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467136
 曼恩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大國崛起(英國)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大國崛起(俄國)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篇名: 大國崛起(法國)
作者: 曼恩 日期: 2007.08.05  天氣:  心情:

        法蘭西帝國從路易十四開始發生了許多執政上的問題,導致法蘭西帝國發生法國大革命從封建時代轉變成共和時代。

        法國路易十四的第三次重要戰爭,在戰爭中他的擴張計劃為英國、荷蘭共和國和奧地利哈布斯堡家族領導的大同盟所打亂。1688年法國陸、海軍力已為歐洲各國之冠,路易十四準備乘哈布斯堡家族對土耳其人進行戰爭之際,加強其對德意志諸侯的影響。神聖羅馬皇帝利奧波德為反對路易這一企圖,乃於1686年7月9日組成奧格斯堡同盟,以便與之抗衡。先是路易十四獲悉奧地利在莫哈奇戰勝土耳其人後(1687.8),趁奧地利還在東方作戰之際,執行入侵德國的速戰計實。1688年10月,法軍進入帕拉蒂納特。第二年這個地區遭到徹底毀滅。歐洲迅速作出反應。奧地利皇帝不僅牽制土耳其人,並組織力量在西方打仗。許多德國親王為路易的行動所震驚,怕被法國吞併。1689年5月12日奧皇和荷蘭締結了維也納條約,其公開目的是消除路易十四的吞併,恢復威斯特伐利亞和約(1648)和比利牛斯和約(1659)。在以後18個月裏,參加他們陣營的有英國、勃蘭登堡、薩克森、巴伐利亞和西班牙。這些國家成為大同盟的核心。

        戰事還擴大到交戰各國的海外殖民地。英法在美洲和印度作戰,荷蘭共和國和勃蘭登堡在非洲幾內亞灣沿岸同法國對抗。法國入侵德國不能速勝,反而被迫打了一場9年世界性的無準備戰爭。在歐洲戰場上主要是持久戰,以緩慢小心的圍攻為主。重要戰役較少,也從未發生決定性戰役。低地國家為主要戰場,義大利和西班牙則是次要的戰場。1695年1月,常勝將軍盧森堡公爵之死縮小了法國的戰果。相持鬥爭對所有參戰國都成為沉重的負擔。1695年當路易十四秘密進行單獨談判時,大同盟成員國立即響應。1687年參加奧格斯堡聯盟的薩伏依,於1696年夏同路易單獨簽訂了和約(杜林條約)。世界範圍的和平運動終於在1697年9~10月間產生了賴斯韋克條約。

       路易十四信奉重商主義,所以在法國積累了許多貴重金屬。這也是法國干預經濟生活的開端。國家興辦大規模的手工共產,並撥給巨額津貼,配備先進的設備。 路易十四還修建公路,改善河道,獎勵工農業生產,市場得到了極大發展。仗著法國強大的軍隊和幾位叱吒風雲的將軍,路易十四在其統治期間發動了四次較大的戰爭:1667年至1668年,同西班牙的遺產繼承戰;1672年至1678年同荷蘭的戰爭;1688年至1697年與奧地利皇帝為首的奧格斯堡同盟的九年戰爭以及1702年至1713年的西班牙繼承權戰爭,另外法國也參與了西歐國家掠奪海外殖民地的競爭,在印度、路易斯安娜、加拿大和西印度群島擴大殖民地侵略。 1685年,路易十四還頒布了“黑法”,允許在法國所有的殖民地販賣奴隸。

        路易十四堅信一個國家的宗教應該絕對統一。法國國王亨利四世於1598年頒布的寬容的南特赦令被路易十四完全推翻。他對新教教徒施加壓力,摧毀胡格諾派的教堂,關閉新教的學校,許多胡格諾派教徒不得不逃到國外。

        路易十四在其統治期間擴大了法國的疆土,使法國成為當時歐洲最強大的國家。 在17、18世紀,法語是歐洲外交和上流社會的通用語。就連18世紀的俄羅斯上層貴族說法語也多於說俄語。而與此同時,由於常年征戰,法國負債累累,路易十四又大肆修建凡爾賽,每年幾乎一半的稅收用於凡爾賽的日常開銷,平民百姓在苛捐雜稅壓迫下生活非常貧困。在臨終前,路易十四也告誡後來的路易十五,要盡可能地避免戰爭。 有歷史學家認為後來1789年的法國大革命在路易十四執政時期就已經埋下了種子。

