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276763
 藍夢媗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女人跟著你是要你疼的 《前一篇 回她的日記本 後一篇》 死詐騙~~~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篇名: 談出品格力(上)
作者: 藍夢媗 日期: 2008.08.20  天氣:  心情:
美國作家茱迪‧皮考特在「事發的19分鐘」書中,描寫著一位先天害羞、善良、安靜、動作反應緩慢的小男孩,從小長期處於一個被欺凌、排擠、嘲笑的校園生活,最後演變成一位帶著槍枝進入校園掃射同學的孩子。對那些受害者是個悲劇,而主角男孩的成長過程也是一個悲劇。雖是一個小說故事,但在許多學理研究中,很多犯罪者有相同的成長經歷,在求學階段就常出現霸凌同儕的行為,或是長期被欺凌的孩子,到最後會有反社會人格的問題出現,這些悲劇都是可以預防的。
 
猶記得在國外唸書時,某天走在社區巷弄間,一位約三、四歲年紀的小女孩,指著我說了一句「Chinese Pig」〈中國豬〉。當時我並不怪她,因為從她的童稚表情,我可以確定她並不了解那句話有污衊之意,她只不過是模仿週遭大人或是偏頗的媒體節目上的慣語吧!這件事讓我留下一個很深刻的印象---孩子的世界不過是反應社會現象的縮影。
 
或許應該先回溯我們成人自己是如何看待弱勢者、少數文化?想想我們自己是不是在言語上,無意間地對學業較低成就者有貶低之意?我們是不是不經意也對多元文化、少數現象露出不尊重的表情?我們是否主動注意弱勢族群的特殊需求?
 
任何社會都會有「弱肉強食」的現象,強勢不止是指肢體上的能力,態度上的強勢,像是歧視、嘲笑、排擠,對弱勢者是更具有殺傷力。這些傷害往往是內在且長久的,影響著他們的自尊健全發展,在兒福聯盟傾聽童心電話專線中,許多孩子打來是傾訴在學校受排擠、嘲笑的難過心情,也深深影響著他們的自我價值感。
 
我們自己的孩子在學校是如何看待這些霸凌現象?是否有足夠的同理心和正義感?他們是默默無聲,還是成為「助燄火勢」者?甚至孩子已成為強勢者或是弱勢者,而我們並不知道呢?
 
在「同理心的力量」〈麥田出版社〉書中描述同理心是讓我們可以變得『更誠實、謙遜、接納、包容、感恩、希望、與寬恕。』『我們將不再容易處處挑剔對方、抱怨、責怪、嘲笑、譏諷….;取而代之的是讚賞、鼓勵、諒解、相扶持。』這些寬厚且正向支持性的人格特質,相信毎位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具備。作者之一是美國心理師,哈佛大學心理系講師,在書中說明有了同理心會讓人產生力量,讓人有想改變自己以及他人生活的力量。這樣的力量,我詮釋是孩子內心正義感促發所產生的行動力。
 
要如何培養孩子的同理心與正義感呢?
 
口語教條的教育方式對於培養孩子同理心的成效是很小的,也就是說我們不可能告訴孩子「你要諒解別人…你要為人著想…你要作一個感恩的人…」孩子就會自動變成一個有同理心的人,真正能夠改變他們的是常感受到「被同理」的經驗,才能滋生同理心的能力。所謂「被同理」是一種深度被理解、被支持的感受。在許多的調查中,我們發現台灣父母與孩子的對話常常只環繞在「課業」、「才藝學習」、「生活規範」被要求等話題,這樣的對話是較無法碰觸到內在的感受,也就容易失去被同理的經驗,建議家長增加多元話題以及改善傾聽方式,都是增加孩子同理心的重要元素。
 
當我們傾聽孩子的感受與心情,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則就是保持「不批判」的態度,傾聽的過程不要急於「糾正」,不要急於告知「應該」如何,就讓孩子自由自在地發表想法,再說出他們的情緒狀態,讓他認識自己的情緒與感受。像是「你現在很生氣?」、「你很不喜歡那老師,是嗎?」、「那是會讓人很害怕的。」、「誰遇到那狀況,都會難過的。」、「你很開心呢!」、「你真的很喜歡那同學」、「你蠻高興自己的表現喔!」…..當一個人內在的感受被描訴出來且不被批判,會有一種窩心被了解的感覺,也有被支持的感覺,這就是一種同理的過程。
 
每個人的內在都有被同理的需求,需求愈被滿足,那滿足感會帶出包容、尊重、接納他人不同的生命特質,因為他已「認識」情緒的感受,他就能體會與了解到別人的感受,就能有接納包容的態度。                          
 
                                                                                    ------本文轉載自 [親子天下創刊號]
標籤:
瀏覽次數:41    人氣指數:841    累積鼓勵:40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女人跟著你是要你疼的 《前一篇 回她的日記本 後一篇》 死詐騙~~~
 
給我們一個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