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2643098
 yc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初 心 《前一篇 回她的日記本 後一篇》 為何愛情總是讓人痛苦掙扎...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篇名: 媒體素養
作者: yc 日期: 2019.04.22  天氣:  心情:
.
先貼
慢再聊

補記

不知為何
好像突然失了寫文的能力和動力
不管看到聽到讀到什麼
還是有許多想法
但卻多是片段跳躍的思緒
獨獨就是無法組織成章

就先擱著吧 ~~

.

「我們與惡的距離 」 — 媒體殺人?
【Yahoo論壇/管中祥】

為了劇情的張力與衝突,
「我們與惡的距離」
刻意把加害者家屬及被害者家人
設定成新聞部的直屬關係。
新聞總監賈靜文,同時也是被害者母親,
無意間發現電視台編輯陳妤
竟是殺死他孩子兇手的妹妹,
為了報復、為了報導,
跟監並揭發她家人的行蹤。

陳妤一家好不容易稍有勇氣面對社會指責,
但因為居所曝光,將再次陷入黑暗。
陳妤又悲又氣,
衝動辦公室質問買靜雯:
「你們舉著正義的旗,
拿著廉價的媒體權論斷我和我家人,
但在怪罪別人前,
有沒有想過
自己也輕率的拿著鏡頭當槍械?
沒錯,我哥是殺了很多人,
但我和我家人連活下去的權利都沒有嗎?」
她還直接嗆聲:
「你們殺的人有比我哥少嗎?」

對有些媒體來說,
報導犯罪新聞、譴責加害者,
未必只是為了收視,
有時是要實現正義,
因為這些人犯了罪就應得到教訓,
也藉此提醒社會不再犯錯,
畢竟媒體是「教育」的一環,怎麼會殺人?

媒體當然不會直接殺人,
但新聞報導的輿論壓力
或錯誤形象卻可能直接為人「 定罪」,
使其難以立足社會,
最終只好尋死解脫。
這類的例子並不少見,
包括劇中投海的母子,
以及被污名化的精神障礙者都深受其害。

雖然媒體只是報導犯罪的個案,
但卻經常以「蓋括性」稱呼,
如:外勞、原住民、同性戀、精神障礙,
來描述這些人,
不經意地指涉及背後的群體,
這樣不但模糊了事件,
也簡化了我們對群體的認識。

以精神障礙來說,
社會大眾大多從兩種管道認識他們,
其一,是自己或親友就有精障者,
另一種則是受傳統文化或大眾媒體的影響。
若是前者,
對精神障礙者較會有多樣的理解,
也比較不會害怕恐懼,
畢竟精神障礙的類型眾多,
大多數並不會有攻擊人的行為,
和大眾媒體呈現的不太一樣。

不過,
人們未必有
跟精障者有較深的接觸經驗,
但卻仍存在特定印象。

不論是東西方文化,
精神障礙者通常會被認為是魔鬼附身,
或是前世造孽,
讓我們對精障者充滿恐懼,
想要遠離。
但這不單只是傳統文化的精障面貌,
大眾媒體對精障的描述
也加深了恐慌,
瘋漢、不定時炸彈、情緒不穩、
不可控制的形象
在媒體經常見可見。
有趣的是,
一旦媒體呈現的形象
跟你的傳統認知相符,
更會強化人們對精障群體的看法,
更會「驚」而遠之。

這樣的印象
拉開了「正常人」與「精障者」的距離,
加大了共同生存時的彼此壓力。
然而,
「正常人」畢竟是多數,
可以大大方方的走在街上,
但「精障者」呢?
許多時候,
他們為了逃避社會的歧視目光、
媒體製造的集體恐懼,
被迫躲在陰暗角落,尋找安心所在。

若是這樣,可能還算好的,
這幾年和精障者接觸的經驗裡,
總是會聽到許多因媒體而起的悲傷故事。
康復之家要搬進社區遭居民反對,
鄰居們拿著對精障者負面報導的報紙,
「提醒」大家「他們」是何等可怕;
也有朋友原已逐步走出「疾病」,
準備走向「新生」,
但因為媒體再次污名,
社會再度恐慌,
不但不敢走出牢籠,
相反的,卻走向死亡。

媒體沒有殺人,
但卻有人因媒體、因文化而死。
這樣的指責
對媒體來說
或許太過沉重,也不盡公平,
何況這不是任何一位
個別媒體工作者的問題,
畢竟,
新聞的生產是集體過程,
也受到媒體制度與社會文化影響。
然而,
所有的誤解與恐懼往往是
一點一滴不知不覺地慢慢累積,
我們必須提醒自己,
一則報導
可能只是日常工作的一小部分,
但若是錯誤或是污名化的報導,
很可能是被報導者一輩子的痛。

.
標籤:
瀏覽次數:208    人氣指數:1788    累積鼓勵:79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初 心 《前一篇 回她的日記本 後一篇》 為何愛情總是讓人痛苦掙扎...
 
給我們一個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