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3562068
 舞魅孃傳奇~安娜貝爾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重拾一份感動給自己 《前一篇 回她的日記本 後一篇》 一生情牽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篇名: 佛說愛情
作者: 舞魅孃傳奇~安娜貝爾 日期: 2013.07.23  天氣:  心情:

佛說愛情



 




 


 


愛情裡的關系,


並不是在互相執著、糾纏和占有,而是互相的貢獻、成長和學習。


能夠互相關懷、照顧、包容,不去彼此計較、相互猜疑,


多溝通,並相互信賴,才能成為菩薩伴侶。 


   


佛教勸人學習放下萬緣,不要執著感情,卻不是要人無情,


因為,人本來就是有情眾生,


只要把愛情的聚散當成因緣變化來看,明白“緣散則散,緣聚則聚”的道理,


愛、恨便能在這一念之間轉變、釋懷。


   


只要是人,就不可能沒有感情,佛教稱眾生為“有情”,就是因為“有愛”的緣故。


人活在世界上,除了飲食的養分,


還需要精神的滋潤,而感情就是最好的精神滋潤劑,


因此,感情和生命可說是息息相關的。


感情雖然帶給人很多溫暖,卻也充滿痛苦。


相愛的人,感情濃烈,


如膠似漆分不開,一旦愛過了頭,或失去了愛,就變成了苦。


也有人以為只要不動情,就不會為愛所苦,


這恐怕是一廂情願的想法,既然情愛和生命息息相關,


無論是否定它,或硬生生地把它切斷,既不合乎佛法的因果,也不合乎人情的道理。


佛教雖然勸人學習放下萬緣,不要執著感情,


卻不是要人無情,因為人本來就是有情眾生。


      


然而,男女間的感情,往往非自己的期待所能控制。


假如有一天,你的女朋友或是男朋友突然跟你說:


“對不起!我已經遇到更適合的人,請你以後不要再來找我。”


你會不會覺得晴天霹??覺得自己被背叛、被拋棄了?


曾有位年輕男子,因為感情觸礁,非常痛苦,前來求助於我,


他說:“如果是我要離開她,可能就不會這麼苦,


偏偏是她要離開我,而我不想離開她,所以我就像被判了死刑一樣。”


   


失戀的人,常常悲觀地覺得生不如死:


“連我最愛的人都不要我了,我還活下去做什麼?”


有時候甚至還會罵說:


“哼!你不要我,我本來就不想要你了。”或是“真是有眼無珠。”


有時候在報上可以看到,有人為情輕生,結束自己的生命;


有人為情殺人,抱著“你讓我這樣痛苦,我也不讓你快活。”


或是“我得不到你,天下人也甭想得到你。”


的偏激心理,而把對方殺了,甚至有的在殺了對方之後,自己也跟著自殺。


   


大多數的人都知道,愛情是雙向的,


既然如此,如果對方不愛你,就不要苦苦追求不捨,


應該知趣地離開,可是,有些人偏偏就是死心眼,非卿不娶,非君不嫁,


不但為對方帶來困擾,也讓自己陷入困境。


話雖這麼說,畢竟人非草木,誰能無情?


般的人,仍常常為情所苦,可見得要放下感情,其實是件很不容易的事。
     


 


因愛而生怨、生恨是很不幸的,從佛法的觀點來看,這些都是愚癡的行為,


因為真正的愛情要雙方你情我願,有因有緣才能成就,不是自己想要就要。


假使對方已經明白拒絕你的感情,自己卻還想盡辦法,想把對方追回來,


就好像賭輸的人一樣,心中不服氣,老是想翻本,


錢輸光了就想辦法再借,也因而愈陷愈深,不可自拔。


既然知道無法挽回,就不要再陷下去了,應該趕快撤退,就算是以此為戒,


至少學到經驗,也就夠了,這樣就是對自己慈悲。


慈悲不僅是照顧別人,事實上,也是在保護自己。


   


我曾經見過一位女孩,在被男友遺棄時,希望自己能和男友同歸於盡,


後來,她知道男友早已另結新歡,鐵定不可能再回頭來愛她,


於是便來告訴我,說她已經想通了:


“既然因緣如此,為了讓自己好好地活下去,就不想痛恨他一輩子了。”


當愛情受到挫折時,應試著化解自己心中的憤怒、不平。


像這個女孩所體會到的“因緣”,


即是佛法當中“空”的觀念,是最能夠助人擺脫痛苦的。


只要把愛情的聚散當成因緣變化來看,明白“緣散則散,緣聚則聚。”的道理,


愛、恨便能在這一念之間轉變、釋懷。


     


曾有位太太向我訴苦:“愛情應該是犧牲自己,奉獻他人。


我丈夫雖然口裡說愛我,卻從不奉獻他自己,反倒要我奉獻給他。


我想,既然他不愛我,那我也不要愛他了。”


為什麼奉獻愛情,卻還有要求回報的附加條件呢?


照道理說,真正的愛情應該是無私的付出,


但是多半的愛情還是以占有、控制為出發點,這和人的不安全感有關,


因此,要求情人對你做到全心的奉獻,恐怕是很困難的事。


也因如此,甜蜜的愛情,卻往往是最痛苦的。


期待、要求,希望得到對方“真心”的對待和付出,可是,這種心是“真心”嗎?


《金剛經》中有一段話:“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


“諸心”是指每一個眾生的種種心理活動現象,這些都是虛妄的,


從佛法的觀點來看,只要有心,就都不是真心,


要“心無所住”,心中無物、無心,那才是“真心”。


所以說,占有心、依靠心、期待心,都不叫“真心”,而是“煩惱心”。


   


古人說“相敬如賓”雖是老生常談,卻是能夠維繫長久愛情的真正智慧。


如果想避免吵架、誤解,或者是想消融不斷的期待、要求,


在遇到諸如此類的問題時,不妨以尊重的心態,


心悅誠服、歡歡喜喜、平平靜靜去面對、解決,


心中的糾結,其實在當下都能即得化解。


愛情裡的關系,並不是在互相執著、糾纏和占有,而是互相的貢獻、成長和學習。


能夠互相關懷、照顧、包容,不去彼此計較、相互猜疑,多溝通,


並相互信賴,才能成為菩薩伴侶。


 


 


……網路文章……   聖嚴法語


 


 


 


標籤:
瀏覽次數:81    人氣指數:1481    累積鼓勵:70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重拾一份感動給自己 《前一篇 回她的日記本 後一篇》 一生情牽
 
住戶回應
 
時間:2013-07-23 23:06
他, 58歲,桃園市,其他
*給你留了一則留言*
  


給我們一個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