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椎側彎一直困擾着人類,至今尚大多列為原因不明,現代醫療對之亦束手無策,一般輕微的脊椎側彎患者,能如正常人一樣生活,正統醫療認為脊椎側彎如果沒有嚴重影響生理功能則不與理會,因此對於側彎15度以內的患者通常不予治療,如每年加重超過5度,即進行非手術治療。脊椎側彎如不給與適當治療,一般都會加重其發展,若側彎程度大到嚴重危害健康時(如Cobb角>50度),則予外傷手術治療。
一、非手術治療
非手術治療(醫療)脊柱側彎的方法很多,被正統醫療認為有效(既束手無策,何來有效?)而採用的有兩種,即支具療法和體表電刺激療法。事實上正統醫療的非手術「治療」收效甚微,甚而延誤最佳治療時機,不客氣的說「斂財又誤人」。近代整脊醫療發展一種物理療法,聲稱可以矯正脊椎側彎,其中較有名的理安達矯正床輔助療法。其他尚有體操療法、懸吊牽引療法,本文作者研發功能性運動預防和自療法等。
正統醫療常用的非手術治療,有支具療法和體表電刺激療法。簡單說明如下:
(1)支具療法
最著名而具代表性的首椎Milwaukee支具,其「矯治」脊椎側彎的作用原理,是利用三或四點的作用力相互對抗,以達到降低彎弧的目的。近日有學者研發新支架,並在一定部位配置氣囊,通過肌肉運動的反作用力加強「矯正」作用。
基本上,配戴支具充其量只能防止彎曲度的增加或限制側彎繼續發展,並無矯治或矯正側彎的功效。患有脊椎側彎的小孩,在成長發育期間,脊柱的側彎程度隨著骨骼與肌肉等組織的發育而改變,因此,配戴支具必須從小開始,直到身體發育停止,其間,支具可隨病童的成長而修正,壓墊或氣囊的位置則根據病童的成長和脊柱彎曲的情況而調整(量身定做),如此才能控制側彎曲度繼續發展。
支具(架)被正統醫療用來「治療」脊椎側彎已有很長的歷史,至今仍然被認為是一種控制脊椎側彎發展的有效方法,實際上,支具、背架最理想的功能,僅止於被動地防止側彎進一步發展,並無“矯正”的功能,故其商品名稱或醫生處方冠上矯正兩字,極易誤導病患,應予正名。
註:按脊椎側彎一般均為進行式(持續惡化),故穿、戴背架或支具可有一定程度改善曲度的功效,並阻止其繼續惡化,但無法進一步產生「矯正」功能。通常均因初期穿、戴支具或背架而有限度的改善曲度,而被誤導為其具有「矯正」的作用,至於結果如何,只有長期接受「治療」的患者心知肚明,而可憐的家長與病童幾乎沒得選擇,只因為它是唯一被正統醫療認可的療法。
(2)經皮電刺激療法
利用電刺激,作用於脊椎側彎凸側肌肉使之收縮,產生對脊椎側彎的矯正力。此法受制於許多因素,如刺激位置的正確性,刺激強度、頻率,病人的年齡、耐性、適應性等,故此法成效不大,其中最主要原因是在電刺激中斷後,肌肉結構(肌纖維)與功能(收縮力)並未因電刺激而改變,所有致側彎因素依然存在。
從機械原理來看支具療法和電刺激療法似乎滿合理的,然而人體的生物特性不同於一般的物理和化學性質,特別是關鍵的肌肉。事實上,肌肉的成長直接影響骨骼的發育,左右脊柱的平衡與隱定,肌肉既是影響脊椎側彎的主要因素,亦是矯正治療脊椎側彎的關鍵。
(3)理安達矯正床輔助療法和體操療法
以徒手推拿矯正脊椎側彎,尤其是結構性脊椎側彎,應該說是一種神話。而廣被脊椎矯正師採用的輔助器械,首推美國Leander醫師所設計的矯正床,脊柱在被動間歇性牽引運動中,配合三或四個與脊柱軸向互相垂直的作用力,施加於脊柱側凸頂點及對側適當部位,產生對抗作用獲得矯正效果。但這種方法需要專業醫師服務,設備自國外進口,費用高,而且藉外力矯正脊柱,充其量亦只能改善椎骨序列,並無法改變肌肉力量,側彎成因依舊,成效可議。
上述三種或其他類似的矯正方法,即使能夠把側彎的脊柱加以「矯正」,卻無法改變肌肉的收縮力,亦即恢復肌肉的平衡力和穩定作用,當脊柱再度負荷或肌肉強力收縮時,側彎必然重現。何況上述矯正方法,未必能夠達到矯正脊柱,甚至可能促成其他代償機制的發生。
(4)體操鍛煉法
