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稱小過年,一般認為元宵節開始於漢朝,古代一月又稱元月,而夜間稱為宵,正月十五又是一年開始的第一個月圓之夜,漢文帝將正月十五訂為元宵節後,歷經各朝各代,流行的活動與節目經過不斷演變,最鼎盛時期要屬唐、宋兩朝。
今在台灣地區,元宵節各地都有各種結合當地習俗的活動,部份地區孩童會在元宵節時提燈籠作樂,一些地區還會有賞花燈猜燈迷活動,較大型與具知名度的活動則包括台北燈節、各縣市輪流舉辦的台灣燈會、台北縣平溪鄉的放天燈活動、苗栗市的「苗栗蹦龍」、台南縣鹽水鎮的「鹽水蜂炮」、高雄佛光山的元宵燈會與台東元宵炸寒單爺等。
在早期台灣還流行未婚的女性在元宵節夜裡到田裡偷拔蔥來討個結婚吉兆的說法,俗語說:「偷挽蔥,嫁好翁;偷挽菜,嫁好婿」。
道教習俗方面,元宵節也是上元節,在道教信仰中,三官大帝,又稱「三界公」是神格僅次於玉皇上帝的神祇,地位崇高,而元月十五日就是其中的上元大帝萬壽之辰為「天官賜福日」,稱之上元節,這一天民俗中會藉以拜三官以求天官賜福,又叫「拜三界公」。拜三界公所用的祭品與拜天公相近。 元宵節還另一習俗是吃湯圓或元宵,以是否包有內餡來做區分,湯圓中包有內餡的叫元宵。內餡另有甜與鹹兩種,甜的內餡豆沙、芝麻、花生、棗泥、桂花、白果等。鹹的則包有如豬肉、火腿、蝦仁、咖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