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值服務
住戶搜尋
心情貼
直播
感興趣
手機交友
還沒登入愛情公寓嗎?
還沒加入愛情公寓嗎?
馬上進入公寓和
10,555,060
個住戶交朋友~
最新留言
想聊天
對我感興趣
互相感興趣
想約會
逗一下
日記留言
紅包抽抽樂!小資變土豪!
素人也能成為明日之星!
移除此區廣告請加入VIP
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
3562068
舞魅孃傳奇~安娜貝爾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其實你不認識老闆*
《前一篇
回她的日記本
後一篇》
磨亮心中的鑽石!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檢舉原因
此為詐騙帳號
此為廣告帳號
此為援交帳號
他未滿18歲
此為不雅及騷擾留言帳號
其他
篇名:
台企台幹優勢正在消失
作者:
舞魅孃傳奇~安娜貝爾
日期: 2013.07.18 天氣:
心情:
台企台幹優勢正在消失*
台企台幹優勢正在消失*
旺報 – 2013年7月2日 上午5:30
旺報【(Hippo╱臺北市.現居成都)】
派駐中國大陸的這些年,發現台幹與台商的優勢似乎正在漸漸消失中。
早期派駐到對岸的,大多是公司的高階管理層或是創業主,隨著台灣的產業不斷外移,派駐層級逐漸向下延伸到中階管理層;近幾年更有甚者,某些剛踏出校門的新鮮人,也前僕後繼地到中國大陸就業發展。
早期台幹的優勢是管理職能、專業技術、工作態度及忠誠度,但隨著許多台商紛紛進駐大陸之後,陸籍從業人員的學習速度快,加上旺盛的企圖心與戰鬥力,相較之下,當前臺幹的優勢似乎只剩下工作態度和忠誠度較有競爭力了。而真正頂尖的陸籍求職者,並不會將台資企業作為就業的第一志願,因為台資企業管理嚴格,工作強度及壓力較大,且福利待遇無法與其他外資企業相抗衡,這些都是公認的事實。
台企薪資無競爭力
會選擇台資企業服務的,很多是剛畢業的社會新鮮人,到台資歷練兩年再跳槽到其他外資,薪資往往可以有大幅增長,甚至翻倍的也所在多有,因此先到台資企業過水類似鍍一層金,因為受過台資企業的鐵血磨練,還有哪種企業不能適應呢?更何況中國大陸目前外資企業數量增長如雨後春筍般,求職者無需擔心找不到工作,而台資企業的管理模式,並不難複製,許多顧問諮詢服務類的台資已在中國大陸紮根,教授各類管理課程,當管理模式被複製之後,台資企業的優勢還有多少?
我在前一家公司擔任人力資源部門經理時,手上處理過幾件員工關係案件,一般陸籍員工問題,通常我會請陸籍人資課長先處理,避免第一時間站上火線,因為若同為陸籍,往往更容易化解問題或糾紛;即使陸籍人資課長無法處理,我大多只會先在幕後出謀畫策,通常問題就會解決,但若糾紛事件涉及台籍幹部,我就得親自處理了。
台幹專業屢受質疑
台幹被投訴的主要原因通常是專業不足;加上管理及溝通能力欠佳,經過各個面向的瞭解與確認,事實證明陸籍員工投訴的內容通常是事實,這樣的現象往往讓我覺得困窘。因為台幹所犯的管理方面的錯誤,讓人覺得不可思議,很多是非常基本的管理技能與溝通技巧,但被投訴的台幹卻不具備,這樣的專業職能如何能帶領部屬?讓部屬心服口服呢?而其之所以能擔任部門主管只是因為身分為台籍,這顯得十分諷刺,同時也讓同為台灣人的我感到汗顏。
若要就事論事;秉公處理,勢必應該要處理掉台幹,才是根本的解決之道,但公司高階顯然不會同意這樣的作法,因為考量到台幹通常已經任職數年,沒有功勞也有苦勞,在台灣還有一家老小要養;且高階也不想變相鼓勵員工頻繁投訴其直屬主管,因此我只能引導員工去適應不同性格特質的主管,以及挖掘對方的優點,但我心裡卻不免感嘆,這些台幹本身的專業能力不見得比其部屬強,甚至表達能力遜色許多,這樣的主管憑什麼身為主管?
更讓人更沮喪的是,這類的台幹往往不知其自身的弱項,不求進取,殊不知摘掉台灣人的光環之後,還剩下什麼?更何況台灣人的光環還能再頂多久呢?
前陣子參觀公司在台灣的供應商,台灣的供應商通常有些共通點:規模小、家族企業模式、重誠信、品質及技術能力佳、但整體行銷的能力弱、無企圖心和戰鬥力,我常在想,以這樣的技術水準與品質,如果到中國大陸發展,應該是有利基的。但這些小企業的老闆們,覺得在台灣生活得好好的,也習慣了台灣的一切了,何必離鄉背景去大陸冒險?這些小企業是台灣的寶貴資產,但政府並未協助組織及整合這些民間企業力量,單憑一個個小企業如何在對岸拚搏?
守舊思維如何比拚
台灣人都知道大陸很大,但沒到過大陸的人,很難想像與真正體會什麼叫做「大」,大陸除了有廣闊的土地、多樣的氣候環境外;更重要的是有許多種族的人、語言、風俗習慣、法令措施等,這是很多台灣人無從想像的,因此讓那些未到過大陸的人制訂大陸政策,顯然是個錯誤的開始。
而已進駐大陸的台資企業,仍以舊思維在經營,為了降低成本,將台幹一人當三人用,不斷壓榨,讓台幹們幾乎得天天爆肝工作,藉以提高獲利,得利者永遠是企業主,當這些企業主因獲利入袋而沾沾自喜時,並未意識到企業內真正有競爭力的人才流失問題,也未站在公司治理的角度,讓企業、員工、社會得以共存共榮、互惠互利。
不論台幹或台商,若期待能繼續維持甚至增加本身的競爭力,看事情的角度應多面向、多層次地分析,並且站在制高點去俯瞰全域,這樣的視野高度及分析深度,才可能讓我們有更寬闊的胸懷,去包容一切的同與不同,將不可能轉變為可能,也才有可能創造台灣嶄新的局面。
標籤:
瀏覽次數:
52
人氣指數:
1052
累積鼓勵:
50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檢舉原因
此為詐騙帳號
此為廣告帳號
此為援交帳號
他未滿18歲
此為不雅及騷擾留言帳號
其他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給本文貼紙:
得到的貼紙
得到的貼紙:
給本文貼紙
1
1
1
其實你不認識老闆*
《前一篇
回她的日記本
後一篇》
磨亮心中的鑽石!
住戶回應
時間:2013-07-18 23:33
他, 61歲,桃園市,其他
*給你留了一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