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3665761
 雖然下著雨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前一篇 回她的日記本 後一篇》 減肥and抗氧化蔬菜~地瓜葉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篇名: 植物之美~蕨類 (分享文)
作者: 雖然下著雨 日期: 2013.06.10  天氣:  心情:
<發現蕨類的生命史詩>
蕨類植物,對許多人而言,是再平凡不過的,由於它分布廣泛,很容易被人忽略。但是,它卻不只是平凡而已。綠色的身軀,條理分明的葉脈,散發著一種獨特的氣息。在平凡中看見不平凡,蕨類,就像一首史詩,訴說著億萬年前的生態奧秘。隨著生物演化的演變,它更蘊藏著堅韌的生命力。對於保育生態環境的堅持,也在蕨類的引領下產生,自然觀察者與蕨類,彷彿是一首相互交融的生命圓舞曲。

許多喜愛植物的人,身上總會散發一股閒靜淡然的氣質。在古樸的台大植物標本館裡,郭城孟沈穩地說了一段他跟蕨類、蕨類跟台灣、跟整體生態環境的故事。

<蕨類的美學與哲學>

說起精通蕨類的專家,郭城孟是箇中翹楚,談到他與蕨類的淵源,要從高中時期開始說起。念高中時,郭城孟就喜歡上蕨類了,因為,他喜歡美的東西:「蕨類的美,要細看、慢慢看才能體會。它的美不是一眼就能發現的那種,它的外表看似平凡,但只要細看它的葉子,就能發現它的美」。蕨類的葉子千變萬化,不同種類的蕨葉,也有不同的面貌,除了一般常見的羽狀葉之外,還有捲曲如問號般的、像一把圓扇的、還有高聳入天的巨大樹狀。喜歡古典音樂的郭城孟,用「如同聆聽巴哈的音樂」來形容蕨類的美與獨特。對他而言,只要巴哈的音樂響起,就可以立即辨識出來,蕨類的獨特也是如此,是獨具一格的。

除了蕨類的美之外,它之所以能緊抓著郭城孟的注意力,是因為它在生物演化上所呈現的啟示。在地球開始出現生命以來,已有五十億年的時間,大約在距今四億年到二億年前,蕨類開始登陸地球,並形成森林,直到後來由種子植物逐漸地取代了蕨類,又重新構成了地球上另一種森林景象。「蕨類原本在演化的過程裡是要被淘汰的,但是,從這件事上可以看到,生物自已會尋找出路。」蕨類的生命韌性,在物競天擇的演化裡存活下來,至今仍然遍佈地球,蕨類的獨特與生命力,也使得郭城孟不得不注意它的存在。

捲曲成問號狀的蔓芒萁、沿著峭壁攀延而上的伏石蕨、狀似?????菜的台灣水韭、頂天而立的筆筒樹林……,這些都是台灣看得到的蕨類。算一算,台灣所有的蕨類種類,竟高達六百多種,比起整個美洲大陸共有四百多種、俄羅斯有一百五十餘種,台灣所具有的種類實在驚人。台灣除了具有那麼多種類的蕨類,還可以看到從四億年到兩億年前即出現在地球上的品種,而且,也可以看到各種演化方向的蕨類。不禁令人好奇,為什麼小小的台灣,卻擁有如此多樣又豐富的蕨類呢?

<來自於冰河時期的秘密>

郭城孟認為,這與台灣曾歷經冰河時期有關。台灣這個島嶼誕生於距今六百萬年到二百萬年前之間,而在距今二百萬年到一萬年前,是第四紀冰河期,台灣的生物深受其影響。在澎湖、琉球一帶的海底出現的考古遺址,以及台南左鎮所收集的採自台灣海峽的陸域動物化石等,都可以看出這個跡象。當時的台灣海峽是乾的,沒有海水,所以與大陸等於是連在一起。在低海拔地區,溫度相當於現在北緯五十度的氣候,十分涼爽宜人;在特殊的地理環境與氣候的條件下,台灣也逐漸形成一個「生態大國」。

說到這裡,郭城孟的眼睛亮了起來。他接著說,這種特殊的自然環境,除了使得四億年前血脈的蕨類保存至今外,也有三百多種蝴蝶,因而有「蝴蝶王國」之稱,而在溫帶地區才可能出現的鮭魚、針葉林,竟也出現在亞熱帶的台灣,生態環境十分豐富多樣。

隨著郭城孟的解說,我們彷彿可以看見,現在所生長的土地,曾經出現過溫帶或近似寒帶的景觀,寧靜的世界裡覷無人聲,卻充滿了無限的生機。郭城孟接著說:「台灣是一個又老又年輕、又多又少的地方。」沒錯,從蕨類與其他生物的存在,我們看見了台灣的長遠「歷史」與多樣性,「在這樣的條件下,我們只要將森林復育好,生態體系就能維持,生物也能持續地生長。」郭城孟有感而發的說。

