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van.ipimg.com/diary_pic/68/20/56/03/3562068/diary_1503011331m.jpg)
他寫的每個故事,都蘊藏了我們無法預知的生命能量與心靈啟發。
跟他一起回望人生種種,您將學會包容、豁達與感恩......
本書是吳念真導演經歷過人生的風風雨雨和最大低潮後,
一輩子搏真情的朋友,以及台灣各個角落裡最真實的感動。
這些人和事,透過他真情摯意的筆,如此躍然的活在你我眼前,
回憶是奇美的,因為有微笑的撫慰,也有淚水的滋潤。---麥克阿瑟回憶錄
生命裡某些當時充滿怨懟的曲折,在後來好像都成了一種能量和養分,
好像就不會在人生的岔路上遇見別人可能求之亦不得見的人與事;
有人說:「吳念真是全台灣最會說故事的國民作家一點也不為過。」
書名叫「這些人,那些事」很明確的書名,第一眼我就被它吸引,
日夜惦記的地方、搏真情的朋友們、一封情書的重量、這些人那些事。
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遺書」這一篇,裡面寫的是作者的弟弟自殺。
人總是會這樣當你身邊有一顆太過耀眼的太陽把自己顯得過於微小,
最後當你無法承受這一切時,往往會走向死亡,以為這樣就解脫了......。
寫的是故事主角因緣際會得到一罐醬菜,那是一位老婆婆送的,
每次回去他的祖父母總會讓他們帶回一些自己淹漬的醬菜,
他的父母總是高興的收下可回到自家時卻嫌棄似的趁年終大掃除將之丟棄,
他的父母竟騙他們說:「好好吃喔!」故事主角當下覺得他們真的好賤。
這讓我想起每次過年回老家時,回去總會戴上大包小包「父母的愛心」
物盡其用我們都有做到,其實我最喜歡的是奶奶手工製作的菜脯蘿蔔糕,
一塊接著一塊進肚子停不下來,我很慶幸我們沒有辜負他們的愛心。
我明確的說我不喜歡那個動盪的年代─民國三、五零年代,
可作者的文字讓我沒有厭惡感,反而是藉者文字進入故事中,
慢慢去體會那時發生的事,有感嘆、有欣慰、有好笑......。
「生命裡某些當時充滿怨懟的曲折,在後來好像都成了一種能量和養分,
好像就不會在人生的岔路上遇見別人可能求之亦不得見的人與事;
那些事在經過時間的篩濾之後,幾乎都只剩下微笑與淚水與感動和溫暖,
那可以讓你在細細品嘗書裡真摯的情感,也能體會到一些人生的小道理。
,可在時間的消磨下,在午夜回憶時也許我們會覺得那是美好的,
現下大多數人學會最多的是「逃避」可我們該做的是「面對」,不是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