        1.社會政治的不平等:十八世紀末期,法國的社會政治地位很不平等。主要有三個等級:第一等級是教士,第二等級是貴族,第三等級是平民。第一、第二等級是統治階級,他們的人數僅佔全國人口的百分之二,卻擁有全部耕地的大半,享有政治、經濟等方面的特權。法國百分之九十八的人口屬於被統治的第三等級。其中境況最悲慘的是農民,他們約佔全國人口的百分之八十,但只佔有耕地的百分之三、四十,大多數人無地或少地可耕。農民不但要向領主繳納沉重的賦稅,向教會繳納什一稅,而且須承擔種種封建義務,受各色名目的敲詐勒索。

        2.政府敗政的破產:在路易十四末期及路易十五時代,法國政府的財政情況已日趨惡化。由於連年對外征戰,宮廷揮霍無度,造成長期的國庫虧空、債台高築。法國的財政狀況到1789年已瀕臨崩潰的邊緣。

        3.啟蒙思想的影響:法國是十八世紀歐洲啟蒙運動的重要發源地。專制極權的強固和社會矛盾的尖銳,催生啟蒙思想,而啟蒙思想,而啟蒙思想又反過來推動反封建、反專制運動的爆發。北美殖民地的獨立戰爭,這就大大推動法國人民反專制、為自由而鬥爭。在美利堅合眾國正式誕生後不久,震撼世界的法國大革命終於爆發了。

        1789年的法國革命者是一群非常浪漫而豪邁的革命者。他們給自己規定了一個令人咋舌的任務:同舊傳統實行徹底的決裂,在舊世界的廢墟上重建一個嶄新的民族。在他們看來,這種決裂不僅是徹底的,而且也是全方位的:一切屬於傳統的舊事物,不論是宗教的,還是世俗的,不論是本國的,還是外國的,統統都有應該受到無情的批判和否定。正像托克韋爾所說的那樣,當時的法國人要在他們的過去和未來之間劃一條不可逾越的鴻溝,要一勞永逸的改變法蘭西民族的面貌。實現民族的再生是法國大革命時代又一個中心的話語。
------------------------


附錄:
法國大革命的原因
(多年前整理自Theda Skocpol的學術經典之作 : States and Social Revolutions: The Compartives of France, Russia, and China)

舊體制下的法國:波旁絕對主義的矛盾
資產階級的興起和啟蒙運動對專橫的傳統權威的批判,是對法國大革命的解釋的兩個主題,當然國際背景,商業發展和啟蒙思想的擴散,也有強烈影響。

國家:
路易十四時期(1643-1715)絕對主義具支配性現象,國王行政機構的統治,三十幾個巡按使在各省代表著國王的權威,巡案使承擔起直接徵稅、國王司法、經濟管理和維持秩序的責任。法國政治統一,領土集中,人口眾多,繁榮強盛,路易十四時代再國防大臣的領導下,法國建立了歐洲第一之皇家常備軍,柯爾柏創建了一支海軍。

隨著路易十四初期軍事勝利,全力轉移戰爭,對荷蘭發動戰爭,反而刺激其他列強組織一個同盟,發誓制止法國的擴張,敵對國家(荷蘭、英國)組成反對法國的聯盟。由於路易十四時代形成絕對主義的缺陷,經濟和階級結構的性質對王權的限制,造成嚴重問題,英國後來居上地在爭奪歐洲霸權戰勝了法國。

經濟:
在十八世紀法國依然是一個農業為主的社會,其複雜的業主利益網絡阻礙經濟發展,三圃條地制(一)個人地產細碎分散,每年有三分之一耕地和一些公用地休耕,(二)法國疆域廣擴,缺乏廉價運輸,因此農業地區分工發展緩慢,而英國和荷蘭經一場農業生產力革命,農業突飛猛進,其中包括種植塊根農作物,建立牧場,增加土壤肥力,然而類似改造在法國僅取得有限的進展。

法國農業限制工業的發展,其結構和利益分配阻礙擴大商品市場的出現。十六世紀末法國工業可能領先英國,但是到了1630年至1730年間,法國農業、貿易和工業因多次戰爭、瘟疫和飢饉而倒退;而此時英國經濟穩步增長,十八世紀,英國和法國的經濟增長都很快,但是到這個世紀之前英國在平均產值方面以遙遙領先。

