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值服務
住戶搜尋
心情貼
直播
感興趣
手機交友
還沒登入愛情公寓嗎?
還沒加入愛情公寓嗎?
馬上進入公寓和
10,556,106
個住戶交朋友~
最新留言
想聊天
對我感興趣
互相感興趣
想約會
逗一下
日記留言
紅包抽抽樂!小資變土豪!
素人也能成為明日之星!
移除此區廣告請加入VIP
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
1735433
玉竹劍虹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詩人心事】 別有天地非人間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救災父子兵 打頭陣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檢舉原因
此為詐騙帳號
此為廣告帳號
此為援交帳號
他未滿18歲
此為不雅及騷擾留言帳號
其他
篇名:
山 中 問 答 (國文報告)
作者:
玉竹劍虹
日期: 2009.08.17 天氣:
心情:
問余何意棲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閑。
桃花流水窅然去,別有天地非人間。----李白
「詩」這類文體,若依我個人看法來說,不管是文人或哲人....甚至三國時代的武將,「詩」都是一種於自己內心,因為某件事有感而發,隨即做出來的一份最純真、最自然的言語、文字或是文章,而不是對於事情一點一滴的記錄,寫成厚厚的一本。也是如此,「詩」所表現出來的,就是一種無法言喻的「美」,絕非像一本厚重的「傳紀」一樣,內容多、細節清楚、劇情曲折而感覺不到那份「最純然的意境」,也就是如此,「詩」雖然是短短的幾句,所呈現出來的,正是一種讓人喜歡去探索、冥想其中那種「微妙」的意境,同時是一種抒發心中感觸的一份結晶。反觀如「傳紀」一樣的文章,就是因為內容記錄詳實、細節清楚、劇情曲折,才呈現不出那種「微妙」的美;我本身也是「布袋戲的戲迷」,在布袋戲新戲宣傳時,不管是媒體上、宣傳海報,總是會有一些詩詞的出現,讓觀眾去探索、討論這部戲的劇情發展,正因為有「詩詞」這種特色,觀眾才會對戲有一種「不可言喻」的熱衷,短短的幾句就表現整齣的劇情、大綱,也增加對戲的精彩程度,。相對戲中的角色,若是讓觀眾看了會有欣賞之意,就如「霹靂國際多媒體」的「總經理‧黃文擇先生」所說:「角色之所以讓人喜歡,都會有一首專屬口白,亦即出場詩,代表著這位人物的性格」。所以,「詩」所呈現出的「美」,就是那樣具有「不可言喻魅力」。
對於「詩」文法、作詩的規矩…這些都不懂的我,只好用自己的角度下去解釋,本身我就是滿喜歡思考一首詩中的「意境」,這種思考,或許不像對「文學」有研就的人,那樣的提出有力的證據,也就是作者生平,在什麼情境下寫出這樣的東西、文法上的運用…等等,但是對於「詩意」的解釋,我卻喜歡做…稱為「哲學」的思考嗎?就是喜歡做這方面的思考。這種思考,或許會被別人說:「自己想的,沒有經過研究,也提不出什麼證據,而拿來亂講一通的。」那被這樣認為也沒關係,《詩經》中的「關鴡」是一首「戀愛詩」,「孔子」都會把意思解釋成所謂的「正理」,當然我不是什麼很有才華的人、也不敢與誰相比,不過我自認對「哲理」上的思考,還是有那麼一點點的實力,也就來「大言不慚」以自己的看法好好的闡述這詩。
‧解讀詩「仙」與「浪漫」
