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467136
 曼恩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只能幻想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印度2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篇名: 印度1
作者: 曼恩 日期: 2008.09.12  天氣:  心情:

不景氣..心事誰人栽..暫時性觀望..說不定年底才能落底喔..啊..事業暫時停擺啦..萬事俱備..哎呀唉呀..
做點功課---以前翻譯的工作日記..夠嚴肅了吧..居然說偶的心盪鞦韆..嚴肅起來嚇死倫啊

作 者: Atul Kohli
書名:State-Directed Development -Political Power and Industrialization in the Global Periphery
導讀文章:第6章 分散多階級國家與經濟疲弱的起源:殖民時代的印度
本章主要分析殖民主義對印度的影響與塑造印度的工業經濟。
首先,英國殖民政府建立了印度的基本國家結構,但國家權威對印度社會影響力有限,這個分散化而權力有限的國家向印度傳統菁英妥協,而自由放任是當時的經濟政策。其次,印度的民族主義運動是在反對殖民政府的過程中發展出來的,其在反對英國殖民統治、整合印度民族、邁向民主國家。印度資本家和有民族主義情節的政治菁英的共識為:快速的工業化離不開積極的國家干預和保護。

一、歷史背景
(一)Mughal蒙兀兒帝國:世襲的農業官僚王朝,有高超的統治技巧;為了獲取農業利益及維持統治權,蒙兀兒國王將土地賜予宮廷官員與地方權貴;在16、17世紀,印度的紡織品在海外貿易相當發達,促使商業發展程度高,但由於諸多原因(如:對西方技術不感興趣、工業組織力量弱)而未走向工業革命。最後由於宗教戰爭、王室無能及派系鬥爭,蒙兀兒帝國於18世紀前半期解體。

(二)17世紀東印度公司:在1858年英國政府正式接管印度的統治之前,東印度公司為取得利潤而到印度,到了19世紀前期,東印度公司的統治逐漸成熟,印度的國家與經濟特質也開始成形。英國對印度的控制是來自龐大的軍隊與建立公務員體系,目標朝著中央集權和統一的方向。在1857年前,印度的農業生產方式與生產率都沒變化,對外貿易的殖民模式不斷發展,為了鞏固統治與促進貿易,英國開始發展印度基礎設施。

二、殖民地國家的結構
英國在印度的國家建構分為兩階段:
(一)1857~1900年的形成時期:殖民地國家的權力運作是獨裁專制的,權力中心不斷加強,尤其是隊和文官體系,19世紀晚期出現民族主義傾向的反對者,英國開始採讓步策略。

(二)防禦性階段:殖民地國家交替使用合作、鎮壓手段,嘗試與民族主義者共處。政治環境的變化是印度制度產生變遷,印度政府中選舉或任命的官員增多:
1.權力的運作:國家核心部份開始產生制度化,而後印度情勢產生很大的變化。
2.軍隊:英國人為印度留下文官控制軍隊的制度,使文官控制具法性;軍隊不干涉政治,軍人自豪對政治超然的立場;軍隊職業化也有團體精神,其運作與社會保持距離。
3.印度的公務員:英國引入公務人員考試選拔制度,建立高度專業的公務系統。公務員的工作僅限於收稅與維護秩序,其精神為現代化的國家要為公共利益而行動。

三、民族主義運動
國大黨成功的推翻了英國在印度的統治,由於它對印度發展的認同,為印度民主化的建立有頗多貢獻。國大黨延續並維持殖民地國家的核心部分,反對英國統治,但是卻漸漸成了執政者。在沒有改變官僚和軍隊組織的基礎上,國大黨最後取得了政權,公務員組織由黃種印度人取代了白種英國人。這變化代表印度獨立並取得主權,而印度的獨立是殖民地國家結構與民族主義重新塑造的產物。

印度的民族主義運動,國大黨帶來深刻的政治變化:不斷增長的民族意識和公共意識、現代民主政治的興起與發展的意願(包括對民族國家所扮演建構角色的理念廣泛認同)。然而國大黨是相當鬆散的組織,多階級的的民族主義運動往往圍繞在菁英內部與菁英-大眾派別的範圍,因此這運動成功的集結強大的反對力量,但是對於基本的政治與社會改革能力卻相當有限。

印度的民族主義運動是按照民主的方式組織起來,要求在印度實現完全的民主:定期選舉、賦予成年人投票權、集會和言論的基本自由。這些訴求是印度菁英的價值觀,是對殖民主義回應的產物。

印度獨立後,為促進經濟發展,國家大規模的對經濟進行干預。民族主義者相信:若要解決印度發展停滯的問題,其途徑就是需要干預主義的國家。國大黨最終將英國人趕出印度,因此形成印度的民族共識:對民主制度和國家干預產生強烈的偏好。

四、有限工業化的政治經濟體
殖民地時期的國家活動阻礙了印度的工業化,存在了需求和供給的限制:(1)供給面—印度資本不足,勞動力沒效率,知識、技術和資源有限,銀行不發達。(2)需求面—資本的報酬率低;印度的經濟是分區的,農村和內陸地區的很難變成其他地區的需求;富裕和中產階級的印度人集中在國際競爭壓力大的沿海地區。

其次,殖民政府強調的政策是絕對不扶植印度的工業也形成阻礙,例如高估印度幣的匯率,鼓勵了英國人將賺的錢帶回英國,也造成印度國內通貨緊縮而減少需求與投資。最後,印度的工業化存在制度上的阻礙:(1)銀行不發達,農業不能累積存款去投資工業。(2)英國在印度的投資由管理委員會掌管,排擠印度人進入商業的機會。(3)資本家和國家都沒有培養出一群受過良好教育、有效率與紀律的勞工。

然而,印度仍發展出有限的工業化。一次大戰後,紡織業和鋼鐵業者強烈要求殖民政府採取保護性關稅,但殖民政府不答應,印度商人轉向與國大黨形成政治聯盟。二次戰後,政府支出大幅增加,殖民政府被迫放棄自由放任的政策,開始採行各項干預政策:產業的執照、投資限制,控制商品價格。同時在私人資本不足時,可以對重工業進行國有化。

五、結論
印度獨立後,國家承接了殖民時代的產物:殖民時期的國家意志和民族運動的力量。英國人在印度建立基本國家制度:中央控制領土權、現代化的軍隊和文官體系、法治與民主憲政的開端。這些特質執行至國家下層時受到了限制,因此國家權威被分散到不同的層面。
在經濟方面自由放任的政策較難造成重大的社會變遷。民族主義的運動強化了殖民國家現代化、分散化的特色,帶來多階級的社會基礎,卻也減弱國大黨清楚界定問題的能力。

殖民政府所掌有的公共資源有限,因此不去促進印度的工業化,甚至不幫助英國的投資者。但是對印度人而言,不幫助英國投資者的結果,使得印度產生一大批有經驗的本土資本家。
標籤:
瀏覽次數:151    人氣指數:5751    累積鼓勵:280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只能幻想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印度2
 
住戶回應
 
時間:2008-09-12 01:51
她, 51歲,台北市,其他
*給你留了一則留言*
  


給我們一個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