但是,關於「蕨類的保育」,又讓人產生了一個疑問。既然蕨類在生物演化的過程裡生存下來,某種程度代表了它的適應力很強,那麼,還需要特別保育蕨類嗎?郭城孟表示,雖然蕨類自己確實找到了出路,但這個問題也並不能單從蕨類這個族群來看。雖然物種滅絕是演化過程的自然現象,不過,現今人類卻加快物種滅絕的速度;再說,一個物種可以生存下去,與整體的生態環境是息息相關的。因為,生態環境彼此分工細密,各自扮演不同的角色。一個生態環境,就如同一個由人所形成的社會,生態體系如果發展的越成熟,其間蘊育的物種也會越多。

<保育整體生態,讓生物個體存活>

從蕨類的生存,看到生態體系運作的法則,郭城孟也更能體會關注「整體」的重要性。在保育的工作上,除了持續對蕨類的研究、經營台灣北、中、南、東的蕨園、出版《蕨類圖鑑》等書籍,將看似平凡無奇的蕨類介紹給一般大眾之外,他也將熱情與行動,投注在整體生態環境的保育與推廣。

1988年,郭城孟在台灣大學的通識課程裡開了一堂「本地植物認識」,每週一次帶著學生到台北的郊區親近自然環境,整個學期上下來,也剛好繞完整個台北市。1990年,主婦聯盟推動的士林芝山岩自然步道,郭城孟也一起參與,讓社區媽媽、居民、小孩能夠親身感受自然的美與氣息,並藉機推動生態教育。從台北的近郊開始,一個社區、一個社區的推廣下去,從小地方慢慢擴散。

另外,郭城孟也提到一個特別的經驗。他說,有一次與國道高速公路局合作,沿著中山高速公路做生態保育,因為台灣的溪流是東西向的,所以生物的遷徒脈絡也是東西向的,而高速公路卻是南北向,這對台灣的生態造成了莫大的殺傷力,如果做好這一塊,除了可以將保育帶入工程界,也可以讓第一次來到台灣的人,在坐車行經高速公路時,感受到台灣山林的特色與獨特性。

郭城孟對於保育工作的參與,其實是多方面的,除了從知識上認知到整體生態環境對於生物生存的重要性之外,其實,能夠使他的內在有股熱忱與動力,背後還有一個原因。

<台灣的山川,心靈的原鄉>

1981~1984年,郭城孟因為熟稔亞洲蕨類植物,所以到瑞士蘇黎士的標本館,協助荷蘭籍的老闆整理俄國到澳洲一帶的植物。因為地緣的關係,常到北歐、地中海一帶做生態調查,也有數次機會登上阿爾卑斯山。當他身處在異地的山嶺時,心裡浮現的,卻是大學時代曾經攀登過的台灣山脈,於是,屬於台灣山川的記憶甦醒了。玉山上,也有遼繞群峰的山嵐,還有淡淡的杜鵑花香,台灣的山岳與自然環境的圖像越來越清晰可見。記憶,也彷彿是心靈原鄉的呼喚,此後不管到美國、非洲等地,郭城孟都會回想到曾經踏過的土地。他開始下定決心,要為台灣的生態環境盡一分心力。

蕨類,,不只是顯微鏡下的標本,隱藏在看似樸素外表下的美打動了人心,歷經億萬年的生存與演化,更帶來了生命的啟示。隨著蕨類的牽引而遠赴世界各地,心裡真正在意的東西也出現了,並開啟了一個人內在生命的動力,投注自己的熱情。

久關注於自然環境,郭城孟對於自然與人的關係也有一些看法。他說:「許多人會在假日喜歡往郊外走走,有人喜歡養貓養狗接觸動物,也有人會在自家陽台種幾盆植物,即使植物長得並不好看。人的心裡其實有一股衝動,會想要回到自然去,回到自己原來的地方。」他認為,人其實是喜歡接近自然的,這與人的演化有關,因為人來自自然界,使得人的內心潛藏著一份返樸歸真的欲望。而透過蕨類,我們也可以看見自然,它的身軀,正接引著人們回到自然的懷抱裡。


標籤:
瀏覽次數:207    人氣指數:3807    累積鼓勵:180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前一篇 回她的日記本 後一篇》 減肥and抗氧化蔬菜~地瓜葉
 
住戶回應
 
時間:2013-06-10 22:05
他, 61歲,台北市,其他
*給你留了一則留言*
  
 
時間:2013-06-10 20:19
他, 60歲,新北市,建築營造
*給你留了一則留言*
  


給我們一個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