「李白」這號人物,是每個人耳熟能詳的一位「詩仙」,既然稱「仙」,有這個「仙」字稱號的出現,讓我第一個直覺,就是與「道家」脫不了關係;在現今民間的宗教來說,「佛」是至高無上,「仙」與「聖」好像比「佛」更低一層。其實,對於這種觀點,我曾經聽過的說法:「佛」是「佛教」對一位「大智覺者」的尊稱、同樣的「仙」,也是「道教」對「大智覺者」的尊稱,「聖」當然也是「儒家」對「大智覺者」尊稱。那這樣,不管「仙」、「聖」、「佛」都是一位「大智覺者」,沒有誰比誰更高一層;「仙」既然與「道家」脫不了關係,「道家」所主張的就是「清靜無為」、「順應自然」、「適性自由」....這樣的無拘無束,逍遙於天地之間任其飛翔。
在國中、高職…到現在大學,對於「李白」也介紹到是一位「浪漫派」的詩人,「浪漫」二字,一般應該都用在「愛情上」,形容「戀愛」的「唯妙唯俏」,如果「浪漫」這兩個字,是用「唯妙唯俏」來形容,那就應該要改成「微」妙「微」俏。用這樣的說法來講,「微」就是「精細」,用肉眼看不到,甚至用科學儀器也無法發現,只能用「慧眼」去看,「妙」即用言語、文字無法形容透徹的境界,是要用「心」去領悟的,「俏」也是等同於「妙」一樣的解釋。
這種的「心境」或許戀愛中的男女會感受得到…我是沒戀愛過,所以我無法用戀愛的感覺去形容,但是這種感覺,我可以用另外一件的自身體會去形容。當初所受的逆境,那種過街老鼠,人人喊打的情形,使得做什麼都不對、心中更是沒有一條準繩,每天渺渺茫茫,活得沒有一點方向,在某一天的情況下,忽然有一句話,使自己心有所感,因為這個「心有所感」,將自己心中的繩結一個、一個打開,那種「恍然大悟」的當下,卻是有一種無法說出的「喜悅」,以「宗教式」說法,稱之為「法喜」,就好像得到了「甘露」一樣,套一句常聽到的話:「山窮水盡無疑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就能明白這樣的情境,真的是心中的暢然無法言語、內在的甘露,源源不絕滋潤著心靈亦是無法文字,也唯有自己經歷過才感受的到這種「微妙微俏」。當已經有所謂的「恍然大悟」之後,心中的「微妙」也不時出現,在這時就等於無拘無束,翱翔於天地之間任其飛揚、逍遙其中了,如「孔子」所說:「隨心所欲不愈矩」,這時是否就等同「仙人」一般,豪放飄逸,「心境」如同「太虛」一樣,不管外在怎麼變,順也好、逆也好,人情世故再怎麼炎涼、冷暖,「心胸」都像「太虛」的無遠弗界,就是「佛教」說的:「如如不動」的心境,既然外在任何景像、人情、事物…都叨擾不到自己寧靜的心神時,這時不管到那裡豈不「適性自由」!
‧思維「問余何意棲碧山」
由前段的角度,切入這首詩,先從第一句來講,「問余何意棲碧山」,白話翻譯為「問我為什麼要在碧山居住?」這句話…應該也不能說「這句話」…。還是用我經歷的例子來說明會比較好,也比較容易明白這句「問余何意棲碧山」在說什麼。我曾經待過一家汽車零件的生產公司,當時屬於公司的旺季,等於每天晚上都要加班趕貨,當然要趕貨,連辦公室人員也來支援生產部門,在這個情形下,也與一位辦公室人員有聊天的機會,我跟他所聊的就是工作的事項,也因為如此,才知道他以前是一位電腦工程師,電腦工程師的待遇,應該每個人都知道是如何?當我知道時,我回一句話問:「電腦工程師!滿好的職位…」我話還沒說完,他回我的一句話:「我現在也過得不錯。」
為什麼「他現在也過的不錯」?當然,或許有人會這樣想:「那麼好的待遇,居然不做,要來做這種比以前累、待遇更差的職務!真是有夠傻!」也應該有人會這麼想:「可能電腦工程師,這份工作,是有命賺沒命花,因為每天都要花費很多精神,所以寧願賺少一點,至少還不會那麼累。」再用另一種看法:「因為已經賺飽了,沒有後顧之憂,才去做一個月兩、三萬元的工作,來為持生計」。
