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1944158
 小魚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佛教的宇宙觀和人生觀是什麼?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南華大學教授受騙的真實事件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篇名: 佛教的人生觀
作者: 小魚 日期: 2012.10.03  天氣:  心情:
佛教的人生觀至少有下述六種特色:

一、 是實觀,不是悲觀、樂觀。

佛教觀察人生宇宙的實相,稱為三法印:諸行無常、諸受皆苦、諸法無我。如果體證三
法印,永遠解脫煩惱和無明,則得「涅槃寂靜」,合前三法印為「四法印」。

諸行無常是指世間萬事萬物都是虛幻不實、變化無常。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萬事
萬物(包括因、緣、果的每個過程)都不斷在改變,所以不必執著,事實上,想執著也
執著不了。

諸受皆苦是指諸行既然無常,什麼也執著不了,一執著就必然痛苦。眾生大多是執著的
,所以是諸受皆苦。苦有三苦、八苦、八萬四千苦之分。三苦:苦苦(身心粗重的苦)
、行苦(諸行無常的苦)、壞苦(有為法必壞的苦)。八苦:生、老、病、死、愛別離
、怨憎會、求不得、憂悲愁惱五蘊熾盛。八萬四千苦泛指生死過程中無量無邊的苦。

諸法無我是指萬事萬物都無自性空,都依賴其他因緣而存在,沒有自我的獨立性質。

世間萬事萬物都是不常、不一、不主、不宰的,如果執著為常、一、主、宰的,即是顛
倒妄想、無明、煩惱。體悟三法印,智慧顯發,放下妄想執著,內心即安詳和諧、常樂
我淨,這種境界稱為「涅槃寂靜」。

觀察人生宇宙的真相,可以得到三法印的結論,如果勤修戒定學,必可證悟四法印。佛
教是如實觀察萬事萬物,不昧事實,既非悲觀,也非樂觀,而是實觀。

二、 是緣起論,不是無因論、自然論、唯物論、唯心論、心物合一論、二元論、多元論
、鬼神論。

探討萬事萬物的生滅原因,不外乎有因論、無因論二種。

無因論是指毫無原因可言,完全是突然生滅的,或自然生滅的。

有因論有一因論、二因論、多因論三種。一因論有唯心論、唯物論、鬼神論三種,認為
萬事萬物的生滅都是由心、物或鬼神所決定。心物合一論主張心物合起來,造成萬事萬
物的生滅。二因論主張萬事萬物的生滅本源,有二個不可改變的元素,可以指心物或其
他。多因論則是主張萬事萬物的生滅本源,有三個以上不可改變的元素。

佛教觀察萬事萬物的生滅,發現源自眾多因緣條件的和合或離散,而這些因緣條件又有
其因緣條件,並無固定不變的元素,這種萬法的根源理論稱為緣起論。「諸法因緣生,
諸法因緣滅。」從時間看緣起論是「此生故彼生,此滅故彼滅。」從空間看緣起論是「
此有故彼有,此無故彼無。」從相對看緣起論是「果仗因生,事待理成,有依空立。」


佛教揭開宇宙的真理是緣起論,而人生的真理則是「業感緣起」。業是身、語、意三種
造作及其結果,相當於力學上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人生的命運完全由自己創造,是「
自作自受」,「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報。」

三、 是自我負責,不是委諸鬼神。

遠古時期的人類,面對不可知的大自然和洪水猛獸,倍感生存遭到威脅,不安恐懼油然
而生,亟需心靈上的依靠。有人感應到神秘力量,稱為天啟,把個人的命運委諸鬼神,
個人完全做不了主。

釋迦牟尼佛圓修戒定慧,以完全平靜、完全客觀、整體全面的心境觀察人生宇宙,發現
人生宇宙的一切唯心造,善觀心者究竟解脫,不觀心者永處纏縛。這種人生觀是操之在
己的,外力只是助緣,內心才是主因,制心一處無事不辦。

這是人本的人生觀,真正的自由、民主、平等。眾生皆有佛性,皆可成佛,「心佛眾生
,三無差別」。這種業感緣起的人生觀,帶給人類希望的曙光。

四、 是自力解脫,不是他力救贖。

渺小的個人,面對生老病死的必然、風雨雷電的無常、宇宙萬物的神秘等無奈,經常會
有束手無策的乏力感,就把個人的苦難交給鬼神、風水、星宿等外力,認為透過祈禱、
祭祀、諂媚等方式,就可以獲得外力的垂愛而救贖。

佛教的業感緣起論,認為個人的身語意業形成個人的人生宇宙,眾人的身語意業形成眾
人的人生宇宙。任何救贖都要從改變身語意業開始,而身語意三業中又以意業為主。意
業就是起心動念,心念主宰著語言和行為。把心照顧好了,等於把語言和行為照顧好了
;把語言和行為照顧好了,等於把人生、世界照顧好了。照顧好自己的心,是每個人都
應該辦得到的事。解脫煩惱痛苦還得靠自己,自助人助,「人必自救,而後人救之」。


五、 是心內求法,不是心外求法。

佛教發現真理、解決煩惱痛苦之道,都是從內心探索而得到,絕非心外求法。心是身之
主,也是人生和宇宙的核心。人是透過心去感受、認識、詮釋人生和宇宙的。有什麼樣
的心,就有什麼樣的人生和宇宙。心出了問題,人生觀和宇宙觀也會隨著出問題。解決
了心的問題,等於解決了人生和宇宙的問題。

佛教是有關心靈的科學。唯有心內求法,才能究竟解決人生和宇宙的問題。

六、 是三輪體空的慈悲,不是有所得的愛與施。

佛教修行的目的,不只在求自身的破迷啟悟和離苦得樂,更要推己及人,讓其他眾生也
能破迷啟悟和離苦得樂。在利他的過程中,佛教強調必須有空性的思維,即三輪體空的
心態:全然放下布施的自我、受施的對方、所施物。如此的布施,才是清淨施,心中了
無罣礙,解脫自在。有所得的愛心和布施,出自於比較和憐憫,讓布施者和受施人的內
心都有所期待,無法任運解脫。佛教修持的終極目標是涅槃寂靜:心中了無塵埃。如果
想獲得永恆的內心安詳,就必須三輪體空的慈悲行,而非有所得的愛與施。
標籤:
瀏覽次數:133    人氣指數:1933    累積鼓勵:90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佛教的宇宙觀和人生觀是什麼?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南華大學教授受騙的真實事件
 
給我們一個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