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部相關病理>>>足底筋膜炎
主要形成原因:
足底筋膜炎是足跟疼痛最常見的一種症狀,足底筋膜是位於腳底的一片扇形筋膜組織,主要是用來維持腳弓,平常在行走或跑步時,這片扇形組織被拉緊,藉以吸收地面的反作用力,典型的症狀為足跟底部疼痛與不適,通常患者會先察覺到腳的後跟內側附近有刺痛及發炎現象,甚至疼痛發炎的部位會漸漸地從足跟彌漫至前腳掌,此時疼痛的時間也會延長。
疾病成因:
足底筋膜炎容易併發足後跟疼痛、跟骨骨刺與足弓疼痛的現象。足底筋膜過度被拉扯會引起發炎反應與變形,其原因如下:
- 前足過度旋前(Forefoot pronation)(如:扁平足)造成足弓因承重而塌陷。
- 不尋常的高足弓變形,腳筋膜過度緊繃,加上受力不平均而發炎。
- 運動量突然增加,超過足弓能承受的壓力而造成筋膜發炎。
- 足部過度承重,通常是因為肥胖或懷孕或長時間站立工作。
足部過度旋前會在走路時,使足弓因承重而塌陷,足底筋膜被過度拉扯而與跟骨間產生強大的拉力,直接造成發炎現象。足底筋膜炎通常會在跟骨、足弓連接處造成嚴重疼痛。一般而言,患者在早上起床與較長時間休息後突然站立時會有劇烈的疼痛產生,經由舒緩運動或休息後疼痛感才漸漸降低,但持續行走疼痛感又加劇,周而復始,整天的悶痛與不舒服對工作、生活、情緒產生極大的困擾。
如何預防與治療:
足底筋膜炎的患者,首先要做的就是防止再發,除了要避免過度的步行及長時間的站立或任何過度伸張的運動,並穿著合適的鞋具來改善症狀,而較為嚴重的患者可藉由伸展運動、超音波電療、冰敷、消炎藥物注射、手術
、雷射或經皮刺激術等物理治療,但臨床上,多僅能減少疼痛,較難根治。此外,患者可在經治療消退後,穿著保護足弓而具有彈性及吸震作用的特殊功能專用矯正足弓墊,以增進足部舒活度,保護足跟降低足跟行走時的壓力,避免筋膜因拉扯所造成的傷害,讓疼痛逐漸消除。總之,盡早尋求專業足部矯正中心,利用高科技電腦足部檢測設備,徹底找出病因,再以專業方式來矯正治療,問題就可迎刃而解,並得以恢復原有的健康。
足部相關病理>>> 姆趾外翻
姆趾外翻發生時期,從小學生到老年人都有可能,其外觀為第一蹠指關節變型(metatarsat bone),有時因疼痛發炎,變成姆囊腫。這種變形多半因先天遺傳和後天的足部力學異常有關。
先天遺傳因素:
遺傳形成蹠骨關節、肌肉、韌帶張力不協調,加上身體重量緊壓,形成蹠骨關節脫位,伴隨年齡與體重的增加,蹠指關節壓力越大,姆指外翻角度就越大,蹠骨區範圍變寬,越不容易找到合適鞋具,而不當鞋具的磨損,姆指外側更容易發生。同時足弓塌陷蹠骨區筋膜拉扯角度越大,也容易形成蹠筋膜炎。
後天因素:
是因穿著不合腳鞋子而造成的,通常因穿鞋跟過高、過尖及過窄的鞋,使腳跟不易固定,對腳趾造成摩擦及壓迫,不但影響腳趾的伸展與活動,造成不適及疼痛,還會破壞了原本三個足弓的功能,而行走時全身重量落在足部前端,腳趾會因身體重量壓迫逐漸變形,就會造成姆趾外翻的現象。例如:時下流行的高跟鞋、巫婆鞋等都是加速姆趾外翻的原因,但此原因,只要停止穿不當鞋具,便可獲得改善。
預防方法:
購買鞋具時,應慎選一雙讓腳趾有足夠空間寬楦頭的鞋具,以減少鞋面所造成的壓迫。正確符合足弓設計的標準功能鞋,應具備較強的吸震、減壓效果,讓行走時足部所承受之全身重量均勻分佈於腳底,不會因壓力分佈不均而壓迫到腳趾產生韌帶發炎、鬆弛,造成姆趾外翻的情形。歸類目前市面上不適合的鞋款,大致為高跟鞋、尖形楦頭鞋、尖頭巫婆鞋等,應該避免穿著。
如何矯正治療、獲得改善:
就症狀較輕者來說,只要換穿寬楦頭的鞋具、拖鞋,或藉由浸泡溫水或是改穿符合足弓設計的標準功能鞋,來舒緩站立及行走時將重心放在前腳尖而形成的壓力。以減輕大姆趾的負擔,進而改善畸形,暫時緩和疼痛控制姆囊腫進一步惡化。
如果症狀已經嚴重到無法正常穿鞋,行走疼痛不堪等影響到日常生活,則需要考慮以手術的方式或專業量腳訂做的矯正鞋弓墊來改善情形,達到骨頭重建及軟組織平衡。
唯術後可能發生傷口發炎、足部腫脹、姆趾再度外翻等情形,故仍須多加評估。
姆趾外翻症狀目前相當普遍,建議有此症狀患者,應先至專業醫院復健科或專業足部矯正中心利用高科技電腦足部檢測設備,詳細檢查和分析,聽取專業建議,依其嚴重程度加以矯正,控制治療。
資料來源:復健科周立偉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