記得在念高職時,一位教我們專業科目的老師,他算起來也是有在修的人,老婆是護士、岳父又是中醫店的老闆,對漢醫也有所研究,有空閒都會到醫院去當義工。他曾經在醫院,看見一位推拿師免費幫人做推拿,好奇的走過去與他聊天,一聊之下才發現是一位科技新貴,但是為什麼假日不去玩,或是不加班賺更多的錢財?為什麼要到醫院做義工?還做的很快樂?根據那位老師的說法,那位科技新貴說:「每天所接觸的都是冷冰冰的機器,一點感情都沒有,而且精神上的消耗是那樣的多,這樣久而久之,連人都會跟機器一樣,呆板、冷冰冰的、毫無感性可言。所以出來做義工,這樣跟人接觸,才不會沒感情,心靈才不會被機械化」。
那由這個例子來看,就能明白為什麼,有些人在世俗所認為的好環境不去待、不去爭取,偏偏就是要做那種「對自己沒有利益的事」,像這種人他是傻瓜嗎?還是吃不了苦?還是賺飽了,沒有後顧之憂?都不是,是了解到如果為了這份高薪,整天都是跟冷冰冰的東西接觸,久而久之也被機器「物化」了,再加上精神耗損極大的這種心態下,當然人長期下來,心靈沒有任何感性的薰陶,就這樣硬邦邦跟機器一樣,沒有任何的思維,那這樣,既使賺再多的錢、地位不管多高,心中也不免會感到一份空虛,就會覺得說:「錢都賺那麼多了、房子、車子…一些物質需求都應有盡有了,到底缺少了什麼東西?」還在那邊找不到這一份的「真實」。像這樣子,賺再多的錢又有什麼用?這樣子就了解了這句「問余何意棲碧山」的意境了。
而那位「電腦工程師」說實在話,我不曉得為什麼,他說這句:「我現在也過的不錯」,到底是什麼樣的心態。從高職老師口中說出的那位科技新貴,聽他這樣的說法,就能了解到----「情願少一點賺錢的機會,也不要讓自己被機器物化,為人服務、做義工,心中卻也比在職場賺錢來的『真實』」。由此觀之「李白」第一句所要闡述的,就是這份的心境,只能用「真實」形容;現在再以第二句「笑而不答心自閑」來補強「第一句」,便可以更深入、明白前兩句的「意境」。
‧「笑而不答心自閑」,探尋「失落真陽」
「笑而不答心自閑」,白話翻譯為:「我笑一笑,不回答,心中卻有一份悠閒。」這句的意境,就借用佛教「拈花微笑」的典故來說明。當時在靈山上,眾人期待「釋迦牟尼佛」開示時,「釋迦牟尼佛」就摘了一朵花,高舉給在場所有人看,當時在場的人都搞不清楚這是什麼意思,唯有「迦葉尊者」明白其中意境。這就是只能用意會,不能言傳,也就是「禪宗」的「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的佛心應」。「道家」稱之為「感應」。
再借一個典故來說,中國「禪宗初祖‧達摩祖師」,最初從印度來到中國時,當時中國的僧侶,都很期待「達摩祖師」為他們開示,當「達摩祖師」走上台坐下時,卻一句話也沒說,這樣子走了下台,這種舉動,也是讓在場所有人找不到頭緒,所以才有這樣一句話:「達摩西來一字無,全憑心意下工夫。」為什麼「一字無」?這種稱為「微妙」的…用什麼作代表好?就用「東西」當代稱,這種「微妙」的「東西」,只要落入言語、文字的形容,就會產生出見解的不一,每個人都用自己不同的角度切入,也都認為自己所見才是對的,這樣就形成了對待,有對待就爭議不休。所以,就只能用心神意會它。若用言語形容,形容的再好,最多只能接近,無法完全通達。這就是「笑而不答心自閑」的意境;
像這種「意境」,就如前段所說的「微妙」一樣,這種「微妙」也如同在台上報告,所說的那句話一樣:「只能意會為什麼?無法說出所以然。」既然如此,就是用「會心一笑」來表示,用這樣的回答,來告訴別人:「現在的我,是那樣的悠閒,這般的清靜,如是的滿足」;
