少了,許多人根本不承認有六道輪迴,認為六道輪迴是神話,不是真的,這是世間人自作聰明。我們之所以相信,因為有相信的道理,就是大乘經上所講的「唯識所變」。十法界依正莊嚴從何處來的?從心想生。貪心是餓鬼,愚痴是畜生,瞋恚是地獄。你心裡有嫉妒、瞋恚,就會變現地獄。我們有貪瞋痴的心,貪瞋痴是業因,就會變現三惡道。所以能將貪瞋痴的心斷除,三惡道就沒有了。這是一種說法。

第二種說法,利益別人的,稱之為公,公就是真;利益自己的是私,私就是假。第三種說法,從真心裡去幫助別人,利益社會,這是真的;看到別人做,我們不得不跟著去做,那是假的。第一個發心的人,是從真心裡發的,這是真的。第二個發心的人,可能是為名、為利,心就不真了。雖然發心利益別人,其實終極目的是自利,希望獲得別人讚歎、恭敬,這還是私,是假的。第四種說法,「無為而為」是真的,「有為而為」是假的。了凡先生說了四個標準,是教導我們如何去辨別。行善積善要知道善有真假,積善要積真善。

「端曲」,第一種說法,純粹是濟世之心,這是端;有絲毫媚世之心,就是曲。『媚』是諂媚巴結,心不正,也就是現在人講的討好。為了討好社會、討好別人,去做善事,就是曲;沒有條件,真心幫助別人,這是端。第二種說法,純是愛人之心,這是端;不是真正愛人,而是假藉這種行持,得到自己的目的,這是曲。第三種說法,真正敬人之心,這是端,『端』是端正、端莊;有絲毫玩世之心,就是曲。就是把行善當作一種消遣,此善是曲。

「陰陽」,行善不欲人知,這是陰;陽是顯露,別人都曉得你行善。了凡先生說:「陰德天報之」,天地鬼神都報答你;「陽善享世名,名亦福也。」做一點好事,享受別人的恭敬、讚歎,恭敬、讚歎也是福,那種福立刻就享盡了。尤其是現在,積善非常不容易,做一點好事,報紙一刊登,電視一宣揚,就報光了。而現在人造惡,用種種方法隱瞞,不讓人知道;惡積厚了,天罰之,老天爺懲罰。行善,善積不住;造惡,惡全累積,這多可怕!這些道理與事實真相,我們都要懂得。可是今天作善確實會有記者來採訪,會有新聞媒體來報導,但我們的心確實無此念頭,善還能保存一點;若為了提高自己的知名度、聲望,福報就享盡了。

「名者,造物所忌。」盛名不但人嫉妒,天地鬼神都嫉妒。「世之享盛名而實不副者,多有奇禍。」世間知名度高的人,若沒有真實的德行,往往有災禍。「人之無過咎而橫被惡名者,子孫往往驟發。」真正心善行善,而遭社會人嫉妒、毀謗,這些人往往自己這一生不發達,但他的兒孫一定發達。他的善是真正累積下來,他的罪業現世已經報盡了。所以古人常教人積陰功、積陰德,為善不宣揚,這是很深的道理。

「是非」,了凡先生也舉了古代的例證,歸結到最後,他講:做一樁善事,特別要重視其流弊。所以善不在一時而在久遠,不在一生而在其影響。若他現在做的是一樁好事,但是這樁好事並非有好的影響,此影響反而會害人,那就不是真善,這種善似是而非。譬如在二次世界大戰時,以原子彈轟炸日本,使日本人投降。原子彈是愛因斯坦發明的,當時對我們來講,這是好事。但現在想想,愛因斯坦的發明是不善,原子彈發展的流弊,將來會毀滅整個世界。事實上,日本人投降是遲早的事,因為當時日本的國力已經消耗盡了,無法再拖下去。所以,凡是似是而非的善,都不是真善。

反之,眼前他做的事情似乎是不善,可是影響久遠,確實有許多眾生得到利益,這是真善。譬如中國佛教提倡素食,初學素食之人,面黃肌瘦,營養不良,這看起來不善。但慢慢習慣之後,對於身體健康有很大的幫助。這是因為以前肉食吃慣了,現在要調整需要一段適應期,這是生理上的轉變,約一年至三年,依個人體質而定。要能忍耐過去,飲食就適應了,晚年的身體健康,是一般肉食者不能相比的,這是真正得好處。

