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訊息服務 / 2008/11/05
(中央社訊息服務20081105 11:34:12台北)問起現在的孩子有沒有學才藝?相信多數的孩子都能答出一兩項。有趣的是,台灣家長認可的才藝大多都是「聽得到、看得到的」,像是鋼琴或繪畫,一提到「運動」就會質疑:「這還要花錢學嗎?」哈佛人出版社執行長張錦娥認為在多元化的社會環境下,培養孩子的才藝不宜過度功利。
張錦娥針對孩子培養才藝窄化的現象指出:「台灣家長在為孩子『打造』才藝的時候,總是會希望才藝能有較『具體』的展現,像是鋼琴等音樂才藝,但是運動卻不屬於這類;另外,家長也會擔心若孩子參加了體育等練習,會影響到學業成績。」這兩種因素讓許多家長對運動才藝產生了某種程度的偏見。
不過,張錦娥倒是很肯定運動的價值,除了能有管理健康的作用外,若孩子能長期培養運動的習慣,更能帶來正面的思考;與一些需要家長半強迫、孩子受到管理的才藝相比,運動的確能讓孩子的壓力受到紓解,進而培養出較為正向的價值觀。
札克檔案的編輯Nadia也提到在《奶奶加入大聯盟》出版之際,偶然在小吃店聽到家長間的對話:「昨天我女兒在學校跑800公尺不及格,真是莫名其妙,體育哪有什麼及格不及格?竟然還要打分數?」 Nadia認為這段對話點出了校方與家長的心態:「就學校來說,因大環境運動的風氣不盛,也很難提升學童對於運動的興趣,只好以分數作為依據;但是對家長來說,體育本來就不算是正科,如果孩子體育不行也沒什麼關係。」 雖然不見得每個人都要當上體育好手,但是Nadia倒是建議家長在讓孩子選擇才藝的時候,可以多問問孩子的意見,因為才藝不一定是要靜態的,動態的才藝說不定在孩子課業繁忙之際,也是一種宣洩壓力的好管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