這句的意境,也可以說:「已經找到『失落的那一塊』才會有一種妙不可言的閒情」。什麼是「失落的那一塊」?那「一塊」也可稱之為「真陽」,這塊「真陽」就是「孟子」說的:「惻隱之心」。這個「惻隱之心」,上學期的「養生主報告」只稍微提一下而已,現在就好好的來解釋什麼叫做:「惻隱之心」。
在《南華經‧第一篇:逍遙游》的第一段,有提到「鯤、鵬」,而我當時接觸「莊子思想」時,聽這位師父,對於「鯤、鵬」的解釋滿有趣的,所以就引用他的見解,來探討什麼是「惻隱之心」,原文如下:
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是鳥也,海運則將徙於南冥;南冥者,天池也。(北海之中有一條魚,它的名字叫做鯤。可是,這鯤是一條十分巨大的魚,它的背,不知有幾千里長。有一天,它變化為鳥,這只鳥的名字叫鵬。鵬也十分巨大,它的背,不知有幾千里長。鵬鳥鼓動翅膀而飛於高空之中,它的翅翼就象掛在天邊的雲彩。這只鳥等到海風運動起來,就乘風移到南海之中去,復又化為魚。南海,是自然的大池。)
五行之中,北方屬水,水就一定是水族類的,也就是魚蝦水族這類的,北方壬癸水它是屬於水族類的,在四生裡面它屬於濕生。南方屬火,屬於卵生,因為火是一種熱空,火它能夠造成熱度,熱空氣是上升,所以在四生它是代表卵生,也就是卵所化出來的禽也就是鳥類,所以鳥能這樣遨遊在天空之上,牠就是稟火氣而生的;八卦亦有分先、後天卦。先天卦為:南方乾卦,北方坤卦,為天地之正位。後天卦,南方離卦,北方坎卦,等於是水火二卦。
現在就用「南北」兩個卦來說明。先天卦的「南方為天」,也稱「乾三連」,「北方為地」,稱之為「坤六斷」,而為什麼會變成後天卦「南方為火」,名「離中虛」,「北方為水」,曰「坎中滿」?南方乾卦的卦象,三條都是連著,也代表純陽,北方坤卦三條都有斷層,代表極陰。而就是「乾三連」中間那一條的「陽」,掉了一塊下去「坤六斷」中間斷層的陰,「乾三連」即成「離中虛」,「坤六斷」成了「坎中滿」,也就是天地變水火、先天成後天。說到這裡…這位師父他是用一小部份的「卦理」配合「道家的丹法」,「煉精化氣,煉氣養神,煉神還虛…」下去解釋,這是屬於「內性」修持、打坐的方法來淨化自己的思想。但是…雖然我是引用他的說法,若說到這種「丹法」,我沒親身試過,所以我不太意會的出其中涵意。所以我是參照這位師父講解的「卦理」,來思考出自己的看法,那對於「道家的丹法」,我也不太熟悉,所以就不引用了;我相信對於這段「卦理」,只要我抓得到它的「意」,從這個「卦理」思考出自己的見解,應當也是足以寫在紙上讓老師打分數的;就來引用「卦理」配合「自身思維」。
人原本「先天之性」,如「先天卦」一樣,是「剛健、圓滿」,相生相剋,生生不息…像佛教所說的「佛性」是「一切具足」,既然「一切具足」,也就代表「圓滿」,即是「什麼都不缺」。今天,人都會感覺到「有所欠缺的地方」,因為「乾三連」的中間那一條「陽」,掉了一塊下去到「坤六斷」
中間斷曾的「陰」,「乾三連」變成「離中虛」,「離為火」五行中「火」也代表「心」,所以心中總是會有缺少的感覺,「坤六斷」轉為「坎中滿」,「腎」代表「水」,「紫微斗術」中「腎」也是「貪狼星」的代表,這顆星辰是屬於「欲望」,所以人心永遠是「空虛」的,因為這個「空虛」,就衍生出「欲望」,藉由「欲望」的追求以填補內心的不足。
人就是很奇怪,不管外在如何追求、追求到了還是感覺到不滿意、還怕得到的會失去,從而衍生出「妄執、煩惱…」一些精神上的痛苦,這些痛苦,就是「後天卦的相生相剋、生生不息」。證嚴法師也曾說過:「人想要的很多,須要的很少。」這就可說明「內心的空虛,卻實是人想要用很多的外在來填補,但是真正需要的有那麼多嗎?」,如果內心的「離中虛」,不從「坎中滿」找回那一塊「真陽」,是真的許多外在補不滿的。那該如何找回「失落真陽」也就是「失落的那一塊」?
