抒情或敘事的兒歌裡,很多是傾吐婦女幽怨的,在重男輕女的年代,婦女心中的委屈特別多,說給誰聽?只有藉孩子的口來發洩罷了.尤其是一個家庭的第三個女孩,往往成為揶揄的對象,在家中更是受盡奚落,朱介凡在"可憐的三姊"專題分析中云:"盜不過五女之門".養女是賠錢貨,一般人家養兩個丫頭,還勉強可以,到第三個女兒出生,就不免起了厭惡......我們且聽聽這第三個女孩,在歌謠理怎樣受歧視:
月亮堂堂,姊妹雙雙,
大姊嫁啦上塘,
二姊嫁啦下塘,
三姊瞴人要,
抬頂花花轎,
抬到城隍廟,
和尚看到豁虎跳,
道士看到哈哈笑. (江蘇)
女兒養大了,出嫁得賠上一大筆嫁妝.大姊ˋ二姊還風風光光嫁出去,幫她們找了好對象,三姊因自幼遭家人另眼看待,她的婚事家人也懶的管了,父母不關心,媒婆也不會找上門來,可憐的三姐只好躲在房中暗暗嘆息,婚事就這樣一拖再拖,怎麼辦?嫁沒人要,嫁給和尚ˋ道士好了.這首歌謠未免太傷三姊的心吧?
也有嫁出去的,但那是嫁到怎樣的地方呢?
皂角樹,皂角枒,
皂角樹上有一家,
有個兒子會寫字,
有個姑娘會剪花.
大姊剪的靈芝草,
二姊剪的牡丹花,
只有三姊不會剪,
關在房內紡棉花,
一天紡得三丈三,
拿給哥哥做被單,
哥哥心不平,
拿我妹妹嫁在苦竹林,
白天吃的苦竹飯,
晚上吃的苦竹根. (貴州)
這首說的是剪花,手藝最差者仍是三姊,剪花可算是項藝術,大姐ˋ二姐得到偏愛,才有閒情剪靈芝ˋ剪牡丹.三姐卻要做紡棉花的苦差事,更令人氣惱的是,把三姊嫁到遠遠的窮鄉僻壤,山又高,水又深,生活不便.苦竹林是雙關語,泛指謀生困難的地方,嫁雞隨雞,嫁狗隨狗,嫁在苦竹林,只有吃苦這一途.
麻雀麻雀騎上坐,
嘰哩咕嚕罵哪個?
罵你的兒子會當家,
罵你的女兒會繡花,
白日裡繡的鳳展翅,
黑夜裡繡的牡丹花.
牡丹花上滴點油,
三個大姐賽梳頭,
大姐梳的蟠龍髻,
二姐梳的黃鶴樓,
只有三姐不會梳,
梳的一頭亂雞窩.
亂雞窩裡一個蛋,
爹要吃,媽要看,
婆婆要留給么姑下早飯. (湖北)
以梳頭嘲笑三姊,盤龍ˋ黃鶴樓都是高貴的象徵,這種髮髻只配梳在大姊ˋ二姐頭上,難道三姐就梳不出這種髻嗎?雙手不可能笨拙的梳成亂雞窩,只因打歧視的心眼看來,梳得再好,也看不順眼,也是亂雞窩.後面又岔接一段趣事,亂雞窩裡還讓母雞生了一個蛋,這頭髮有多亂ˋ有多難看,可想而知,調侃到了極點.么姑也是女的,卻受到婆婆的喜愛,怪只怪她是"三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