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336155
 阿彌陀佛-行德慈利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生活的藝術 《前一篇 回她的日記本 後一篇》 生活的藝術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篇名: 生活的藝術
作者: 阿彌陀佛-行德慈利 日期: 2009.08.17  天氣:  心情:
THE ART OF LIVING
生活的藝術
葛印卡老師講內觀
佛陀教育基金會印贈

發行人:簡豐文
出版者:財團法人佛陀教育基金會
地址:台北市杭州南路一段五十五號十一樓
網址:http://www.budaedu.org
電話:(02)23951198
傳真:(02)23913415
贈送品,歡迎翻印,功德無量
本會網站,講經音檔、文字檔、內涵豐富,請多利用

THE ART OF LIVING. Copyright@1987 by William Hart. All rights reserved.
中文版權由VRI (Vipassana Research Institute)授權

若有意願學習內觀,台灣內觀中心的網址如下:www.udaya.dhamma.org

如有侵權,煩請告知


序文-威廉.哈特


在今日世界種類繁多的禪修方法中,葛印卡老師所教導的內觀法是與眾不同的.這種方法簡單、合乎邏輯

,可以讓我們得到內心真正的安詳,過著快樂、有益的生活.雖然內觀法長久以來保存於緬甸的佛教團體中,但它

本身不含絲毫的宗教色彩,任何背景的人都可以接受它、運用它.


葛印卡老師是退休的企業家,曾經是緬甸的印度僑領.他出生於傳統的印度教家庭,自年輕即患有嚴重的偏

頭痛.在遍尋良方的因緣下,於一九五五年遇到薩亞吉.烏巴慶老師.烏巴慶老師是眾所皆知的資深政府要員,私

底下則是教導內觀的老師.葛印卡先生跟隨烏巴慶老師學習內觀時,他發現這個方法,不僅超越了肉體上的疾病

,並且它超越了文化與宗教的藩籬.接下來的歲月裡,他在老師的指導下練習、研究,內觀逐漸轉化了他的生活.


在一九六九年,葛印卡先生由烏巴慶老師授權,成為內觀法的指導老師.同年,他回到印度,開始教導內觀,將

這個方法重新引入其發源地.在印度這個種姓制度及各個宗派強烈對立的國家,葛印卡老師的課程吸引了數以千

計、來自不同背景的人.也有許多的西方人,被這個實用的方法吸引,而參加了內觀課程.


葛印卡老師本人,就是內觀特質的最佳例證.他是一個實事求是的人,能機智敏銳地處理日常事務,又能在任

何情況之下,保持超凡的平靜心.平靜之外,並對眾生深具慈悲,對任何人都能悲憫其情.他絕不是不苟言笑的嚴

肅長者.他的幽默感,展現在他的教導當中.參加過課程的學生都難以忘懷他的微笑、爽朗的笑聲、以及他常掛

在嘴邊的話:「要快樂!」很顯然地,內觀為他帶來了快樂,他殷切地希望,藉著教導大家這個方法,來與大家分享

他的快樂,因為內觀使他受益良多.


儘管葛印卡老師極具吸引力,但他並不希望弟子對他唯命是從.相反地,他教導學生要對自己負責.他說內觀

真正的考驗,是在生活中.他鼓勵修習內觀的人,不要只是一昧靜坐,而應該走出去、快快樂樂地過活.他避免所

有對他的個人崇拜,要學生專心致力於這個方法,發掘內在實相.


在緬甸,傳統教導禪修一直是出家人的職責.然而,就如同他的老師一樣,葛印卡老師是一位在家人,而且是

一個大家族的一家之長.不過,他清晰的教導,以及方法本身的效果,已經贏得緬甸、印度、斯里蘭卡的資深法

師的認同,有些法師並曾在他的指導之下,參加了內觀課程.


為了保持方法的純淨,葛印卡老師堅持,禪修絕不可變成做生意.他所指導的課程以及內觀中心,都是完全非

營利性的.他本人對所做的工作無論直接或間接都不收取任何報酬,他所授權、代表他指導內觀課程的助理老師

也是義務服務.他弘揚內觀法,純然是對眾生的服務,是為了幫助需要幫助的人.