將「北海」解釋為「世間的滾滾紅塵」,「南海」說明為「適性自由」,要從滾滾紅塵中,跳脫出來達到「適性自由」,卻也要一番的歷練,才能夠磨出自己的「南海」, 借用佛教的理論:「隨緣」,如《金剛經》所說:「過去心不可有,現在心不可有,未來心不可有」。萬般隨緣的態度,並不是一天過一天,那種每天活得不知道要幹什麼,是每一天、每一時、每一刻、每一分、每一秒…自己都清清楚楚知道那個當下在幹什麼,這才是「隨緣」。在每個當下,「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不可能都是順自己的意,也就是這樣,每個當下,就看自己心用什麼心態,去面對「陰陽造化」。
俗話說:「盡人事,聽天命」,人常這麼想:「事情要做,就要成功」,因為有「要成功」的心,不知道「凡事皆有變數」,等到事情完成不滿己意,失敗後就煩惱痛苦。若這時能用這種觀念來看,或許不會那麼悲觀,也就是在每個當下,所遇到的事情,不管好或事壞,都能用一份專注、認真的心去做,做完後亦成亦敗,就看那三分的天意,是否肯幫忙了。成功也不必高興,成功蘊藏失敗的危機,失敗也不必悲傷,失敗隱含成功的轉機,所以不管成功或失敗,都應以「同等平靜的心,去迎接光榮與羞辱」,當下做好最重要。亦即為:「在那個當下認真、專注、清清楚楚做好應該做的事,做完後,不要再去執著剛才發生過的事,現在所發生的事,也馬上成為過去,未來的事誰也沒辦法預料,不要去想起來放」。或許我還不是說的很清楚,而這種「隨緣」,並不是每個人都做得到,這或許要相當大的衝擊才會明白,要不然就是持之以恒把持這種態度才能體會,當明白、體會之後,心境就會一片「美麗、踏實、寧靜…」,像這樣是不是等於從「北海紅塵的鯤」,化成「南海自然天池的鵬」,逍遙於天地達到「無適非樂」?
同樣「惻隱之心」,就是「真陽」被「坎中滿」中的「四塊陰」所包住,所以才要用「仁、義、禮、智」四端去救這一塊「真陽」,由這「四端」從外在行為深入內心,用這「四端」的力量,將「這一塊」搬上「離中虛那一條缺陷」,這樣填補上去,就「離中虛」回到「乾三連」,「坎中滿」復轉「坤六斷」,這樣即回復「天南地北,乾坤之正位」,所以上學期「養生主」報告,才會說:「惻隱之心,不只仁、義、禮、智四端,更是有天真無邪,自然流露的真情至性」,「剛健、圓滿,先天之性」、「一切具足」的「佛性」已經復歸了,那種「妙不可言、俏無法喻」的心境,也只能意會而已。
再反觀李白,或許祂本性就是這樣的「隨緣」,也或許祂的人生旅途,亦是充滿著「大起伏」,在這樣隨緣的心態、走過大起伏,有一天必定更能恍然大悟,大悟之後的「妙不可言」,卻實無法言喻,很「強名」的用「閑」來形容心中的那一份「真實」,所以才會「問我為什麼居住碧山?我只能用笑來表達我內心的清靜、閒情、安祥、寧靜…」。
‧桃花片片流水去,過往件件隨風逝。
從上兩句的「意」境,連貫到這一句「桃花流水窅然去」,就能夠明白,心中的那一塊找到了,心境上所呈現出來的,就是一份「真實」,所看出去的世界,是一片美麗,不管現在或以前所發生的事,都如桃花瓣一樣,隨著水流而去,以後的事,「船到橋頭自然直」,不須要先想起來放。
