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以為我只會PO黃色笑話
聽古典音樂是我另一個喜好
兩者兜不起來吧 [)-D] [)-D]
拉威爾 波麗路是我滿喜歡的曲目
分享給各位聽聽吧
拉威爾 (March 7, 1875 – December 28, 1937) 來自法國,他是印象派時期的作曲家與鋼琴家,音樂風格充滿細膩,豐富,強烈的特質,拉威爾的鋼琴,室內樂,人聲,管弦樂作品是演奏會中的重要曲目,鋼琴作品 Jeux d eau (水之嬉戲), Miroirs (鏡), Gaspard de la Nuit (加斯巴之夜) 考驗演奏者的能力,管弦樂作品 Daphnis et Chloé (達芙妮與克羅埃) 與改編穆索斯基的 Pictures at an Exhibition (展覽會的畫) 呈現音調色彩與多樣聲音,樂器使用上也非常有效.
對大眾而言拉威爾最有名的作品莫過於 Boléro (波麗露),不過他本人似乎不甚滿意,視為平凡之作,有一次提及波麗露,他說那是 a piece for orchestra without music.
1928 年拉威爾完成曠世作品 波麗露,長達 15 分鐘的反覆旋律在管弦樂壇獨樹一格,雖然不受拉威爾本人喜歡,卻獲得樂手和樂迷熱情擁抱, 1979 年由 Blake Edwards 執導, Bo Derek, Dudley Moore 與 Julie Andrews 主演的好萊塢浪漫喜劇電影 10 裡,波麗露成為配樂,打開流行音樂市場的知名度,越來越多人知道並且喜歡這首曲子.
波麗露的產生是拉威爾受到舞者 Ida Rubinstein 的委託而譜曲,她希望拉威爾在曲中注入西班牙風格,原本拉威爾想拿 Isaac Albéniz (阿爾班尼士) 的 Iberia (伊比利亞) 鋼琴組曲來改編,不過他沒有獲得版權,於是他將小型芭蕾舞曲的作曲技巧運用在波麗露作品中,透過一個固定旋律的循環茁壯貫穿整首曲子.
他從未預料波麗露竟然大受歡迎, 1928 年 11 月 22 日波麗露在巴黎歌劇院舉行首次公演,擔任鋼琴彈奏的是大師魯賓斯坦 (Artur Rubinstein),結果受到熱烈迴響,觀眾在曲末時狂喊安可.
波麗露的進行過程單純到讓人驚訝,所有樂器在極微變化中穿插變更,聲音由穩定安靜逐漸轉為大聲粗暴,達到頂峰時, C 大調換成 E,攪亂聽眾原始印象,開始認為這或許不是一首快樂的曲子,但令人不安的情形卻又像在形容二十世紀焦躁不安的生活, C 大調很快又回到音樂,鬱烈的伸縮小號領導曲目朝向令人汗毛豎起的結局.
http://www.youtube.com/watch?v=3-4J5j74VPw
Performance of Ravel s Bolero by the orchestra directed by the Dutch violinist and conductor Andre Rieu
http://www.youtube.com/watch?v=VLVzvv1atwc
Die Wiener Philharmoniker mit Maurice Ravels Bolero anläßlich des Luzern Festival 2010.
這指揮家的表情一定要看的
很少看到這樣的指揮家 [)-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