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諺語:「You become what you believe,not what you want.」我們會成為我們所相信的,而不是所想要的。
以下部分擷取自由時報
對孩子也是如此,我們相信孩子是什麼模樣,他就會成為那個樣子。(其實我想不管是任何身分都相同)
復健過程中,常遇到家長希望孩子能獨立行動,卻又怕孩子太累和過度保護的矛盾情形。
有研究顯示,孩子在幼稚園入學左右,就已註定了一生,不是因智商或天分,而是所接收到的信念,來自於生命中的權威角色(例如父母、家長、老師等),若從小就怕孩子太累、擔心他們吃苦或受傷,孩子會深受影響容易自我設限。
所以,別替孩子設限,多鼓勵他們接受挑戰,才能培養出有影響力的下一代。
(作者為台北馬偕醫院小兒物理治療師)
我的總結,人生路上我看過太多太多人總是認為A就是要改變成B所想要的C,否則A就不是他想要的A
但是有多少人能想過,A他不管做了什麼他仍然是A,不會因為你想要他改變成的C就變成C
這樣那他已經不是你原本接受的A,這真的是B想要的嗎?如果是這樣 那為什麼當初不直接找個自己想要的C就好了呢?
真的愛A(親情ˋ愛情ˋ友情....都好)應該是接受原本的A,而不是要A改變成C,可以用引導的方式,當然決定權在A自己
不管A最後做的如何,他仍然是我們所愛的A,如果有人會因為A不願意改變成C而放棄,我想問題是並不是A的問題,而是B自己心態有問題!
好像有點離題了.....回歸正題一下!
看了這篇報導其實我有不同的感觸,我的點放在"設限",每個人都有無限可能,在我的字典裡我總認為沒有"不可能"只有願意不願意下定決心去做,每個人的程度.天資.興趣都不同,若勉強替A侷限他就是要怎樣,那他的路一定會走的很苦,也許他真的會變成你想要的C,但是變成C的他真的會開心嗎?他是真的發自內心的改變嗎?!那真的是他想要的嗎?!
剛當上新手爸的時候,其實身邊的親友總是跟我灌輸一堆ZZ扣扣的觀念,要怎樣要怎樣才好我也都只聽聽而已,還是會進行多方求證,我發現很多老一輩的觀念其實不適合用在現代!理由很簡單,時空背景不同當然做法也不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