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值服務
住戶搜尋
心情貼
直播
感興趣
手機交友
還沒登入愛情公寓嗎?
還沒加入愛情公寓嗎?
馬上進入公寓和
10,550,212
個住戶交朋友~
最新留言
想聊天
對我感興趣
互相感興趣
想約會
逗一下
日記留言
紅包抽抽樂!小資變土豪!
素人也能成為明日之星!
移除此區廣告請加入VIP
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
467136
曼恩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大國崛起(法國)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大國崛起(德國)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檢舉原因
此為詐騙帳號
此為廣告帳號
此為援交帳號
他未滿18歲
此為不雅及騷擾留言帳號
其他
篇名:
大國崛起(俄國)
(散文小品)
作者:
曼恩
日期: 2007.08.07 天氣:
心情:
俄國史上有兩位被稱為大帝的君主,為彼得一世與葉卡捷琳娜二世。他們力圖振作,不斷的在制度上與實質上去改革,讓俄國與歐洲國家接軌,稱霸於當時的歐洲,成為當時歐洲國家的仲裁者。
俄羅斯聯邦的領土地跨歐亞洲,甚至曾經遠達北美洲的阿拉斯加。但是他們的國力卻與領土大小不成正比,因為以農立國,實行農奴制,所以十六十七世紀時,俄國國內手工業的比例相當的低,而且由外國所壟斷。國內教育又由東正教所壟斷,以致於識字率相當的低,一百人之中可能只有三個人識字,種種原因使得俄羅斯競爭力低落。
所以當時的君主彼得一世力圖振作,為了學習西歐先進的造炮、造船和航海經驗,彼得一世先後化名出訪當時的海上強國荷蘭和英國,甚至不惜放下身段充當學徒與木匠,學習當時最先進的造船技術。回國後,他創辦了一系列海軍學校,並在全國建立了槳船艦隊和帆船艦隊。外交方面,為獲得出海口而與瑞典、土耳其交戰。為取得戰爭勝利,實行富國強兵的政策,在財政和行政改革中一面立足於農奴制,一面盡量發展經濟,振興教育,刷新文化。實施地方機構改革,建設新的都城聖彼得堡並遷都至此。設立參議會。經過彼得一世改革,俄羅斯已經成為面貌一新的歐洲強國。
彼得一世去世後,往後繼任的皇帝都無法貫徹彼得一世的施政,使得俄國政治經濟社會又陷入一片愁雲慘霧中。直到四十年後,俄羅斯帝國才迎來另一位在歷史上被稱作“大帝”的君主──葉卡捷琳娜二世,她原為日耳曼人,但嫁給彼得三世後,皈依東正教,努力學習俄語。葉卡捷琳娜二世和伏爾泰、狄德羅等法國思想家交往密切,因此她將歐洲的啟蒙思想引進俄國,並且重視教育。她主張君主專制、嚴厲的法治主義、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她試圖起草法律,以改善一直阻礙俄國經濟發展的農奴制度,但是因貴族的反對而沒有成功。此外她還修改地方行政制度、司法制度。因為給予貴族更多的自由,貴族勢力得到加強,農民和農奴的生存狀況更加惡化。對外政策方面,三次瓜分波蘭,對土耳其作戰取得黑海沿岸地區,併吞並了克里米亞汗國。這個時期的俄羅斯成為名副其實的歐洲最強國家之一。葉卡捷琳娜被尊稱為「大帝」,即俄國歷史上兩位大帝之一。
在彼得一世與葉卡捷琳娜二世的改革下,但是努力的結果往往只能在領土擴張中呈現,因為實行農奴制,使得經濟社會方面無法順利發展。直到十九世紀,俄國才廢除農奴制,實行社會改革,俄國開始由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轉變。社會制度的變化促進了工業發展,也促進了俄羅斯海軍的建設。儘管俄國海軍在不斷發展,在克里米亞戰爭中,土耳其在英法的幫助下打敗沙俄,使俄國的國際地位大為低落。一連串的挫敗下,俄國仍然不放棄改革這一條路,不斷在各個方法中選擇最適合自己的道路。
---------------------------------------------
