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1949045
 捷客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好文細品味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老花眼不可逆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篇名: 「估計」是誰的用詞?
作者: 捷客 日期: 2024.05.13  天氣:  心情:
【專家之眼】「估計」是誰的用詞?


2024-05-11 07:47 聯合報/ 劉新圓/樂齡學習中心兼任講師


最近有一位小學生在聯絡簿上寫鞋子破了洞會進水,「不換估計是不行的了」,被老師批註「別用中國用語比較好」,還評了個不太理想的B+。媒體揭露後,引發正反兩面論戰,到底寫所謂中國用語好不好,也有不同觀點。

教育部國語辭典解釋「估計」有兩種意思,一個是估量價值或數量,另一個是推測,如:「我估計他今天不會來。」這個孩子用的顯然是第二個意思,可見它並非中國專用。那麼,為什麼老師會認定是「中國用語」呢?

很有可能這位老師是位陸劇迷,經常追陸劇,發現人物對話習慣與台灣不盡相同,其中必然包括常用的「估計」。確實,字典歸字典,實際情形又是另一回事。同樣是「估計」,中國大陸普遍用來做推測,台灣反而幾乎都用來「計」,也就是估量價值或數量。

個人平常也極力避免用「估計」來表示推測,而是用「研判」、「恐怕」、「大概」等詞。這並非仇中,而是為了顧及聽者或讀者的習慣。猶記得多年前到大陸拜訪一位朋友,由於擔心對方不懂,就入境隨俗地說:「我發短信給你」,想不到對方竟然回答:「好,我們用簡訊聯絡」,啞然失笑之餘,卻也有一絲感動,那是緣自彼此尊重、為對方設想的善意。

兩岸交流,語言彼此滲透在所難免,也早已成為不可逆之勢。尤其網路發達,即使從未到過對岸,透過短片、戲劇、網路小說等管道,也會互相影響。早期常聽人批評大陸受到文革破壞後,用詞粗鄙,譬如「搞」事業要「抓緊」時間。有位學者還罵大陸人沒有水準,因為他們只講「水平」。

平心而論,大陸用詞未必都欠文雅,像生活過得「滋潤」,解釋很「到位」,「體現」了儒家思想,神情「淡定」地「立馬」解決問題等等,都相當傳神,也逐漸被台灣採用。反之,台灣用詞滲入大陸的情形也不遑多讓,從早期的「電腦」,到近期的「抓狂」、「老神在在」等,早已成了小說的常客。

語言是活的,每天都在變,更會因地域、族群、世代的不同而產生差異。即使在台灣,閩南語的泉州與漳州腔就不太一樣,滿清時期雙方人馬還發生過激烈的械鬥;至於弱勢的客家族群,也有「四海大平安」不同的方言,光是致謝,就有「恁仔細」、「承蒙您」、「多謝」、「勞力」等說法。

無論是語言的差異、互相滲透或不斷改變,都屬自然現象,不足為奇,與其徒勞地刻意阻擋,不如順其自然,唯一怕的是誤會。典型的例子,是台灣翻譯為「奶精」的coffee mate,大陸直譯為「咖啡伴侶」。就有台灣旅客困擾,為什麼喝個咖啡還提供伴侶?幾年前去南京玩,點餐時為了嘗鮮,專挑沒聽過的青菜名,不料上菜時,竟全是小白菜、空心菜之類熟悉的家常菜。原來,越是生活的東西,各地名稱差異越大。

十幾年前,中華文化總會集合了兩岸文字學者合編了中華語文知識庫,並且上網提供查詢,就是希望搜羅、比對不同的用詞,掃除溝通障礙。像台灣的「番茄」,大陸叫「西紅杮」,台灣的「馬鈴薯」相當於大陸的「土豆」等等,都可以搜尋到。只是,這個知識庫似乎很久沒有更新。長此以往,恐怕功能會越來越弱。

話說回來,那位建議「別用中國用語」的老師,或許是怕孩子與別人溝通困難吧?比較令人擔心的反而是,如果這孩子的母親是陸配,那麼本來出乎善意的柔性勸導,恐將變質為歧視。倘若孩子因此不斷地自我否定,惡化與母親的關係,甚至在心中留下陰影,影響未來的發展,恐怕也不是施教者所樂見吧?何況大陸戲劇、小說看多了,「估計」哪天自己也不經意「淡定」地把「中國用語」脫口而出呢!
標籤:
瀏覽次數:177    人氣指數:177    累積鼓勵:0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好文細品味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老花眼不可逆
 
給我們一個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