脊椎側彎後,脊柱兩側肌群長期受力不均衡,凸側肌纖維長期伸長且維持在收縮狀態,肌肉變鬆弛,肌力減弱,凹側肌肉則長期廢用,導致短縮或萎縮無力。體操鍛煉的目標為,恢復脊柱兩側肌力使之趨於平衡,並強化肌力以增加脊柱的穩定。基本上肌肉鍛練是改善脊椎側彎唯一可行的措施,但是,在實際體操操作上效果卻不如預期,尤其是許多翻、滾、摸、爬等花俏體操,不但無效,還耽誤了治療時機,其失敗的原因是在實際運動時,動作不精準或忽略了脊柱兩側肌群的拮抗作用,例如向脊柱凸側作彎曲運動時,不但凸側肌群收縮,凹側拮抗肌群也要同時收縮用力,才能維持軀幹姿勢的平衡,因此,設計鍛煉運動時,必須設法消除凹側肌肉的拮抗收縮作用,才能達到目標肌肉的鍛煉,要求側彎病患作此既專業又高難度的鍛煉運動,簡直是椽木求魚。
二、手術治療
關於手術治療脊椎側彎,最高明的手術技藝,亦只能把脊椎骨加以修、補,使椎骨排列整齊,並以融合術或內固定術隱定之,針對改善彎曲或可立竿見影,但是,大家都知道即使是神醫執刀亦存在一定的風險,而重點是手術治療並不能改變前述關鍵的肌肉條件,術後因缺乏肌肉的動力性穩定,而且無法阻止手術損及組織生長、退變和老化,預後並不理想。况且脊柱融合術之後遺症頗多,因此,除非有危及生命的考量,手術治療脊椎側彎絕非上上之策。
通過患者主動運動鍛煉,恢復肌肉彈性與收縮力,增強肌肉力量,促使脊柱兩側肌力平衡,確定是矯治脊椎側彎唯一較可行的辦法。然而,肌肉鍛練是一種高難度的專業技藝,即使是醫術精湛的醫師也不見得能够正確處方,遑論一般的脊椎側彎患者。為了突破此一瓶頸,筆者經多年實踐經驗,研創「倒立位運動」,藉助構造簡單的輔助運動器具,把身體倒掛起來運動,使重力變成張力,同時巧妙地克服了肌肉鍛煉的種種難題,可以說是簡單易懂易行,垂手可得,且是一舉數得。
「倒立位運動」--小兵立大功
我首先要聲明,本人並不提供任何疾病的療法,作此聲明的目的是在保護本人,避免再受政府相關單位的迫害。本人僅提供自創運動,為預防、保健開闢一條新途徑,分享天下同好。
在人類醫療史上,「預防重於治療」早已淪為口號。在我們的國家,由出身醫生掌管的衛生署、局、所等單位,絕對不會認真於預防醫學的推展,畢竟,預防工作做得好,全民多健康,影響整個醫療體系包括醫療工業、製藥、醫院乃至醫學教學機構等一大票生意。不斷地調漲健保費,意味著國民健康每況愈下,事實上,救健保(註:避免誤導,應更名為醫保)唯一的處方,乃是積極推展預防醫學。
如果您認同:「助療+自療=治療」的醫、病關係,對於脊椎側彎這一類的疾患,預防不但重於治療而且就是最好的治療,尤其「即早發現,即早自療」,掌握了防治的最佳時機更是上上之策。(建議:利用國小、中學生的衛生教育或體育課,進行簡易的脊柱側彎普查,既不浪費時間,不多花一毛餞又不增加人力,即可初步判定「有」或「沒有」問題,在骨骼發育未成熟之前的成長期間,採取有效的預防措施,如支具療法和正確的運動等,預後最理想。)
防治脊柱歪斜(包括脊椎側彎)的關鍵在「肌肉」,有效的措施就是主動做對的、適宜的運動。每天只要數分鐘的「倒立位運動」,既可消弭日常的勞損與小損傷於無形,又能防患功能性脊椎側彎於未然。倒立位運動一方面可以為損傷組織的修復創造條件,一方面又可以幫助糾正脊柱結構異常,使功能性脊椎側彎獲得矯正,恢復脊柱正常生理曲度,增強脊柱穩定性。而通過鍛練運動,增強肌力和改善肌肉的平衡力,可阻止結構性脊椎側彎繼續發展,並減輕側彎程度,尤其是在改善或消除因脊椎側彎引起的各種臨床症狀方面,表現特別優異,明顯地改善生活品質。
倒立位運動如何防治脊椎側彎
脊柱是一支有生命,由多節脊椎骨藉椎間組織和韌帶,連結而成的結構體,在頸、胸、腰、骶(骨盆)各部的椎體及椎間盤的前後厚薄各異,而使其具有特殊的生理曲度,且由於肌肉張力的對稱與平衡作用,才能使脊柱維持一定的姿勢。
總的來說,脊椎側彎形成的原因有二,其一是脊椎骨和脊柱構成組織的形態學變化,其二是肌力失衡。倒立位運動就是根本的對因治療,其目標就是在糾正脊柱結構異常和增強脊柱穩定性。簡單說明如下:
(1)倒立位
