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3562068
 舞魅孃傳奇~安娜貝爾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做自己還是演自己 《前一篇 回她的日記本 後一篇》 愛情花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篇名: 從心所欲不逾矩"的人生境界
作者: 舞魅孃傳奇~安娜貝爾 日期: 2013.07.16  天氣:  心情:

"從心所欲不逾矩"的人生境界



 





 



( 何中華 )


孔子說:“吾十有五而志於學,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這是孔子在人生謝幕前,對自己的一生所做的回顧和總結,


值得我們仔細體味其中的道理。


孔子的這段話,其實就是給出了人們,


在提升自我的人生境界方面的不同階段和步驟。



所謂“志於學”,


就是自覺地意識到了學習的意義,“學”乃孔子的志向所在。


這裏所說的“學”,不僅僅包括讀書,更主要的是指習禮。


據《史記‧孔子世家》記載:


“孔子為兒嬉戲,常陳俎豆,設禮容。”


“俎豆”係古代人們祭祀用的器皿。


兒時的孔子即開始練習禮儀,這是人格修養的最初步驟。



 
“三十而立”,立於什麼?“立於禮”。


一個人在人格上的獨立,其實是個倫理道德問題。



 
“四十而不惑”的“不惑”,


是指知道了為什麼遵循禮儀的理由,即不僅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


所以孔子又講:“知者不惑”。


怎麼才能“知”?儒家主張“格物致知”。


所謂格物的“物”,不是那種與人無關的外物,而就是“做事”而已。


格物致知無非是通過“物”的道理來領會“做人”的道理。



 
“五十而知天命”


是說孔子五十歲上明白了倫理道德的總根源,即最高那個道理,


但尚侷限於“知”,故有待於落實到“行”。



 
“從心所欲不逾矩”,乃是大自由、大自在,


是那種達到了既自由自覺、又自然而然的物我合一、圓融無礙的狀態。


在這個階段,天道與人道已泯然為一、了無分別。


一個人不論怎麼想都不會超越規矩的約束,


而這種約束亦失去了外在強制的意義,


而是完全吻合了人的主觀意志的欲求。


這也正是儒家,


在人格建構方面的最高理想~天人合一和知行合一的境界。



 
馮友蘭先生則提出了人生“四境界”說,


即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自然境界,


就是那種未經自我意識反省的、“百姓日用而不知”的生存狀態,


亦可謂按照本能生活的狀態。


此時的人屬於“庶人”,他還“不知有我”,這也是多數人的生存狀態。


它也符合馬斯洛“需要層次論”的觀點。



 
功利境界的人自覺地追逐自我利益,


是“有我”狀態,其人格為“小人”。



道德境界不是索取而是犧牲和奉獻,


因而達到了“無我”狀態,其人格是“君子”。



 
天地境界意味著天人合德,也就是孔子所謂的“從心所欲而不逾矩”。


它達到了“超我”的狀態,其人格是所謂“聖人”。


故二程曰:“聖人即天地也”。



 
馮友蘭的“四境界”說雖然在形式上與孔子的不同,


其實它們在究竟處本無二致。
 
人生境界的提升過程,也就是人的自我覺解和覺悟的過程。


一個人在自己一生的成長和提升中,未必一定能夠達到聖人境界;


但對這一超拔之境界,


須持一種“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嚮往之”般的敬畏。


在人格境界的成就方面,


也是“取法乎上,僅得其中;取法乎中,僅得其下”的。



 
傳統的人才觀講究德才兼備,強調以德為先,不是沒有道理的。


現代的人才觀似乎更偏重於才而忽視了德。


不管人格高下,只要有一技之長就足矣。


殊不知,當一個人道德敗壞時,其才能越大,帶來的危害也就越大。


古今中外,不乏其例。


怎樣才能使人有德呢?


這就離不開人生境界的修養和提升這條路徑。



 
歷史上的高僧大德,無不是目光如炬,兩眼炯炯有神。


他為什麼異乎常人?


就在於這是“誠於中而形於外”的自然流露,


是境界的折射,裝是裝不出來的。


儒家講究所謂“聖人氣象”,它無非是聖人境界開顯的結果罷了。


現代人的目光何以往往有些遊移不定,有些迷茫和空洞,原因何在呢?


大概同今天的人們不再注重境界的提升不無關係。



 
人的境界不同,為人處世的姿態也會大不相同。


提升人生境界,絕不是讓人們放棄庸常生活和俗務,


絕不是讓人們逃避現實、“遁入山林”做“隱士”。


它不僅無礙於做工、務農、治學、從政、經商,


相反倒是有助於各行各業的成就。


因為它解決的問題,不是做還是不做,


而僅僅是如何做,即究竟以怎樣的態度去從事這些行業才恰當。



 
為什麼會有政治家同政客的分野?


為什麼會有儒商同小商小販的分野?


為什麼會有科學家同工匠的分野?


為什麼有的人把職業當作事業甚至志業來做,


而有的人僅僅是把職業當成混飯吃的行當?


其中的差別安在?說到底就在於境界的不同。


 


 


 




標籤:
瀏覽次數:231    人氣指數:1231    累積鼓勵:50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做自己還是演自己 《前一篇 回她的日記本 後一篇》 愛情花
 
給我們一個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