俄羅斯聯邦(Российская Федерация聽 說明 • 關於 ),簡稱俄羅斯或俄國(Россия),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國家,地域跨越歐亞兩個大洲。俄羅斯聯邦與以下多個國家接壤(逆時針方向):挪威、芬蘭、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白俄羅斯、立陶宛、波蘭、烏克蘭、喬治亞、亞塞拜然、哈薩克、中華人民共和國、蒙古、北韓,與日本、美國、加拿大隔海相望。綿延的海岸線從北冰洋一直伸展到北太平洋,還包括了內陸海黑海和裡海。作為前蘇聯的主要加盟共和國,俄羅斯聯邦依然是一個十分有影響力的國家,特別是在由12個前蘇聯加盟共和國組成的獨立國協組織內。1991年,蘇聯解體,俄羅斯繼承蘇聯,成為聯合國安全理事會常任理事國,並對議案擁有否決權。
政權的建立俄羅斯最早期的政權是維京人建立的基輔羅斯公國(Киевская Русь)。中世紀後期俄羅斯建立了莫斯科大公國(參見俄羅斯帝國)並逐漸發展成為一個帝國,並從15世紀起開始向亞洲擴張。在歷代沙皇的領導下,俄羅斯帝國在18世紀開始現代化併到處擴張,從中國掠奪了350萬平方公里的領土,包括外東北、庫頁島和新疆西部,並成為歐洲列強之一。然而20世紀初開始,俄國的實力開始下降,人民也對現狀日漸不滿。隨著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俄國在軍事上的慘敗以及之後的內戰,十月革命終於在1917年爆發。
之後不久,共產黨在列寧的領導下取得政權,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亦就此成立。在史達林的領導下,蘇聯由一個農業國迅速工業化,並且實行農業集體化,期間令數以千萬計的人死亡。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對納粹德國的勝利,使蘇聯發展成為冷戰中的超級大國,並侵佔了中國的唐努烏梁海、黑瞎子島等土地,並促成外蒙古脫離中國獨立。到了1980年代晚期,蘇聯進行了多項改革,但是依然無法改變蘇聯於1991年解體的命運。
1991年8月24日,俄羅斯蘇維埃聯邦共和國宣佈獨立,成為俄羅斯聯邦。從此之後,俄羅斯聯邦雖然保持了大國的地位,但始終面臨經濟困境。俄羅斯聯邦實行的是聯邦民主制。總統是國家元首,任期4年,由人民直選產生。總統擁有相當大的行政權力,有權任命包括了總理在內的高級官員,但必須經議會批准。總統同時也是武裝部隊的首領以及國家安全會議的主席。並可以不經議會通過直接頒佈法令。總統不可以連任超過2屆。俄羅斯聯邦議會,簡稱聯邦議會。俄羅斯聯邦由89個不同的行政分區組成。聯邦內有21個享有極大自由的共和國。這些共和國往往是俄羅斯聯邦的少數民族聚居區。剩下的行政區包括了49個州(Области )以及6個區(Края)。當中有10個自治區域以及1個自治州。除此之外,還有兩個聯邦城市,莫斯科和聖彼得堡。2000年,按總統普京的指示,俄羅斯聯邦再分作7個按地域分界、包含行政分區的聯邦區域。
俄羅斯聯邦跨越了歐亞大陸的北部大部分地區,地勢及氣候變化多端。全境大部分地區屬於平原,特別是歐洲部分以及亞洲的西伯利亞地區。南部平原大部分是干曠草原,而北部平原則大部分是森林地區。山脈多集中在南部邊境,例如大高加索山脈和薩彥-貝加爾山脈。比較中央的烏拉爾山脈則是歐洲和亞洲的主要分界線。
俄羅斯聯邦擁有綿延37,000公里的海岸線,跨越了北冰洋和太平洋,以及內陸的黑海和裡海。一些小的海域則屬於大洋的一部分:巴倫支海、白海和東西伯利亞海等屬於北冰洋,而白令海和日本海等則屬於太平洋。
很多條大河流經平原到達海洋。主要的河流包括了伏爾加河、顎畢河、葉尼塞河、勒拿河以及阿穆爾河(即黑龍江)。主要湖泊有貝加爾湖、拉多加湖和奧涅加湖等。
