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態分析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一四九二年,在這個哥倫布發現新大陸的年代裏,文藝復興的科學藝術怪傑達文西(Leonardo da Vinci, 1452-1519)也完成一幅堪稱動態分析濫觴的世界名畫〈人體比例圖〉。達文西不但對人體肌肉的線條解剖有相當細膩的研究,對於其動態也很有興趣,而這幅畫也就是典型的代表。從繪圖的階段,到後來的照相、錄影及數位化資料,步態分析影響近代的文明其實已經超過五百年了。
「Life is motion,motion is life」,人生是動態的,而行動能力是人在生活中最重要的;這在許多正常的兒童與成人來說,是一個自然而得的本能,但在腦性麻痺的病童來說,則是一個終身的挑戰,卻有無與倫比的重要性。
腦性麻痺是指兒童在出生前後因各種疾病或狀況,引致大腦動作皮質(motor cortex)或椎體外系統(extra-pyramidal system)受到損傷所引發的連續性反應;因此,張力改變(太緊致痙攣,太鬆致無力,舞蹈型或徐動型),侵犯部位(偏癱、雙下肢癱等),嚴重程度(重症、中症、輕症),自控能力(self control),認知能力與智力(cognitive ability and intelligence)等,都是影響步態能力的潛在因子(underline contributing factors)。
而造成步態問題的體質因素,包括肌肉的張力、長度、彈性與力量;關節的變形,如內外翻變形,關節屈伸孿縮,脫位或脫臼等;以及骨頭的彎曲與旋轉變形等;在在都與步態問題息息相關。
整體來說,因而產生的問題,包括有走路的控制力(control of motion),站立穩定度(stability of stance),行走安全性(safety of walking),走路速度(speed of ambulation),能量的消耗(consumption of energy)及走路的姿態(posture in walking)上;也就是說,想要解決與克服的步態問題,對腦性麻痺兒童是永不滿足的試煉與挑戰。
至於個別關節的病理步態上,包括有:
1.軀幹與骨盆上:
2.髖關節上:
3.膝關節上
4.踝關節與足部
馬蹄步(steppage gait)
腳尖步(tiptoe gait)
跟腱步或扁平步(calcaneal or flatfoot gait)
著力反轉(toe-foot gait)
內翻杵形步(pes equinovarus)
內外八字步(toe in /out)
中蹠骨與腳趾變形(mid-metatarsal adductus ,varus & valg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