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在學習拍照的過程中,總是不禁會自問: 為什麼同一個景,同一個拍攝物, 我拍出來的作品總是平淡無奇, 別人拍出來的表現形式總是更勝一籌? 為什麼我總是拍不出我要的感覺? 為什麼我拍的一直是這樣,有沒有什麼辦法可以突破? 答案就在攝影眼的養成 什麼是攝影眼? 攝影眼是一種能看到可拍之處的觀察能力, 同一個景,經過您內心看到的,會不同於旁人看到的, 把那些您內心看到的景拍出來,便是您獨到之處。 攝影眼對攝影創作有什麼好處? 最大的好處就在可以得到自我突破與提升,並 產生與別人不一樣的特色差異。我認為,拍到前,必須先能看得到, 這裡指的所謂看得到,是泛指一切包含有形無形的東西。看一棵樹, 可以是有形,例如樹型,看一棵樹,也可以是無形,例如在你的眼中, 這棵樹是一位年老的長者,或是一位保護、捍衛鄰近小草的巨人, 或是一把綠色火焰,無形包括拍攝物背後的意義、隱喻、想像力、 擬人化等,你所看到的將會引導你的拍攝方式。 有形與無形,也就是文學境界中的寫實與寫意。 用有形的眼光看一棵樹時,你拍攝的重點可能會是在樹型綠意, 用無形的眼光看一棵樹時,一棵樹也許是位年老的長者, 你拍攝的重點可能會是在年老的樹皮紋理,像一位滿臉寫盡滄桑的老人, 又或者拍攝重點是在那些被無數情侶刻畫在樹皮上的歲月痕跡; 看一棵樹是保護、捍衛鄰近小草的巨人時, 你拍攝的重點可能會是在一棵大樹與腳下那些小草或鄰近小樹苗的對比; 看一棵樹是綠色火焰,你拍攝的重點可能會是在樹幹由下望天, 那股一柱擎天、誓燒天際的氣勢。 如果我們按下快門前,看到的永遠只是樹型綠意, 那麼我們就會一直只拍下樹型綠意,難以突破, 跟別人拍的也沒什麼差異,如果我們可以訓練自己, 看到更多無形的東西,那麼我們的拍攝方式將會形成與別人的明顯差異, 創作思維也將會源源不絕,如同一棵樹將不再只是一棵樹。 如何培養攝影眼? 優秀的攝影眼與高豐富的想像力、聯想力、敏感度有很大關係。「記憶像鐵軌一樣長」是余光中的一篇散文佳作,如果你能像這樣,在看到鐵軌時,看到的已經不再只是原封不動的鐵軌本身,而是進而聯想到人生記憶或啟發靈感之處,進而把這樣的感受表現在畫面上,那麼這樣的相片肯定會產生與別人不同之差異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