所以古人常講,聰明人有前後眼。往前看,記取歷史的教訓;往後看,自己怎樣能夠獲得福報,這就叫有前後眼,一般講的有眼光。年輕人誰不喜歡歡樂場所、誰不愛玩,年輕真是大好時光,若是浪費在遊樂之中,不知進取,晚年就困難了。年輕人過著幸福歡樂的生活,往往都是家境不錯;家庭生計非常困難的,哪有機會去玩,天天要做工,一天不做工,一天就沒飯吃。所以家庭生活艱難,子孫往往好學能發達,這當中都有因果關係。

我是生在一個非常貧困的家庭,家中一無所有。父親若一天不工作,家裡一天就不能生活。知道此困境,年輕時不敢去玩,懂得要讀書、要好學。同事、同學、朋友都說我是書呆子,他們問我為何不去玩,我說我也很想玩,但是時間換一換,你們年輕玩,我在年輕時多攢一點資本,到晚年再玩。現在我的那些老同學、老朋友,看到我都說:「你對了。」這就是我比他們聰明之處。老年享福是真正的福報,年輕的福報不算福報。年輕受苦無所謂,有體力、有精神;老年沒有福報,就很可憐,沒有人照顧,生活很悽慘。所以年輕要修福,要積德行善;老年時,無論在何處,都會有人照顧。所以,「是非」我們要有能力辨別。

「偏正」,善心、善行是正;惡念、惡行是偏。但我們看到有以善心造惡事的,此即所謂「正中偏」;也有以惡心卻造了善事,這是「偏中正」。這些事實真相不可不知。善人造了惡事,這當中的善惡因果、事相非常複雜。譬如,早年我在台北參加大專佛學講座,主持者是道安法師,他請我去教學,所以我有機會親近他。道安法師非常慈悲,所以有信徒常常去騙錢,但老和尚都給他。有一天我去看老和尚,進去時,正好有一個人出來,那個人我也認識。老和尚說:「剛才那個人今天又來騙我。」我說:「你給他了嗎?」他說:「給了。」那個人不知道老和尚已知道了,以為今天又騙到手。道安法師往生時,負債八百多萬,都是被人騙去的。但他並不是不知道,他知道還讓你騙。老和尚沒有錢,跟信徒借錢來給他,這是「正中偏」。也有以惡心做了好事,他實在是想害你、想整你,沒想到這個因緣,讓你得了大利,這些事情往往有之,那是「偏中正」。所以善惡很難辨別,要很細心去觀察,守住佛講的大原則—「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你就能看清楚、看明白。

「半滿」,滿是圓滿,半是不圓滿。行善而不著善,這是圓滿。行善之後,還念念不忘我做了多少好事,對哪些人有恩惠,此善是半,不是圓滿的。譬如以財物幫助人,內不要常想到自己做了一樁好事;外也不要去記掛哪些人受你的恩惠,也不要想到你的那些財物,心地清淨,這是「三輪體空」。這個福報是圓滿的,無論布施多少都是圓滿的。

若著相布施,不忘記能布施的我,也不忘記那個人受我恩惠,你布施得再多,都是半。半就是所得的福報是很有限的;滿才是無限的。所以經上講,以恭敬心布施供養辟支佛一缽飯,能得九十億劫不受貧窮的果報,一缽飯就能種無量的福報。為何福報那麼大?以真誠心、清淨心、平等心、慈悲心去修福,福報就是圓滿的。所以一分錢的供養,能消無量無邊的罪業,就是以真誠、清淨心修布施。若是著相布施,捐黃金萬兩,福報還是非常有限。

所以修福真的是很公平的,不是說有錢、有地位,才能修福;貧窮下賤,沒有地位的人,就不能修福,沒有這種道理,那是世間人的俗見,不是佛菩薩的智慧。我們在經上看到,乞丐遇到佛菩薩,遇到阿羅漢,想到自己這一生貧窮下賤,是過去生中沒修福,今天遇到聖賢人,想修一點福。但實在沒有什麼能供養的,自己在外面討了一點飯,可能已經吃了一半,還剩下一點。阿羅漢不嫌棄,接受你的供養,你來生享天福。所以一缽半碗飯的福報,能換得來生享天福,這是真誠、恭敬心修福。大富大貴之人布施百萬、千萬,未必能生天。只要明白這些道理,就知道自己應如何修學。修福是人人都有機會,是人人平等的,問題就是你懂不懂這個道理,明不明白這些事實真相,如理如法的修學,每個人都能夠得圓滿的福報。