在蘇聯解體後的十多年間,俄羅斯聯邦依然掙扎著建立現代化的市場經濟以及實現較強的經濟增長。俄羅斯聯邦的行政和立法機構也意識到,國家的工業基礎以及進一步的改革面臨了嚴重的問題,並使俄羅斯聯邦的經濟在蘇聯解體後連續5年下滑。1997年俄羅斯聯邦經濟有所復甦。1998年的財政危機導致了當年8月盧布的貶值,債務的加劇以及人民生活水準的嚴重下滑。但是在1999至2001年年間,憑藉著較高的石油價格和疲軟的盧布,俄羅斯聯邦的經濟再度復甦,平均每年增長6%。這次的復甦,再加上新政府對基礎經濟進行的改革,已經提升了投資者對俄羅斯聯邦的信心。但是俄羅斯聯邦依然十分倚賴天然資源的出口,特別是占總出口80%的石油、天然氣、金屬以及木材。目前俄羅斯已成為全球最大的天然氣出口國及OPEC以外最大的原油輸出國。
2005年底,俄羅斯國民生產總值由1999年的1570億美元恢復增長到約7500億美元,黃金外匯儲備由1998年底的不足100億美元增長到1822億美元。直至2006年底,更已突破了2800億美元儲蓄大關,成為世界上擁有最多外匯儲蓄的國家之一。 俄羅斯2006年人口1.45億。人口持續減少,每年減少約70萬,主要原因是擔心住房、醫療和教育等問題,大部分俄羅斯家庭選擇只生一個孩子。由於俄羅斯聯邦廣闊的幅員,所以人口密度較低;大部分人口主要聚積在俄羅斯聯邦的歐洲部分,烏拉爾山脈地區以及西伯利亞的東南部。俄羅斯聯邦內也有許多少數民族以及土著人口。總人口的80%以上是俄羅斯人,剩下的包括了巴什基爾人、車臣人、楚瓦什人、韃靼人、日耳曼人、烏克蘭人、達格斯坦人、朝鮮人、猶太人和白俄羅斯人等。
俄語是唯一的官方語言,但是不同的共和國經常將自己民族的語言作為共和國內的官方語言。東正教是聯邦內的主要宗教,其他的宗教包括了伊斯蘭教、基督教新教、羅馬天主教和佛教等。
俄羅斯是傳統軍事強國。沙俄時期就是強調軍事強國的策略。蘇聯解體後,俄羅斯繼承了蘇聯的大部分軍事力量,為有世界影響的軍事強國之一。俄羅斯正規軍由陸軍 、海軍、空軍、國土防空軍和戰略火箭軍組成。有著規模龐大的核武庫,根據其官方在2005年宣佈的結果,俄羅斯的核彈頭數量為:4732枚。
中俄關係
沙皇俄國原是歐洲國家,與中國並不接壤。沙俄自清代以來,通過戰爭、條約、詭計佔領了中國的許多領土,是佔領中國領土最多的國家。被沙俄佔領的中國領土包括(自東向西):庫頁島、烏蘇里江以東土地、黑龍江北至外興安嶺土地、貝加爾湖以東土地、唐努烏梁海等。另外,蘇聯在外蒙古獨立事件中起了關鍵性的作用。
2004年,中俄兩國政府在黑瞎子島劃定邊界,中國收回被俄羅斯實際控制的此島的一半,另一半劃入俄羅斯疆界,歷史上這個島是屬於中國的。由於俄國的原因,蒙古以及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的許多土地也不再是中國的領土。
透過中俄多次磋商和簽訂協定,當在200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俄羅斯聯邦關於中俄國界東段的補充協定》後,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已完全承認了俄國侵佔的中國領土合法,喪失了繼續談判索回土地的可能性。
中俄兩國現處於持續發展戰略和經濟的友好關係,可從中俄在反恐﹑反分裂國家(中國的西藏問題;俄國的車臣問題)的一致立場,俄國表明優先輸出該國原油予中國,和中俄在2005年將會進行聯合軍事演習等看到。
俄日關係
自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被蘇俄佔據北方四島,兩個國家仍未有簽訂和約,理論上兩國仍處於作戰對抗狀態。自1990年代葉爾欽作為俄羅斯聯邦總統,日俄開始就北方四島進行談判,但雙方分歧仍然存在。而民間的日俄合作漸見興起。例如日本人到南庫頁島旅遊。
從去年的 11月在北京中央電視台播出的 12集紀錄片(大國崛起)被稱為 2006年最具震撼力的一部電視片;這片中包含了葡萄牙 / 西班牙 / 荷蘭 / 英國 / 法國 / 德國 / 日本 / 俄羅斯 / 美國,九個國家崛起的經過; 2個月後(時代雜誌)就以(中國世紀)為封面的故事指出,中國已經成為新超強,而且處於( 新王朝的開端 )位於第十個可能崛起的大國。
