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2287845
 吉米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維多利亞超模的告白 網路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德國總理梅克爾與難民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篇名: 解析金融風暴的根源
作者: 吉米 日期: 2015.12.25  天氣:  心情:
解析金融風暴的根源

朱浩民‧政治大學金融學系教授

2008年金融風暴席捲全球,事發後,各國政府雖然用盡手段,試圖挽救瀕臨崩潰的金融市場和頹危的經濟,但直至今日,全球經濟依舊未從衰退中完全復甦,量化寬鬆貨幣政策的退場也仍然遙遙無期。

金融風暴不僅造成許多家庭破產、許多人的財富縮水,連一些經營多年的金融機構老店也被迫倒閉。各國採取的量化寬鬆貨幣政策拚命向金融市場注資,資金到處流竄,使得國際金融市場變得比以往更加脆弱,一有風吹草動,就像驚弓之鳥般激起震盪。資金炒作造成的房地產價格高漲,則使得社會財富分配惡化,年輕世代有嚴重的剝奪感,增加了社會的不穩定,不知何時方能休止。

金融風暴的源頭 ─ 美國在2000年初期科技股泡沫之後,寬鬆的資金轉向,「非理性繁榮」再次出現在房地產市場。

飆漲的房地產價格,讓普遍貸款買房的民眾覺得自己變得比較有錢而增加借支,從房產價值提領現金胡亂消費。

更不道德的是,有不少銀行和專門從事房貸的金融機構,為了謀取利益,在從事房貸放款時,對信用條件不佳、甚至沒有還款能力的人予以放水,鼓吹並灌輸房屋價格會繼續上漲的假象,次級房貸於是產生。

火上加油的是,這些從事房貸的機構為了「死錢活用」,將次級房貸整批賣給另外的金融機構以套領現金,繼續擴大貸款牟利;而接管房貸的金融機構將房貸集合成群組,經過包裝設計後,再將房貸資產透過分券的方式,切割成不同受償順序的小單位證券,銷售給投資大眾;其間為了取信於投資人,乃經過信用加強或外部信用評等公司予以評等,最終完成了不動產的證券化。

美國房地產市場維持了相當長時間的榮景,整個不動產證券化過程也看似完美無瑕,但其背後卻潛藏了極大的危機。

照理來說,個別貸款人的房貸或許可能因為個人財務困難或意外事件而出現問題,但經過匯集成組的房貸資產,考量大數法則,似乎不可能同時發生大量的違約,風險因此有限。

而由於在證券化的過程中經過層層美化的安排設計,證券化商品的複雜度往往超過一般投資人所能理解,再加上商品有良好的信用評等支持,發行者也多是著名的金融機構,更讓人覺得高枕無憂,因此,資產證券化商品風行一時,成為金融市場的寵兒。

但房地產價格不可能無止盡地上漲,經過多年的飆漲後,美國房地產的資金派對慢慢散去,在房價追高無以為繼並開始下滑時,悲劇就逐漸拉開序幕了。當民眾察覺到所擁有的房屋價值滑落,低於貸款金額而成為「溺水房貸」後,原先信用條件不佳的次級房貸者乃棄房貸而潛逃。

至於有責任感或信用狀況良好的的貸款客戶,雖然仍想履行房貸承諾,卻由於房地產價格下跌、當地經濟逐漸崩壞、遭到裁員而失業等因素,也無法繼續繳款。房屋貸款者乃被銀行取消贖回權,房屋遂淪為法拍屋。

高舉債槓桿地區的房地產價格下跌,使得民眾財富縮水甚至破產,削弱了消費支出,廠商的產品銷售不出去,只得裁減員工,勞工失業如野火燎原,蔓延到全國各地,房價續跌而被大量拋售及法拍,經濟衰退……,造成一連串的惡性循環。

原先號稱能分散風險、高枕無憂的不動產證券化商品因此被拖累,涉足證券化的金融機構及投資大眾遭受重大損失,金融風暴於是產生。

美國聯邦準備銀行為了挽救市場免於崩潰,尤其擔心大型金融機構發生問題 ─ 大到不能倒,只得出手解救,並多次採取量化寬鬆貨幣政策,風波才慢慢平息。

事實上,次級房貸並不是金融風暴的元凶。

由於美國一般民眾儲蓄率相當低,很多家庭支出是靠高槓桿借貸及分期付款來支應,房屋貸款、學生的就學貸款和其他借款,早就讓美國家庭扛負了滿坑滿谷的債務。

尤其是在次級房貸風暴爆發前的2000~2007年之間,美國的家庭債務從7兆美元遽增到14兆美元,使得家庭債務所得比一飛沖天地從1.4倍衝到2.1倍。有朝一日,當所得或財富(包括房地產價值)的增加追不上日益攀升的分期債務時,也就是不幸事件的開始。

次級房貸和不動產證券化的問題,只是引爆悲劇的最後一根火苗。

追根究柢,美國家庭不負責任的高債務積累,才是金融風暴真正的禍首。
標籤:
瀏覽次數:159    人氣指數:1559    累積鼓勵:70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維多利亞超模的告白 網路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德國總理梅克爾與難民
 
住戶回應
 
時間:2015-12-27 20:34
她, 39歲,新北市,待業中
*給你留了一則留言*
  
 
時間:2015-12-25 07:30
她, 58歲,San Francisco,資訊
*給你留了一則留言*
  


給我們一個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