「難易」,行善、積善有難有易。凡是有機會去做就容易;有機會而不肯做,這就難了。尤其是貧窮之人,生活在極度困難當中之人,要是能發心修布施供養,真正難能可貴。所以難易不在事,在心。真正覺悟明白,會抓住機會就容易了。但是世間確實有很多有財富、有地位之人,不曉得修善、積善,抓不到機會,這對他就難了。

有一位同修告訴我,澳大利亞有一個很有錢的人死了,財產不給兒子,也不給女兒,給他養的狗,這隻狗變成了富狗。他這麼喜歡狗,來生一定到畜生道去投狗身,這是愚痴到了極處!他有這些財富,不知道做社會福利事業,不知道幫助世間困難之人,許多機會在他面前錯過了。當然這隻狗跟他也是有緣分,過去生中沒有緣就不可能。這是他愚痴,不懂得修福。

為善必窮理,否則行無益。

這是結論,這是真話,要深明當中之理。我們要做真正的好事、善事。首先要明白什麼是第一等好事,就是「幫助眾生破迷開悟」。所以釋迦牟尼佛、諸佛菩薩應化在世間,就為了這樁事情,也就是現在所講的「多元文化的教學」。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果報就是離苦得樂。眾生的苦難從哪裡來?迷惑顛倒造成種種苦難。覺悟之後,就能消災免難。所以覺悟之後,自然有能力辨別真妄、邪正、是非、利害;自然就斷惡修善,積功累德,福報無有窮盡。

了凡先生在此地,又講了積善的十個綱領,教我們要認真去做。

與人為善、愛敬存心、成人之美、勸人為善、救人危急、興建大利、捨財作福、護持正法、敬重尊長、愛惜物命

一、「與人為善」,這是講存心,要存一個善心,以善心看待一切眾生。

二、「愛敬存心」,以真誠心愛一切眾生,愛一切人事物;『敬』是恭敬、謹慎、細心,對人、對事、對物,愛敬存心。

三、「成人之美」,人家有好事,我們要幫助他、成全他,不能破壞。此人是惡人,但是他做的事是好事,即「偏中正」,我們也要幫助他。不能對人要對事,此事對社會有好處,對大眾有好處,就應當幫助。人雖然不善,我們要常常輔導他,盡心盡力去幫助他,使他的善行能成就。

四、「勸人為善」,特別勸導有能力、有機會的人,他們有能力、有機會行善,錯過非常可惜。沒有機會去創造機會,比較困難;創造機會也必須有創造機會的條件,否則也是做不到。所以認識機會,掌握機會,這是真正的智慧。

五、「救人危急」,人在有急難、危險之時,不論他是好人、惡人,是恩人、冤家,不能見死不救,一定要救援。

六、「興建大利」,所謂大利,利益社會、利益眾生的就是大利。自己有能力,自己一個人做;沒有能力,就集合大眾的能力來做。利益社會大眾的事情太多,什麼是真正的大利,真實的大利無過於教育,教育是根本。今天社會動亂,人心不安,災難頻繁,其原因就是教育的失敗。現前最大的利益,就是宗教教育的落實。現在的學校教育,要回到中國古老的教學宗旨很難;換句話說,縱然他明瞭,也無法改正過來。所以,今天唯一的辦法,就是宗教教育。

宗教教育要看我們自己怎樣去推動。說到佛教教育,今天無法推動佛教教育的原因何在?沒有師資,沒有講經說法的人。出家人雖然不少,但出家人沒有忘記自己,沒有放棄自私自利,想推動佛陀教育根本不可能。要想推動佛陀教育,最低限度要將自私自利的念頭捨棄,這就難了。所以當前最大的利益是辦學,培養師資,然後才有一批人來推動,來教化眾生,幫助眾生斷惡修善、積功累德。

這個世間孤兒很多,這些小孩從小就失去母愛,失去家庭,他們需要真正有愛心的人來照顧、教導。要如何教導,這都是社會大利之一。現今的社會,年老之人退休後,兒女不孝養,老人的晚年非常孤單、寂寞。我們要如何照顧、教導他們,讓他們回頭,讓他們懺悔,認真學習,使來生比這一生過得更殊勝,這是教育。當然最殊勝的,是幫助他作佛、作菩薩。此目標若達不到,也應當幫助他生天,幫助他來生得到人間富貴,這都是屬於大利。