( 1 ) 從大陸內部看大國崛起 能在央視播出算是相當大的突破,播出後引發的廣大迴響更具有( 民主化初段現象 )! 一個國家外部的崛起,實際上是它內部力量的外延;內部制度還沒有健全的情況下,很難成為大國,大國崛起最重要的一個條件就是( 內部秩序要比較安定,比較合理 )在這個基礎上才能發展起來;譬如說英國如果沒有那麼好的制度,它也不可能在海外擴張發展,碰巧的是,中共中央編譯局的副局長( 俞可平 )去年 10月一篇題為( 民主是個好東西 )的文章最近還被中共中央黨校的( 學習時報367期 )轉載,反而開始聲名大噪。
( 2 ) 從國際關係層來看:大國崛起的基礎是一種長周期的理論,認為全球性戰爭源自於兩個層面的互動( 全球性經濟成長政治領袖互動 / 全球和區域強權之間興衰互動 );中國世紀認為美國因為處理中東問題不當,在東南亞地區的影響力已經大不如前,中國正好趁機( 填補權力真空 ),( 取代美國的區域霸主地位 ),作明顯的近例來說就是這個月 14日,中國和東協 10國簽署的自由貿易區( 服務貿易協議 ),中國將自今年 7月開始,在建築 / 環保 / 運輸 / 體育 / 商務等,這五大服務部門的26個領域向東協各國進一步開放市場,而且中國在非洲和拉丁美洲的( 經貿影響力 )還繼續在快速擴張中。
( 3 ) 從兩岸關係層來看:
1. 雖然中國的軍費開支在 10年內增加了將近 300%,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率由 1995年的1.08%增加到 1.55%,但是( 時代雜誌 )預測中國不至於向二戰前的德國和日本那樣的破壞世界和平;只要( 一中原則 )不被挑戰,北京將容忍兩岸關係的不確定性。
2. 由於中美都渴望和平穩定,中國更不會冒險犧牲發展前景最燦爛的機會;美國也根本不會支持台灣獨立,因此台海不會成為中美開戰的導火線。
從大國崛起到中國世紀,中國即將成為全世界歷史上第十個大國,北京領導階層也一直努力( 做個負責的關係人 );台灣應該把這個視之為( 威脅還是機遇 )? 對聰明人來說這個道理再明白不過了,換句話說( 其理至明 )!
美國時事週刊《時代》最新一期在題為《新王朝的清晨》的封面報道中將21世紀稱為“中國的世紀”,高度評價了中國的地位變化。《時代》還指出,隨着地位的提高,中國要擔負起來的責任也增大。
在非洲國家安哥拉的鄉村鋪設鐵路的國家、在泰國北部清盛村治理河流的國家、向黎巴嫩派遣聯合國維和部隊的國家、一次請來非洲48個國家首腦的國家,這就是中國。在美國把精力全部集中在伊拉克事態等中東地區的形勢上,沒有時間在其他地區花費心血的時候,中國在亞洲地區的影響力正飛速增大。在泰國和老撾等國家,漢語成為日常用語,人民幣也得以流通。
中國之所以展開如此積極的對外活動,是為了通過發展和外國之間的貿易往來和進口天然資源使經濟持續增長。但是,國際社會擔心的是,只要符合國家利益,中國甚至可以和“無賴國家(rogue state)”或踐蚔嬣權的國家進行交易。如,即便蘇丹達爾富爾地區發生了嚴重踐蚔嬣權的事件,需要蘇丹石油的中國仍然對聯合國安理會針對蘇丹政府的制裁決議案投反對票。《時代》分析說,美國和西方國家必須找到符合中國和西方國家共同利益的地方進行合作。
標籤:
瀏覽次數:
284
人氣指數:
5484
累積鼓勵:
260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檢舉原因
此為詐騙帳號
此為廣告帳號
此為援交帳號
他未滿18歲
此為不雅及騷擾留言帳號
其他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給本文貼紙:
得到的貼紙
得到的貼紙:
給本文貼紙
1
大國崛起(法國)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大國崛起(德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