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老腳先老,養生先養腳 來台灣九年了,感覺有些台灣人的生活習慣我還是不能認同; 尤其是高雄,在冬天時,看到很多人把自己上身穿的衣服像包種子一 樣,下身只穿一條褲子,打赤腳穿拖鞋。在我們東北老家有一個不變 的俗理:“冬天人只要腳保暖,全身就不會冷”。還看到另一個極 端;高雄更有一些人一年四季腳上穿棉皮鞋,夏天高溫的天氣,您總 得讓腳出來透透氣吧?總之,我認為人應當隨著季節的變換來搭配自 己的衣服,才能讓自己的身體更健康哦。 古人認為,人有四根,“鼻根,苗之根;乳根,宗氣之根;耳 根,神機之根;腳根,精氣之根”。說明鼻、耳、乳僅是人體精氣的 三個凝聚點,而足才是精氣的總集點。 腳位於人體位置的最低處,承載著全身的重量,步履輕快,精神充 沛,是人體氣足神旺的表現,就是通常人們所說的精神百倍的感覺。 而當人感到精神疲憊的時候,往往最先感到腿腳發沉無力。可見腳的 健康狀況關係到整個人體的健康狀況。民間有句俗語,叫做“人老腳 先老”。當你為家庭、為事業日夜奔波,漸漸發現上樓不在輕鬆自 在,長路步行腳軟腿酸時,衰老隨著精、神、氣的減少而逐漸逼近。 腳部保健則是延緩衰老有養生方法。 在中醫的經脈學說中,足太陰脾經、足少陰腎經、足厥陰肝經均起 自於足部,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陽膽經、足陽明胃經均止於足部。通 過經脈在足底的交接會和,足底與全身臟腑器官密切相連。通過對足 部的刺激能促進足部的血液循環和經脈運行,對全身進行調節。 按揉湧泉 搓揉湧泉穴是足部保健中最主要也是最常用的方法,也就是通常所 說的的足心。唐朝大醫學家孫思邈主張“足宜長擦”,長壽皇帝乾隆 親身恭行的“十常”養生法中也有“足常摩”。古代學者陳書林記載 了“擦湧泉”的養生術,並謂“先公每夜常自擦腳心至數千,是以晚 年步履輕便”。蘇東坡每日睡前必行之事,閉目盤膝按揉腳心。 湧泉穴為什麼被如此重視,又具有什麼保健功效呢?人之先天 根于腎,湧泉為腎經起始穴位,如泉水之湧出,為精氣之所發。因此 湧泉具有滋腎水、降虛火,鎮靜安神、健脾和胃、益腎利尿、舒肝明 目、健足之功效。 指擦湧泉:以左手拇指螺紋面,緊貼右足湧泉穴皮膚,稍用力 下壓,持續作往返摩擦,以右手擦左足湧泉穴,每天睡前、醒後各一 次,可反復摩擦30至50次,以足心感到發熱為度。此法用力專于湧泉 穴,刺激量比較大,舒肝降壓、益腎利尿作用顯著。 按揉腳趾 足趾部是足三陰經與足三陽經經氣交接的地方,按照全息理 論,五足趾反應人的大腦及面部竅穴。用右手拇指、食指捏住左腳大 趾,各個方向揉捏之後,輕輕拽拉。其餘四趾同法。然後用左手揉捏 右腳趾。 足趾距離心臟最遠,末梢循環差,揉捏腳趾有助於促進腳部血 液循環,有助於全身經氣的順接運行,保證經氣運行通常。另外還有 健腦益智,宣通鼻竅,聰耳明目的功效。可防治頭痛、感冒等病症。 旋轉腳踝 活動腳踝的方法在“老子按摩法”中就有記載“舒左腳,右手承之 左右捺腳,從上至下直腳二遍,右手捺腳亦爾。前後捩足,三遍。左 捩足,右捩足,各三遍。 前後卻捩足,三遍。”捺即按的意思。捩即扭轉之意。 轉腳踝可以去站位或坐位。站立時,重心移向左腳,右腳尖點 地,意足尖為支點旋轉腳踝。左腳亦然。 坐位時,將左腳放於右腿上,左手輕扶左腳踝,右手握左腳五趾 活動腳踝。然後左手活動右腳踝。 無扭傷時,轉動腳踝,舒活筋脈,增加腳部活動的靈活性,預防扭 傷。已扭傷,視情況輕輕幫助活動踝部,使氣血通行,幫助恢復。 提示:扭傷後何時及如何活動,要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以免加 重損傷。 簡單小法: 魚際對腳心,緩解疲勞暢氣血。坐于登上將右足放于左腿上,右 手扶托主右足腕。以左手小魚際處做上下推擦,至足心發熱為止,另 一足如法推擦。 此法為推擦足心區域,搓足心可使足部血液通暢,進而通暢全身 氣血,可有效的緩解疲勞,預防下肢酸軟。如睡前用熱水洗腳後擦腳 心,效果更好,而且有利於睡眠,對於手足發涼也有很好的作用。 足心對手心,水火相既濟。兩手掌搓熱,用左掌心對右足心,以 全掌摩搓全腳,全腳發熱為度。再以同發摩搓左足。睡前搓熱兩腳, 可同時配合叩齒咽津法。 此法以勞宮穴對湧泉穴,從足跟到足心全面按摩,配合叩齒咽 津,使濁氣下行,虛火下降。足部血脈經氣運行通暢,心火下降,腎 水上行,可以防治高血壓、頭眩、耳鳴、失眠、頭頂痛、咽痛、足部 痿弱酸疼、麻木浮腫及下肢攣疼等病症。 足跟搓足心,功簡效不減。側臥或坐位,用左足跟搓右腳心,然 後用右腳跟搓左腳心,以腳心發熱為度。本方法方便簡單,用腳跟搓 腳心同樣可以起到滋腎降壓、安神之功效,同時還可以鍛煉腿部力 量,可謂一舉兩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