七、「捨財作福」,世間人不知道財是罪業,你能夠捨財,你就修福了。積財就是罪業,很多人缺乏財用,你把財留在身邊,讓一些人受苦受難,這就是造業。何況財積在身邊,增長貪瞋痴;換句話說,增長你將來墮三惡道的機會。所以財一定要捨,要捨得乾乾淨淨。世間人不肯捨財,就是有顧慮,擔心捨了之後生活沒著落,這是他不懂因果的道理。命裡有的決定有,捨都捨不掉;命裡沒有的,求也求不來。可是財來的時候,還要趕快捨。

中國從前供的財神是范蠡,很有道理。范蠡非常懂得處理財務,他幫助越王勾踐打敗吳國之後,就退隱去做生意,沒多久就發財了。發財之後就布施,布施完了,再從小生意做起;沒多久又發財了,發了之後又散,三聚三散。所以他懂得散財,懂得布施,愈施愈多,愈多愈要散,決定不積財,這是修大福報。不但他這一生當中,財用決定不會匱乏,來生的福報無比殊勝。

八、「護持正法」,世間正法、出世間正法都要維護。今天護持正法以新加坡的李木源居士為榜樣,值得我們學習。他毫無私心,真正是念念為佛法、念念為眾生。但是護法首先要有智慧、有能力,認識正法。特別在現前時代,《楞嚴經》云:「邪師說法,如恆河沙」,也就是說仿冒的佛法太多了。所以首先要有能力認識正法,然後才發心去護持正法。我們一生全心全力做這樁事情,但是每個人緣分不同,有人很想學佛,很想親近善知識,但是遇不到。真正遇到善知識是大幸,遇到善知識要真正肯學,發心學習弘揚、護持,這是無比的福報。

九、「敬重尊長」,佛教導我們要孝親尊師,要做到。現在世間人不重視孝道、師道,我們要為社會大眾做好榜樣,念念不忘父母師長的恩德,這是存心厚道。不但不忘,還要有行為表現,對父母、師長要盡到孝養的責任。生命得之於父母,慧命得之於老師,對父母、老師之恩怎麼能忘記?我小學的老師已經找不到了,中學時代的老師,現在還有一位。每當逢年過節,我都會送一份供養給老師,禮雖然很微薄,但老師感到很溫暖,學生沒有把老師忘記。

老師對我們有厚恩,如何報答?表揚老師的德行。我跟李老師學佛十年,李老師往生之後,我向台中蓮社建議,在老師的故鄉山東濟南,建立一個紀念堂。韓館長對我有護法之恩,念念不忘。我在她的故鄉買了一棟七層的大樓,做為韓瑛館長的紀念堂,這是不忘本。我還有一個中學校長—周邦道先生,抗戰期間我在貴州念書,他是我的校長。到台灣,我們有緣分跟李炳南老居士學佛。他往生了,我在貴州建立一個中學紀念校長。校長的別號慶光,所以學校名稱為慶光中學。我母親往生了,我用華藏獎學金來紀念她。在大陸有五十個學校,設立這個獎學金。孝親尊師,我們要有行動去表現,要真正做到。這是提倡孝道、師道,提倡知恩報恩,人不能忘本,這是教育的作用。

十、「愛惜物命」,佛家提倡素食,素食是不殺生。戒律裡,將「不殺生」列為第一條戒。殺生是大惡,我們要學習愛護一切眾生的生命。

善行無窮,由此推廣,萬德可備。

善行真的無量無邊,了凡居士在此地,為我們列出這十條,我們能做到,然後將這十條推廣,才真正是積善、行善。我們這一生有幸遇到佛法,遇到好老師,我們才明白這個道理,才知道這一生應該如何做人,真正依教奉行,這一生過得很充實、很美滿。尤其現在是大動亂的時代,積善積德一定要抓緊機會,趕快努力去做,失去機會就很難再遇到。