葛印卡老師是少數在印度與西方都極受尊崇的印度精神領袖之一.然而,他從不自我宣傳,寧願靠口耳相傳

來傳播內觀的好處.而且他一再強調,實際練習內觀,比著述立說來得重要.也就因此,他雖然指導了那麼多人,但

並不那麼廣為人知.這本書是第一本在他的指導與認可之下,有關內觀的完整研究.


本書的主要資料來源,是葛印卡老師在十日內觀課程中的開示:其它則是參考他的英文文章.我很自由地運

用這些資料,不僅借用他的說法及架構,同時也用了開示中所舉的例子,而且通常是同樣的用字,甚至引用整個

句子.對於參加過葛印卡老師內觀課程的人而言,一定會對本書的大部分覺得熟悉,他們甚至可以認出,書中某個

部分是出自哪一場開示或哪一篇文章.


在課程當中,老師的開示是一步一步地隨著學員的體驗而講的.但為了有益於那些只閱讀,但不一定學習過

的人,本書內容已重新安排.對於這樣的讀者,我嘗試將內容像是親身體驗一樣的呈現出來:合乎邏輯而不間斷地

從第一個步驟到最終的目標.這種有組織的整體性,對內觀者而言是明顯易見的,但本書試著讓沒有學過的人,也

能一窺內觀的堂奧.


某些段落刻意保留了說話的語氣,目的是要生動地傳達葛印卡老師的授課方式的印象.這些段落包括各章之

間的故事,每章結尾的問答,以及取自於課程當中或與學生實際討論的個別談話.有些故事是來自佛陀生平的事

跡;有些則是印度的民間傳說;還有一些葛印卡老師個人的經歷.這些故事,全都是用他自己的方式講述,未加修

飾,保留原貌,強調出它們與內觀練習的關聯性.這些故事緩和了內觀課程的肅穆氣氛,並且將教導中的重點用容

易記得的形式來說明,以鼓舞學生.選錄在此的只是在十日課程裡所說的許多故事中的一小部分.


書中所引用的經文,是取自最古老、眾所公認的記錄佛語的經藏,這些經藏在南傳佛教國家,以古老的巴利

文保留下來.為了維持全書一致的語氣,我嘗試將所有在此引用的經文重新翻譯,在翻譯時,我參考當代首屈一指

翻譯名家的作品.然而,因為這不是一部學術著作,所以當我在翻譯巴利文時,並沒有殫精竭慮地尋求逐字逐句

的準確性.相反地,我企圖以內觀者的經驗及對經文的瞭解,用直截了當的文字,來傳達每一段經文的意義,也許

某些經文或章句的翻譯似乎異於傳統,但是我希望實質上,以英文譯文忠實地表達原經文的意義.


雖然西方讀者來說,某些名詞用梵文可能較為人知.但為求一致性以及準確性,文章中所用的佛學名詞都是

巴利文,例如,巴利文dhamma(法)用來取梵文的dharma;kamma(業)取代karma;nibbana(涅槃)取代

nirvana;sankara(習性反應)取代samskara.為了讓文章易於了解,巴利文也參照英文的語法使用複數,加上

s.總而言之,文中巴利文名詞已減至最少,以避免不必要的混淆.有些名詞的概念很難用英文單字加以表達,因

此,某些地方似乎使用巴利原文,比用上長長的英文片語要適合.書中印出來的巴利文,在書後的字彙部分,附有

定義.


所有練習內觀的人,都能得到相同的利益,並不會因種族、階級或性別而有所不同.基於這個原則,我盡量避

免在文章中使用具特定性別的字眼.但是有時我使用代名詞「他」,來代表一般的內觀者.請讀者將這些用字,看

作與性別無關.我無意排除女性或是特別重視男性,因為這樣的分別心,與內觀的基本教導以及其精神,完全背道

而馳.


我深深感激許多幫助我完成此書的人.我尤其要對葛印卡老師表達我由衷的感恩,感謝他在百忙中,抽空審

閱本書;更感謝他引領我踏上書中所述的正道.


就深一層而言,本書的真正作者是葛印卡老師,因為我的目的,只是呈現他所傳承的佛陀的教導.本書的功

德歸於他;若有任何瑕疵,則是我個人的責任.
標籤:
瀏覽次數:56    人氣指數:1856    累積鼓勵:90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生活的藝術 《前一篇 回她的日記本 後一篇》 生活的藝術
 
給我們一個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