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336155
 阿彌陀佛-行德慈利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無住生心集 《前一篇 回她的日記本 後一篇》 生活的藝術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篇名: 開顯生命的無盡藏
作者: 阿彌陀佛-行德慈利 日期: 2009.12.02  天氣:  心情:
開顯生命的無盡藏--幸福快樂的源頭活水


口述:周易之


文字整理:遊雲


〈序一〉走一條臨老不嘆的人生路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副授:杜忠誥


人生在世,有兩件事非面對不可:一是知識藝能的訓練,二是心靈生命的安頓.前者關乎謀生技能之養成,屬於

物質生活層;後者關乎自家性命之開顯,屬於精神生命層次.國內的教育體制,長久以來多偏重客體知識技能,而嚴

重忽略學生的主體人格性命,各級學校幾乎成了「知識交易場」.至於人之所以異於禽獸的一點「幾希」靈光,卻

很少向我們的下一代點撥提示.讓國人只知一味向外馳求,追求勝過別人的外在「卓越」成就,而懵然不知尚有戰

勝自己的內在「安寧」工夫.莊子說:「大惑終身不解.」誰來幫我們解惑呢?


關於身心性命的安頓,有兩個法則不能不明白:一個是必然法則,亦即「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的必然律.種瓜

不會得豆,這是天地間萬物發展的鐵律;另一個是變動法則,亦即宇宙萬象及人間一切成就或毀敗,都不外是內在

主觀因素,加上外在客觀境緣,錯綜作用的結果.任何主客觀條件的更動改變,其引生的結果(現象)都有無窮變化

的可能.


這兩個法則,是人間一切正智的基礎.明白了動機與結果之間的必然法則,可以讓人戒慎恐懼,知所節制,不敢

過於放縱自己的情欲而多行不義;明白了主客觀因素錯綜而萬變的變動法則,則對現實人生一切勝負得失,便不致

於太過執著.勝了固然不會驕矜自滿,敗了也不致灰心喪志,自能不卑不亢地坦然面對,把自己給擺平了.


人唯有擺平自己,遇事方能平心靜氣,也才能在適當的時機,做正確的事.這樣的心靈狀態最為靈覺,才稱得上

是創造性的生命進路.東坡詩云:「欲令詩語妙,不厭空且靜.靜故了群動,空故納萬境.」雖係就詩文發議,其中的

理趣,實可通於人間萬事.可惜世人往往只圖贏過別人,而不肯學習放下,設法擺平自己.


筆者曾經歸納出一條簡易的「養生方」:「心平者,氣和;氣和者,體柔;體柔者,血暢;血暢者,身健;身健者

,病苦少;病苦少者,煩惱少;煩惱少者,歡喜多;歡喜多者,好事近.」所謂心靈福至,福至心靈.這其實是一條再簡明

不過的「必然律」,可惜真曉者不多.


《易經》上說:「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人,總是在對於必然法則及變動法則交錯的關係

有了深刻體會,甚至遭受慘痛教訓時,才有可能看破一切,才肯死心塌地回歸自性,老實修行.《中庸》:「自天子以

至於庶人,壹皆是以修身為本.」姑不論你從事的是哪種行業,究極言之,人生只有一條路,那就是「修行」--知病

去病,不斷在自我的「修」正涵養中前「行」.古德說得好:「但自懷中解垢衣,誰能向外誇精進?」當身心的負面

習氣抖落一分,內在性體的圓明就增加一分,同時自家無盡的正智便開顯一分.


明儒王陽明有個弟子,名叫羅近溪,幼年時期曾跟他的堂兄向一位親族長輩探病.這位親長身份地位都不錯,家

境富有,凡事如意.當時已病得很重,見到這兩位同族晚輩,卻頻頻嘆氣.歸途中,羅近溪納悶地問族兄說:「我們這

位族長平生享盡榮華,富貴如意,為何還要不斷嘆氣?堂哥您且說說看,像我們弟兄這樣讀書用功,將來科舉及第從

政做官,甚至當到宰相,臨終時,還會像族長這樣嘆氣嗎?」族兄答道:「恐怕難免吧!」羅近溪說:「如果是這樣的

話,我輩須尋個不嘆氣的事做.」羅當時年紀雖小,志向就此立定了.後來,也果然成了一代大儒,(事見《盱壇直詮

》)我們到底該怎麼走這一條人生路,才能獲得安寧喜樂,做到臨老而能不嘆氣呢?這是每個人一生的大課題.


此書口述者周易之先生,讀書善於會通,知見端正.對於生命存在的意義與價值,剖析入微,條理完密.且逹古

通今,所引中外事例,皆深具啟示性,大有助於人心之開解;遊雲先生負責文字整理,亦清暢達.凡對於自家生命存在

意義及價值上有所疑慮,有心一解生命迷惑者,倘能平心靜氣閱讀此書,應可心生喜悅,從中獲得深刻的正面啟示.
標籤:
瀏覽次數:121    人氣指數:3721    累積鼓勵:180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無住生心集 《前一篇 回她的日記本 後一篇》 生活的藝術
 
給我們一個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