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二○○一年八月,美國《時代》雜誌封面故事「Power Struggle, who's in charge here?」裡的真實案例,該主題係探討美國小孩被溺愛及父母企圖扭轉這個風氣的情況。二○○五年十月,英國《泰晤士報》也刊出一篇專文:「如何終結被溺愛兒童症候群?」(How to end spoilt brat syndrome?),文中提到一個案例:「她,只有十三歲,已經有了第一次性經驗,用違禁藥品,自殺過一次,每次離家出走都要好幾天才回去。」你可能會認為,這個少女成長於暴力家庭,事實不然,她的父母受良好的高等教育,總是細心呵護,給她一切她所要的,讓她成為家中的「老大」!
這個女孩,正遭受「被溺愛兒童症候群」的侵襲!
調查:三分之二父母承認孩子被寵壞
不止英、美國,這股病毒也入侵了台灣。阿文(化名,編按:根據〈兒童及少年福利法〉,兒童及少年未受適當之養育或照顧時,媒體不得報導該兒童及少年之姓名),基隆某國中三年級學生。國小時,他很聰明,父母極度寵愛。一次他欺負同學,老師請父母來學校。他的父親,從BMW座車下來,就怒氣沖沖直奔找導師,母親則穿著水藍色碎鑽小禮服,隨後跟來。父親劈頭說:「我的兒子,我很了解!」母親再說:「我家阿文很乖,一定是有人激怒他,才會欺負人。」阿文就這樣一直被護著進入國中。
美國現場:餐廳拒收失控的小孩進門
放任的溺愛型父母也很多。在紐約長島,有間名為「船塢」的餐廳,門口就曾掛了牌子寫著:「如果你不能好好控制你的孩子,請你們不要進來用餐。」餐廳的規定則是:「No checks, no credit cards, no cell phones, take screaming children outside.(不收支票、不收信用卡、不能在裡面打行動電話,把會尖叫的小孩帶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