支配階級:
十八世紀法國出現一個獨特的支配階級,在革命前支配階級是封建性的,以馬克思主義方式來看這名詞,是一種特殊的占有剩餘價值的階級關係。
在農業經濟中,業主財富採二形式:一是土地,透過地租而間接剝削,二是領主權包括捐稅、壟斷權以及從采邑承襲的各種權利。

在舊體制下的法國,不僅具有等級身份的區別,而且財富和官職都是開啟成功之鑰,平民透過海外貿易或政府財政獲得大量財富,或者透過購買國家官職而布布高升,他們就能獲得貴族身份和特權,進入上流社會。社會分:第一僧侶,第二貴族,第三捐納官職、包稅人、工商團體,也是財富和官職的社會秩序階層。支配階級具有二方面的既得利益,一是舊的制度領主權利和私有官職,另一方面是絕對主義的職能,國家謀求軍事勝利和增長的經濟徵稅的職能。

戰爭與財政困境:
十八世紀一系列事件,法國海上和陸地大戰打的精疲力盡,北美和印度的帝國據點被英國所奪。法國的根本困難在於財政資源不足,每人平均國民財富低於英國,法國稅收制度被眾多特權精英團體的減免搞得千瘡百孔,享受減免特權的不僅有僧侶和貴族,還有官員、包稅人、工商團體,使得國王無法籌募足夠資金來維持持久戰爭,捐納官職成為長期收入;相對英國能迅速獲得貸款,因英國政府透過英格蘭銀行運作。法國戰爭屢敗,財政困境每下愈況。

法官是上層階級反對王權的陣地,一、法官職位為私人所有,二、法官都是富人,免稅,三、法官擁有多種財產,在保護領主財產方面產生關鍵作用。十八世紀稅改失敗,高等法院人士、領主、獲利者反對稅改,並要求召開三級會議,打開了革命之門。

小結:十八世紀好戰的波旁王朝,帶來財政危機,社會支配階級依賴於絕對主義國家,並捲入其國際活動,支配階級在經濟上只關心如何減少國王對其的徵稅,且透過其在國家機器中的制度性據點,發揮反對絕對君主制。

革命性政治危機:
1787年,君主政府瀕於財政崩潰,支配階級內部產生信任危機,財政大臣卡隆召開了「貴族會議」,提出一份財政困境分析,以及全面的司法改革方案,遭貴族反對,並要求召開三會議,民眾示威,支持特權反對王權,國王想要鎮壓反抗,但非所有的巡案使、司令官和軍官都可信賴。除了財政危機外,官員的消極態度也促成國王最終屈服,而召開三級會議,在法國發動階段性革命:
富人領導各階層一起反對王權。
軍官不願鎮壓的態度,加深政府權威危機。

三級會議的召開並沒有解決國王的財政危機,而是使問題變得突出,而支配階級在這些問題上潛在地瀕臨分裂,因這一過程本身就引發了無數利益和衝突,在富有的特權階層中,由於等級身份、貴族級別、財產類型、地區聯繫、城鄉籍貫、職業利益等差別,彼此四分五裂,導致引發了革命。

反領主的鬥爭:
業主地租一直是農民最沉重負擔,大於領土捐和什一稅,雖經三級會議起草情書」,過程激起了變革希望,把農民集中到村社舞台上—在那裡反領主的鬥爭歷來就是一項共同事業,法國革命中農村造反是由富農和貧農共同進行,但其結果卻極其不公平,主要成果是對已經獲得經濟保障並成為地方政治領袖的那些農民有利。

到1789年夏天,造成了「市政革命」,這是遍及全法國城鎮的政治革命浪潮,其中當然包括「巴黎巴士底獄的陷落」,市政革命僅僅是法國革命進程的開端,這一革命進程將很快從反對絕對主義的憲政革命,深化為更根本的社會和政治改造。

法國的革命成功,帶給俄國及中國深遠影響,也促成俄國及中國的革命。
標籤:
瀏覽次數:684    人氣指數:5864    累積鼓勵:259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大國崛起(英國)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大國崛起(俄國)
 
給我們一個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