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336155
 阿彌陀佛-行德慈利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生活的藝術 《前一篇 回她的日記本 後一篇》 生活的藝術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篇名: 生活的藝術
作者: 阿彌陀佛-行德慈利 日期: 2009.10.27  天氣:  心情:
THE ART OF LIVING
生活的藝術
葛印卡老師講內觀
佛陀教育基金會印贈

發行人:簡豐文
出版者:財團法人佛陀教育基金會
地址:台北市杭州南路一段五十五號十一樓
網址:http://www.budaedu.org
電話:(02)23951198
傳真:(02)23913415
贈送品,歡迎翻印,功德無量
本會網站,講經音檔、文字檔、內涵豐富,請多利用

THE ART OF LIVING. Copyright@1987 by William Hart. All rights reserved.
中文版權由VRI (Vipassana Research Institute)授權

若有意願學習內觀,台灣內觀中心的網址如下:www.udaya.dhamma.org

如有侵權,煩請告知


修習內觀


內觀(Vipassana)通常被形容為靈光一閃的洞見,或是對真理的直觀.這種說法固然正確,但事實上,內觀者靠

漸進的方法,按部就班地,達到此種直觀的洞察力.這個方法就是修習內觀,也就是洞見的培養,即一般所稱的內觀

禪修.


passana一字指的是「看」,也就是一般的張眼來觀察.而Vipassana指的是一種特別的觀看:對自身實相的觀

察.必須將自身的感受當作專注的對象,對其做有系統、冷靜的觀察才能達成.這種觀察能揭開身心的全部實相.


為什麼選擇「感受」做為觀照的對象呢?因為透過「感受」可使我們直接體驗真理.首先,萬事萬物(六塵)必

須與我們的各個感官(六根)接觸,才能顯出它們的存在,所以六根可說是我們經驗這個世界的六道門.而一旦根、

塵相對,各種感受就立刻產生.佛陀形容根塵相對、產生感受的過程如下:


兩木磨擦即生熱、並迸出火花.同樣地,樂觸有樂受;苦觸有苦受;不苦不樂觸,有不苦不樂受.(註五)


當身、心的六根與六塵接觸時,會迸出感受的火花.因此,感受是我們經驗世間所有身心現象的關鍵.為了要培

養實修的智慧,我們必須清楚知道,自己真正經歷到什麼,也就是說,我們必須培養對「感受」的覺知.


選擇「感受」為觀照的對象,還有另外一個原因,因為身體上的感受,和心理狀態息息相關.感受就像呼吸一

樣,會反映出當下的心理狀況.任何一種心理狀態如想法、概念、想像、情緒、記憶、希望、或恐懼--浮上意識

表層,感受就會跟著生起.每個想法、情緒、內心的變化,身體上會伴隨著一種相應的感受出現.因此,藉著觀察身

體上的感受,我們也同時觀察了自己的內心.


若想充分了知真理,就不可不重視感受.無論我們遭遇何事,都會因此而喚起身體上的某種感受.感受可說是心

與身交會的十字路口,雖然在本質上,感受是在身體上,但它同時也是四種心法(受、想、行、識)運作的過程之一

.它由身生起、由心感受.一具死屍或是沒有生命的東西,是不會有任何感受的,因為心不在此.如果我們對自己的

感受不清楚,那麼我們對實相的觀察,就永遠會不完整、不深入.就好像想除去園中的雜草,必須了解它們的根深埋

在哪兒和它們的維生運作;同樣地,如果我們想要了解自己的習性、且處理得恰如其分,就必須深入觀察自己的感

受;而大部分的感受是難以察覺的.


感受時時刻刻都在身上發生.身、心的每一個接觸,都會產生某種感受.每一種生化反應都會產生感受,在日常

生活中,心缺乏足夠的專注力,只能察覺到較粗重的感受.我們練習「觀入出息」後,心就會變得敏銳,也因此而培

養出覺知,就逐漸能夠清楚地體驗全身所有感受的實相.


在練習對呼吸的覺知時,我們只觀察自然的呼吸,不要刻意控制或是調整呼吸.同樣地,在練習內觀時,我們只

要去觀察身上的感受即可.我們對全身有系統地移動注意力,先從頭到腳,然後從腳到頭,從一端移到另一端.但在

整個過程中,不要刻意尋找或避免某種感受,而是如實地去觀察、去覺知全身所出現的感受,無論那感受是冷、

熱、輕、重、癢、悸動、緊、脹、壓力、疼痛、刺痛、脈動、或振動等等.內觀者不追求任何特殊的感受,只是

當身體上的各種感受自然發生時,如實地去觀察它.


內觀者也不必嘗試去了解感受的起因.它們也許源自外在的環境、坐姿、痼疾、體弱、或是所吃的食物等.原

因無關緊要,也不是我們該關心的.真正重要的,是集中注意力覺知當下身體上的感受.


剛開始練習時,可能只在身體的某些部分有感受,而其他部分則無.這是因為覺知尚未完全開展,所以只能體驗

強烈的感受,而覺察不到較細微的部分.然而,我們再接再厲輪流專注於身體的每一部位,觀察全身,而不讓注意力

被強烈的感受所吸引.經過專注力的訓練,我們就有能力繫心於選擇的對象上.現在我們就運用這個定力,有系統依

序觀照全身每一部位,而不是迫不及待地略過感受較不明顯的部分,跳到感受較強烈的部位去.不要貪戀某些感受

,也不刻意避開其他感受.這樣練習下去,漸漸地就能夠體驗到身體每個部分的感受.


當我們剛開始練習「觀入出息」時,通常呼吸都相當粗重且不規律.慢慢地呼吸會平靜下來,且逐漸變得輕柔

而微細.同樣地,剛開始練習「內觀」時,通常會有很長一段時間,經歷到粗糙、強烈、又不舒服的感受.同時,激動

的情緒或是早已遺忘的想法和往事又會升起,也隨之帶來心理或生理的不舒服、甚至痛苦.更有甚者,以前練習觀

入出息時,阻撓我們進步的障礙,如貪、瞋、昏沈、不安、疑等,在此時又重現,而且力量更為強大,令人無法維持

對感受的覺知.面對這種情況,我們唯一的辦法,就是再觀察呼吸,好讓內心再次平靜下來,使心變得更為敏銳.


身為內觀者,我們要有耐心、不屈不撓,重新培養更深的專注力.因為我們了解,所有的困難事實上是我們的初

步效果.正因為某些根深柢固的習性反應被攪動了,才會浮現到意識表層.漸漸地,以從容不迫的持續努力,使心重

回寧靜和專注.激動的想法或情緒一旦消逝,我們就可以恢復對感受的覺知.藉著反覆持續的練習,強烈的感受變成

較平穩、細微,最後化為一種瞬間生滅的振動.


但是,不論這些感受是苦是樂、是強是弱、是異是同,皆與禪修不相干.內觀者所要做的,只是客觀、如實地

去觀察.無論痛苦的感受有多難受,無論愉快的感受有多吸引人,我們都不停止努力,不因任何感受而分心或黏住

.我們的任務就是以不執著的心,觀察自己,就像科學家在實驗中進行硑究一般.
標籤:
瀏覽次數:103    人氣指數:3703    累積鼓勵:180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生活的藝術 《前一篇 回她的日記本 後一篇》 生活的藝術
 
給我們一個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