將「桃花」解釋為件件的往事,不管是光榮或羞辱,「流水」解釋成「光陰」,時間是會帶走一切的,再配合上一段所說的:「過去心不可有」…上一段這句「過去心不可有,現在心不可有,未來心不可有」,我說的不是很清楚,在這一句「桃花流水窅然去」,再來說個明白;也就是說,既然都看開了,「過去」也不會再回來,何必再執著以前有多風光,還想要再回到以前的行情?以前有什麼不如意,不管我得罪誰,或是誰罪我,何必在拿回來讓自己痛心?「現在」是二十二點四十三分,打完這句跳到四十四分了,那「現在也成過去」了,以後的事,不管如何規劃、計策…都是自己想的,誰也不敢保證沒有變數、也不敢保證如自己所想,所以,「未來」不要先想起來給自己煩腦。只要好好把握、專注那個「當下」,隨著「當下」的緣份,好好面對就是了。我曾經寫過的話:「像水一樣,不管是大海一樣寬廣,還是山壁險峻都能順勢而流,就是『隨緣』。」
這也可以用佛教的「空性」來說明。「空」不是「完全沒有」,打個比喻,就像一個杯子,它有一個杯子的「形體」,但是中心是空的,要裝水用的,所以杯子裡沒水就是「空」,裝了水就是「不空」。就是要拿去裝水的時候它是「空」,因為「空」才能裝水。如果,將「空」當成是「完全沒有」,這樣就是連杯子都沒有了,請問:「沒有杯子如何裝水?」所以,「空」不是完全沒有,是能「容納萬物稱為空」;
再另一個角度切入「空性」,也是用杯子來比喻,當水裝進杯子,杯子裡有沒有水?一定有。當水喝掉了或倒掉了,請問杯子裡還有沒有水?一定沒有。就以這段的角度,再看到「桃花流水窅然去」,就好像現在手上有一百元,這個一百元是你的,因為口渴、肚子餓、加油…一些等等的助緣,讓你將這一百元花出去,請問這個:「一百元還留在手中嗎」?同理,過去所發生的事,當處在事中,卻實有這件事的存在,在這件事中也讓自己感到光榮或羞辱,但是當事情過去,時間一久,這件事還存在嗎?當時真的有一個「自己」痛苦或快樂嗎?那沒有「這件事」,沒有這個「自己」,那為什麼處在當時自己,會受痛苦、快樂的影響?
這樣就了解了,所有的人、事、物…都是曾經有過、曾經擁有,既然有「曾經」出現,代表「不是真正的有過、擁有」,那這樣又何必執著過去的風光和落魄、又何必要妄執現在的「順」或排斥現在的「逆」,這樣來給自己「艱苦坐罣」?那這樣子,以後更不用說,今天都不知道明天會發生什麼事,為什麼又要去計劃幾天、幾個月、幾年後…要完成什麼事?這樣說或許很消極,但是一個真正能去隨緣,隨順一切當下變化,好好專注、努力當下的事,相對也等於清清檢視過去,明白未來,這就是「心如一輪明鏡」,什麼事只要一看,美醜就很清澈的反映在心中,這需要刻意撿討、規劃嗎?這就借用謝金燕唱過的「笑笑看一切」,這首歌的歌詞「過去會過去,不要留過夜,笑笑來看待一切」。就是如此,「往事隨風去,隨順當下盡人事,未來聽天由命,笑笑看一切」,這般「隨緣」,那再由此角度轉到下一句,這時就會知道為什麼「別有天地非人間」。
‧笑笑看一切,「別有天地非人間。」
當「笑笑看一切」後,自然「紅塵、世事、煩惱隨風吹,天闊地大自由飛」。這時,過去不管什好事、壞事,都已經能看開、釋懷、放下了…沒有什麼東西能掛在自己的心中、並且失落的那一塊也找到了、所看出去都一片美麗,生生不息。這種心境的微妙,卻是人間的最大享受、最大歡樂…絕對是不可能與其相比的。
「釋迦牟尼佛」說過這樣一句話:「眾生看佛不是佛,佛看眾生即是佛」,因為眾生的心有高低、好壞…看出去的世界,就是有坑洞、平坦…感到起起伏伏,同時也受到起伏的影響,心中也就變成起就快樂,伏就痛苦,這樣的心,也難怪會有不平等、佛與眾生的分別;佛的心,是剛健、圓滿、一切俱足,所以心是美麗、閒靜、平等…所以,看出去的世界,一切萬生萬物是那樣的美麗、平等、一切眾生皆是佛。用佛的心看世界,這樣是不是不同於人間的美好景象?這種心中微妙所看出去的世界,絕對不是人間的快樂可以形容、相比的,不管在那裡,都是一個美好、新氣象的地方,就不會挶限自己所認為的天堂或地獄,世俗有一句話說:「天堂跟地獄就在一念之間」,全看自己心境的調和。