◎ 謙德之效

這是《了凡四訓》的第四篇。主要是告訴我們:為人處事要懂得謙虛。

滿招損,謙受益

很多世間人做好事不能成就,其原因多半是姿勢太高,傲慢引起別人嫉妒,所以產生了阻力;到招架不住時,事情就毀於一旦。古人做善事為何能成就,為何那麼順利,又得到許多人的幫助,就是謙虛。自己不居功,功德都是大家的。今天我們在新加坡做這麼多好事,李木源居士從未說這是他做的,都說是大家做的,每個人都盡心盡力,所以才有今天殊勝的成就。功德歸大家,過失歸自己,事情就能成功;功德歸自己,過失歸大家,沒有不失敗的。

第一小段「舉易總明」,這是舉《易經》來總說。

天道虧盈而益謙,地道變盈而流謙,鬼神害盈而福謙,人道惡盈而好謙。

「天道虧盈而益謙」,『盈』就是滿足。所謂「滿招損,謙受益」,人最忌諱的就是「滿」。人覺得自己很滿足的時候,往往不知不覺,驕慢的態度就出現了,這是最不好的預兆。打仗亦是如此,驕兵必敗。『謙』是謙虛,謙虛就受益。《易經》上舉個比喻,譬如這個杯子是滿的,若要再加水,就加不進去了,會漏出來。若這個杯子只有一半的水,就能接受別人的供養。所以,滿就招損,謙就受益。「天道虧盈而益謙」,『虧』是虧損,『益』是增加。你自滿,就會讓你虧損一點;你謙虛,就會給你增加一點,這是天道。

「地道變盈而流謙」,『變』是變遷,滿的時候,必定有變化;『流』是潤澤,地窪之地就有水潤澤,地高之地就得不到潤澤。「鬼神害盈而福謙」,鬼神看到自滿之人,往往會害之;謙虛之人,鬼神會保佑之。「人道惡盈而好謙」,躊躇滿志者,人厭惡,嫉妒障礙就產生;謙虛者,大家都喜歡、都尊重,都願意幫助。所以我們處事待人接物,要懂得謙虛。

第二小段「舉事別明」:

丁賓恭敬順承受侮不答,聞謗不辯,必登第。馮開之虛己斂容,友面攻其非,平懷順受,及第。夏建所氣虛意下,謙光逼人,溫良若此,中式。

了凡先生在這一段裡,舉了幾位他熟知之人。凡是謙虛的讀書人,考功名都能考中。丁賓是他同時代的一位年輕讀書人,為人孝親尊師。同學毀謗、侮辱他,他沒有一句辯白,完全能夠忍受。而且以恭敬心、清淨心、平等心待人,不會嫌棄毀謗、侮辱他的人,所以此人考中功名。有沒有功名,有沒有富貴,是命裡有的,不在乎學識。運氣好的,考試的題目正好都知道;有人非常用功,非常勤奮,天天讀書,考的題目剛好沒有讀到,往往沒考取。

我小學考中學時,天天玩,根本沒有讀書,結果考中第十名。我有個同學叫曹同文,非常用功,是全班第一名,結果他沒有考取。為何沒有考取?這是命。所以古人講到考試,首先是陰功,你的祖宗有沒有積陰德,自己有沒有積陰德。了凡居士看人也是這麼看,這是吉凶禍福的預兆。

第二,馮開之也是當時應考者之一。此人謙虛,在大眾之中,懂得收斂,對人恭敬,別人當面說他的過失,都能虛心接受,這是一般人做不到的。了凡先生認為此人考試一定考中,果然不出所料。第三,夏建所的待人處事虛心下意,處處不敢為人先。了凡先生說他是「謙光逼人,溫良若此」,溫厚善良,謙虛卑下,這是個讀書人,肯定考取。這是講謙德的效果。

虛心曲己,受福之基;謙則受教,取善無窮。

最後,以此勉勵兒子要學謙虛。「虛心曲己,受福之基」,虛心委屈自己,這是受福的基礎;貢高我慢,不可一世,瞧不起人,那是禍害的根源。你現在得志,可以傲慢,有一天你失志時,人家遠離你,不再理會你,你就有苦頭受了。所以人在得志時,愈要謙虛恭敬,愈要誠心誠意,利用這個機會去幫助別人,修福積德。到自己年老體衰,報恩的人,照顧你的人就多。所以我們現在修福,到晚年才享福。中國的教學,年輕時代是培養福德的基礎、根基。這些教育都是小學時教的,父母、老師教導,一個人的成就都是得力於當時的栽培,所以父母、老師之恩德最大。中年時期踏進社會,是修福、造福、積福的時候。《禮記》云:「七十而致仕」,七十歲是退休的年齡,退休之後享福。