以髖關節為支點,雙大腿支撑體重,頭下腳上把身體懸空倒掛起來。這種體位安排的目的有三;其一乃取一般倒立之長而捨其短,為損傷組織的修復創造有利的條件;其次,把脊柱所受的正壓力(+G)變為張力(-G),以自身體重牽引脊柱;最重要的是簡單化了肌肉鍛練,掌握了「矯治」的關鍵。
(2)倒立位重力牽引
乃以自身體重牽拉脊柱(直立位時,脊柱受正壓力為G,亦即地心引力,倒立位時,脊柱受力為負G,仍然是地心引力),不但安全無慮(牽拉範圍內的每一組織,在直立位時的壓力與倒立位時的張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效果顯著。脊柱的結構及活動,與一般棍棒樣或條索樣物體截然不同,就力學觀點,傳統牽引術的線狀機械牽引力,把脊柱拉直、拉長的操作方法,有違生物力學原理,對已經受傷的部位還可能造成二次傷害。
倒立位牽引與傳統牽引術的比較
|
傳統牽引術
|
倒立位牽引
|
設備變數
|
1機械及電腦設備的誤差。
2操作意外。
|
無。
|
處方變數
|
1醫生:牽引重量、時間、頻率及牽引角度等處方的準確性。
2病人:身體與牽引床面之間的摩擦力及自然反射作用。
|
無。
倒掛乾坤牽脊柱,地心引力變張力,兩力相等交換邊,順應生物力學性,返璞歸真數上醫。
|
脊柱曲度
|
脊柱如鋼索般被強制拉直、拉長,忽視脊柱各椎體及椎間盤前後寬窄不一的生理結構形態與生物力學關係,有違生理。
|
保持原有曲度。
隨着肌肉鍛煉進度,因應肌力的逐漸增強,相應改變或恢復其生理曲度。
|
脊柱各部位所受之牽拉力
|
兩固定點之間,各個椎體、椎間盤及其他結構組織,不論其位置、形態、大小和強度,均受處方設定之固定重量牽拉。脊柱各骨大小不一,強度各異,施予同重量的牽拉力,違反牽引治療的目的。
|
自身體重牽引,包括頸、胸、腰各不同椎體及椎間盤所受牽引力與直立位時的壓力完全相等,順應脊柱生物力學關係,且在患者可控制下,既安全又有效力。
|
結論
|
違反生物力學性。且輕度牽引可能無效。適度牽引症狀可暫時緩解。過度牽引造成傷害。效果與安全堪慮。
|
簡單、經濟、方便、舒適、安全、廣效。
|
(3)肌肉鍛煉運動倒立位
肌肉是改善脊椎側彎和脊柱病的關鍵,如果不主動鍛練肌肉來糾正不平衡的肌力,基本上沒有「矯正」脊椎側彎(或歪斜)的可能性。
肌肉鍛煉本來就是非常專門的學問,即使連最高明的醫生或專家,亦無法確切處方,什麼樣的脊椎側彎,應該鍛煉、如何鍛煉那些肌肉,更遑論一般病患;絕妙的是只是把身體倒掛起來運動,所有的難題就「倒」過來了,這也是筆者一再強調運動倒立位,以及從倒立位運動獲得健康是那麼“簡單”的道理。
脊椎側彎後,脊柱與脊柱旁肌肉的結構及功能變化如前所述。正常情況下,一個動作的完成,是由許多塊肌肉收縮,共同執行的結果,其中若有一塊或數塊肌肉不能發揮正常功能,欲完成該動作勢必有一定難度,或者是根本無法完成。在倒立位運動中,當某一個鍛煉動作的難度大,即意味著負責執行這一動作的肌肉群當中,有一塊以上的肌肉有異常,因此,有意識地加強鍛煉難度較大的動作,亦即鍛煉那些異常的肌肉,促其恢復正常。
肌肉是一種奇妙的器官,越使用則越壯碩,越不使用則越瘦小其至萎縮。肌肉可經鍛煉運動改變其結構,而恢復其彈性和收縮力。例如脊椎側彎病患,脊柱兩側(對側)肌肉不平衡,因此作背伸鍛煉時,軀幹無法保持在中位,自然偏向肌力較強的一側(類似拔河),且作側向背伸動作鍛煉時,側向角度較小,亦即較難完成動作的一側,其總的肌力較弱。腹屈鍛煉亦復如此,如此一來,病人可根據各種動作的難易度,安排自己的鍛煉處方,並適時酌於調整,於是你就成了專家,而且你就是你自己的醫生,就是這麼簡單。
此外,軟組織牽張伸展及肌肉的收縮力,可使側彎凹側椎體的骨生長板、以及肌肉附著點的骨表面,受到較強的牽拉刺激,局部骨生長板內增殖細胞層的生長分裂加快,骨膜下成骨細胞活躍,促進骨生長,而改善畸形結構及骨質,對發育中小孩的骨生長(長高),和壓迫性骨折治療期的骨修復,均有促進作用。
倒立位運動的步驟、方法請参閱
「倒立位運動」 李廷暉 編著 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