現在的這句的意境就是如此,轉個心、變個念,管它紅塵如何變,都是一樣的,雖然同樣停留在人世間生活,但不隨紅塵隨波逐流,這也就是「不停留一切,但也在一切之中」,對什麼事情都能「一笑置之」,「笑笑看待一切」,如此,等於心中達到了「仙境」,達到「仙境」當然就「逍遙」,「逍遙」的境界稱為「仙」,唯有「仙」才能夠感受「浪漫」的世界。
‧「山中問答」,詩中逍遙世界
看到課本所介紹的李白生平、聽過在歷史上較有名的事件,李白不是沒才華、也不是所謂的「不會做人」,是祂那種坦然、不作做、自然流露的心態,使祂得罪大人物、官場不順意…。但是祂不因為如此,而奉承大人物、擔心官位不保,同樣也是任其心性的做祂喜歡的事。這種心態卻是我欣賞的,不因生活上的種種無奈,而來裝作自己、虛偽自己,讓自己每天帶著假面具面對人群。
當今社會…應該說唐朝…不只唐朝,古時候就是如此,「好人不長命,禍害遺千年」,好像戴假面具的人,是世間人所看的「好人」,反倒是真心流露、坦誠相見的,卻是眾人眼中的「壞人」,也難怪,才會有這麼一句話:「朋友滿天下,知心沒一個」,坦誠相見的十個找不到一個,所以,像李白這樣的人,在當時社會,才出一個這樣真心流露的人;
「山中問答」,所呈現的意境,就是那麼「真實」、「閑靜」,引用《南華經》的「第一篇:逍遙遊的鯤、鵬」來看,李白或許如「北海的鯤」,在苦海中游來游去,卻也抱持著一顆「適性」的心,走在人生每個階段、每個際遇。隨遇而安的祂,表現出坦然、實際,不執著財名富貴,隨心而欲,這種現像或許天生如此,也或許在某個時候,讓祂衝擊特別深,而改變祂的個性,凡事只要隨順於當下,不從利害關係為出發點,機緣一到,找到內心的定位,也就從苦海中的「鯤」,變化成「鵬」,翱翔於南海的自然天池。我不曉得李白是否居住碧山,或許這是居住碧山所寫的詩,但是我可以說,祂在碧山,是從「北海」紅塵的魚,跳脫出來,住在「南海」的碧山,與天地相呼應、跟天地為伴,這也能用「莊子」的一句話:「我與天地並生,萬物與我合一」,如此,這等生活,豈不「逍遙快活」!
雖然李白是唐朝人,「詩」在唐朝,也有一定的規矩。這首詩,卻是不符合唐詩的規矩而寫,但是,要寫出一首感到閒適、灑脫的詩,心境也要先灑脫、適性才行。樂府詩,屬於「古詩」風,「古詩」,是規矩沒有那麼多的體裁,也就是沒有那麼「規矩」,才能適性的任自己揮灑於九霄。
整首流露出灑脫「意境」,沒有規矩的約束,不用一定符合規矩,寫出來的文字不奇怪、不違禮,一切都是那麼自然,沒有用心思考、也不用修飾、不作做,一切都是由心流露出來,如此的「意境」,或許也只有李白的知心人,才會知曉的。
‧詩中意境,感而應之
「感而應之」,簡稱「感應」,就是對某件東西,看了有所感觸,內心所發出的呼應。不過,也不是什麼「感應」,只是「閒語」,只是美其名「感應」而已。
這一首終於解釋完了,雖然只是四句而已,以…用「哲理」稱呼好了,以「哲理」的角度切入,卻是有一番不同的解釋。解釋這首詩的同時,不知道是否應證一句話:「愈簡單的東西,愈難做得好」,要將這四句的意境形容的完美,也是思索再思索,算是很勉強的寫完自己的闡述。所以,我覺得還寫得不是很完美。但是,我不知道有什麼樣的說法,可以使它更完美,就用自己所知,盡量形容了。
選詩報告時,當然對於體裁、形式、文法…不懂的我,選詩的方式就是找作者作過的詩,看了又看,忽然間,某一首詩讓我靈光一閃,心中與之契合,就選了下來,坦白說,等於是沒有在課堂上,經過臺上師者的說明,我還不曉得這首是屬於「樂府」,不是絕句、律詩方面的題裁。