現在的社會顛倒了,兒童享福,父母寵愛;中年戰場拼命;晚年墳墓,這多可悲!這是中國與外國教育理念之不同。我過去住在美國,中國人還有祖孫三代同堂的,日本人也有很多,當地美國老人看到很感動。他們的兒女走了之後,就不回來,逢年過節寄一張賀卡,就高興極了。現在人受西方文化影響太大,也學外國人不養父母,忘恩負義。種下這個因,到晚年退休時,也會嘗到這個果報。我們要想恢復傳統善良的教學,一定要從自己做起,一定要懂得謙虛。

「謙則受教,取善無窮」,謙虛才能受教,善福無有窮盡。人只要傲慢不謙虛,再好的老師都無法教導。我跟李老師十年,看到老師對學生的教學,凡是學生傲慢毫無謙下之心的,老師對他就很客氣、很恭敬。他有過失,老師也不責備,因為講了沒用處,反而得罪結冤仇。能接受的,肯聽話的,老師又打又罵,沒有一點好臉色,這是真正在教導。不肯接受的,將你當作客人;肯接受的,才當作學生。老師不是偏心,完全看學生肯不肯接受。所以,有一分誠敬,肯接受一分,就教你一分;有十分誠敬,肯接受十分,就教你十分;不能接受就不教了,教了沒用。這是因人施教,看學生的真誠心、謙虛心來教導。

所以,佛法的修學,旨在說明宇宙人生的真相;人生就是自己本人,宇宙就是生活環境。了解宇宙人生真相者,稱作佛、菩薩;迷惑顛倒,不清楚、不明瞭,就稱作凡夫,所以聖凡只在迷悟之間。覺悟了,就得大自在;迷了,不但不自在,還要受很多苦難。不了解事實真相,隨著自己的煩惱、知見,錯誤的想法、作法,變現出這些不吉祥的果報,招致許多的災難。自古以來,世出世間的聖人,中國人稱作聖人,印度人稱作佛,其意思完全相同。因此,「聖」的定義,就是明白宇宙人生真相之人。

佛法分世間聖人與出世間聖人,其實這都是方便說。真正覺悟、圓滿覺悟之人,心地清淨,決定沒有世間、出世間的這些概念;有就是妄想、分別、執著沒斷,縱然覺悟,悟得很有限。佛是希望每個人都能徹底覺悟,也就是希望人人都成佛,成佛就是成就徹底圓滿覺悟。所以,佛不是神,神還是沒有覺悟,只是福報比我們大一點,智慧比我們高一點,其實也高不了多少,也還沒超越三界六道。這些事理我們都要清楚,才知道應該如何學佛,學佛的目的何在,學佛應當具備的態度與方法,希望有什麼樣的成就。成就是果報,每個人都希望過幸福、快樂、美滿的生活,佛法確實能讓我們達到此目的。無論在這一生、在來生,生生世世永遠得到幸福、美滿、快樂。

如何才能得到?覺悟才能得到。如何才能覺悟?要教學,要親近善知識,佛在經上這樣教導我們,中國聖人也是這樣教導我們。我們親近善知識,是否真的能覺悟?固然有覺悟的,還是少數,不覺悟的佔多數。關鍵還是「好學」,好學的人親近善知識就有成就,不好學的遇到善知識也是空過。好學是否真的能有殊勝的成就,也不見得,只能說會有一點小成就,至於大成就、圓滿的成就,還要加上一個條件,就是大心量。諺語所謂「量大福大,福大慧大」,大智慧、大福德就是從大心量來的。心量小縱然好學,遇到善知識,成就還是小。

佛家的教學亦如是,小乘親近善知識,大乘加上一個好學,普賢行再加上大心量。「心包太虛,量周沙界」,又好學,又喜歡親近善知識,具足這三個條件,一生才能夠圓滿成佛。這三個條件,若缺少善友,縱然好學、有大心量,也不能成就,因為沒有基礎,可見得親近善知識是極為重要。《阿難問事佛吉凶經》一開始就說,要親近明師;「明」就是通達明瞭。縱然不好學,沒有大心量,能親近明師,也可以達到修學佛法的第一目標—斷惡修善。也就是說,真善知識絕對不會幫助人增長貪瞋痴。幫助人增長貪瞋痴,幫助人造十惡業,就是惡知識。善知識不但教人斷惡修善,自己一定也會做個好榜樣。