這些閒話不談了,從寫這篇報告的過程中,想起以前的逆境,或許我是比較「衰尾」的人,我曾經用「紫微斗數」排過自己的命盤,發現「命宮在地網,對宮為天羅,三方四正又是吉多於凶」,也是大起大落的格局。當然對「紫微斗數」我還不是很厲害,但是看到「命座地網,對宮天羅」,想起過往的事,好像真的比別人有更多的變卦,總是差那麼一點點,事情就達成,卻有一種無形的力量,會將我狠狠的摔到地上,而且是受傷很重。
或許因為如此,才會有這個機緣讓我接觸「莊子思想」,經由這種的思維,慢慢體會、衍生出自己的思維模式。我剛提到:「選詩的方式就是找作者作過的詩,看了又看,忽然間,某一首詩讓我靈光一閃,心中與之契合,就選了下來。」這也就表示,或許作者…講一個「天馬行空」的說法,或許作者就是有經歷過這種事,寫出來的東西,才會給有相同經歷的後人看了與之契合。
李白在我來看,應也是一位孤獨的人;命宮與三方四正,又帶「孤辰、寡宿」的我,當然算起來也是孤獨的一位,看似與人有交際,但事實上,相交的緣份又是比別人更短暫,就是這種情形。孤獨雖孤獨,至少還能讓心自由飛翔,與古人挑燈相約,心境與之相印。
從我對這首詩的解釋來看,再反觀自己,回想過往的不如意,雖然有所悟,感覺比較好一點了,但是在某一個緣份下,再走入低潮,也是無法自拔,到現在也是感覺比較好一點了,在這段期間,等於對我當初所聽過的道理,在複習一次,讓我再次知道,天下沒有一直上去,有好就有壞,好不一定好,壞不一定壞,就看用什麼心態面對,好好專心隨著現在的因緣,做好自己,其它就聽天由命了。
如今,在我生活上所發生的不如意,也用著「過去心不可有,現在心不可有,未來心不可有」這種「隨緣」的態度去面對,也常提醒自己「好不一定好,壞不一定壞,不管好壞都是一個新契機」,不要讓這些「好壞」影響當下要做的事,也用著「空性」來看事情。不過…!不敢說已經完全做到了,只能說正在學習、體會這些道理。時常把持這種心境,等待時機到來,相信總有一天會有「笑而不答心自閑」的時候,所觀看的世界也會有「別有天地非人間」的一天。
報告最後,免不了用「詩」、「詞」來當結尾,不過這首…我不知道是「詩」還是「詞」,這是「布袋戲」中某位人物的歌曲,歌詞中充滿「詩」、「詞」的味道,雖然用唱的,也滿有詩歌的味道,也是我喜歡的一首歌:
拂長劍,寄白雲,一生一愛一瓢飲;
舞秋月,佾江風,也是疏狂也任真;
揮劍問路路崎嶇,依雲寄情情沈浮;回首一生終是亂,提酒臥醉忘憂煩;
秋分皎月相思起,江絃風歌舞漣漪;也曾豪氣貫九霄、也曾無為任逍遙。
--------- 曲名:佾雲詩歌 詞:黃文擇 曲:阿輪 主唱:阿輪 ---------
標籤:
瀏覽次數:
130
人氣指數:
330
累積鼓勵:
10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檢舉原因
此為詐騙帳號
此為廣告帳號
此為援交帳號
他未滿18歲
此為不雅及騷擾留言帳號
其他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給本文貼紙:
得到的貼紙
得到的貼紙:
給本文貼紙
本日記尚未得到貼紙
【詩人心事】 別有天地非人間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救災父子兵 打頭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