釋迦牟尼佛是一位最好的老師,最好的善知識,他自己所說的,他全都做到。他一生對於自己所需,可說是降到最低的水平,過著三衣一缽的生活。就是告訴我們,物質生活過最低的水平,所謂是吃得飽,穿得暖,有個小房子可以遮避風雨,就足夠了。身心毫無牽掛、憂慮,沒有絲毫壓力,正是聖賢人所講的「心安理得」。道理明白,心就安了,心安就知足常樂。世間何人最苦?不知足的人最苦,他永遠沒有滿足之時。

所以,佛法教學目標,首先是教導眾生「斷惡修善」,這是修因,果報是人天福報。斷惡就是斷三惡道,修善就是修人天福報。這是指親近明師,親近善友,就得到這樣殊勝的果報。若加上好學,果報就更殊勝。學能開悟,學能明理,對於宇宙人生的真相通達明瞭,果報更殊勝,能超越六道輪迴。

世間真正的樂,是讀書樂。讀什麼書?聖賢書。佛是大聖大賢,天天讀佛經,能體會到經中的義理,其樂無窮,此樂非世間名聞利養、五欲六塵之樂所能相比。所以,釋迦牟尼佛一生,樂此不疲。佛的學生,諸大菩薩、大阿羅漢,和中國歷代祖師大德,各個都樂此不疲。我們應當細心體會、觀察,真正親近聖賢,有大樂在其中。

更進一步,心量拓開了,真的是「心包太虛、量周沙界」,念念為一切眾生著想,為虛空法界著想,這種心量在佛法裡稱「普賢行」。無論修學什麼法門,都是普賢法門,以心量將修學的功德,拓展到最圓滿、最究竟,就圓成佛道。

這三個階段,第一是「斷惡修善」,脫離三惡道,得人天福報。第二是「破迷開悟」,脫離六道輪迴,往生到四聖法界(聲聞、緣覺、菩薩、佛)。最高的層次,就是拓開心量,無一不能包容,心地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就與諸佛如來相同,這就「超凡入聖」;「凡」是十法界,「聖」是一真法界,超越十法界,入一真法界。《華嚴經》講的華藏世界,淨土宗講的極樂世界,都是超凡入聖。所以,佛法是屬於覺悟的教育,覺悟的教學。

佛菩薩、善知識願意教,有沒有人來學?「佛氏門中,不捨一人」,只要有一個人肯學,佛菩薩就來教。我們在經典裡看到的當機眾,當機眾是來當學生的,除他之外都是旁聽的。真正來學的人得利益,旁聽的只是結一點法緣;換句話說,得到一點佛學常識,真正的利益得不到。而真正做學生的就會真幹,真的斷惡修善,那是正科生,佛法稱當機眾。所以佛的教學非常慈悲,只要有一個人肯學,佛就會住世。教學的成果,是要將惡人教化變成善人,將壞人教化變成好人,將迷人教化變成覺悟之人,這是教學。不能說這是壞人,就開除他,那是失敗的教育;成功的教育是變化氣質。眾生可不可能有變化?決定可能。但是眾生的業障、煩惱、習氣很重,善知識要有耐心,這不是一天、兩天就能成功。我學佛四十七年才轉過來、才回頭,我不是一個很用功的人,也不是上根利智,可是天天學,鍥而不捨,不知不覺就轉過來了。真轉過來,起心動念決定不會再為自己想,為自己想是沒轉過來。為一切眾生幸福著想,為一切眾生消災免難著想,就是真正回頭。所以,我們的學習要跟老師相應,老師是佛菩薩,佛菩薩的教誨就是經典,讀誦經典就是親近諸佛菩薩。

所以,此次將《了凡四訓》的大意,為大家略略介紹,很有必要。《了凡四訓》的內容,是「深信因果,改造命運」。尤其現在世間有許多災難,能否化解?能,只要懂得道理、方法就能化解。若不懂道理、方法,就沒有辦法了。這幾天有這點時間,與大家在一起研究,也是一件好事情。


**資料來源-報佛恩網**
標籤:
瀏覽次數:42    人氣指數:362    累積鼓勵:16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一飲一啄皆有定數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了凡四訓講記-立命之學
 
給我們一個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