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四大美女:「沉鱼」「落雁」「閉月」「羞花」。
1 .西施《沉鱼.千年西施》
春秋戰國時期,越國有一個叫西施的,今浙江諸暨人,姓施名夷光別名西子,是個浣紗的女子,五官端正,粉面桃花,相貌過人。她在河邊浣紗時,清徹的河水映照她俊俏的身影,使她顯得更加美麗,這時,魚兒看見她的倒影,忘記了游水,漸漸地沉到河底。從此西施這個“沉魚”的代稱,在附近流傳開來。
七夕節前,浙江寧波紹興地區的婦女有用荊樹葉浸水洗頭髮的習俗,傳說可以使頭髮滑潤烏黑。相傳春秋時期,吳國大敗越國,越王勾踐被俘作了人質,得赦回國後,選范蠡為相,臥薪嘗膽,圖謀報仇,復興大業,范蠡深思熟慮之後,準備選取一才色兼備的女子送給吳王,使其溺情於聲色,不理朝政,以便越國報滅國之恨。一天,范蠡遇見了西施。西施自幼聰慧,天姿國色,平常喜歡用荊葉浸水梳洗。越滅亡以後,她常在浣沙溪邊自吟:“春色年年有,年年不見春,浣沙水清清,難洗亡國恨。”范蠡見西施不但貌美,而且為亡國而哀痛,是個難得的好女子。在禀告越王勾踐之後,范蠡帶了印符護送西施到了吳國。西施委曲求全入吳,吳國滅亡後,范蠡便帶了西施於七月七日隱姓埋名,泛舟於五湖之間,老百姓為了表示對西施的敬愛,於七月七日用荊樹葉浸水洗髮,以示紀念。
2. 王昭君《落雁.回望昭君》
王昭君名嬙,西漢南郡(今興山縣)寶坪村人西漢元帝時期人氏,從小長得艷若桃花,聰明伶俐。清代詩人讚她:“飄飄秀色奪仙春,只恐丹青畫不真”,“娥眉絕色不可尋,能使花羞在上林”。出神入化地活脫出昭君的美容與神采。昭君有“落雁”之姿,傳說昭君出塞時滿腹愁懷,為抒解思鄉之情,便在馬背上彈起了琵琶。曲哀人艷,連南飛的大雁都為之傾倒,以至放棄飛行,落在昭君的周圍。 “落雁”故此而來。
范曄《後漢書》有如下記載:昭君字嬙,南郡人也。初,元帝時,以良家子選入掖庭。時呼韓邪來朝,帝敕以宮女五人賜之。昭君入宮數歲,不得見禦,積悲怨,乃請掖庭令求行。呼韓邪臨辭大會,帝召五女以示之。昭君豐容靚飾,光明漢宮,顧景裴回,竦動左右。帝見大驚,意欲留之,而難於失信,遂與匈奴。
3 .貂蟬《閉月.月影貂蟬》
貂蟬,任姓,小字紅昌,出生在并州郡九原來縣木耳村,15歲被選入宮中。漢末宮廷風雲驟起時,貂禪出宮被漢獻帝的大臣司徒王允收為義女。當時,董卓專權,挾天子以令諸侯,大臣們敢怒而不敢言。王允的義女貂蟬在後花園拜月時,忽然輕風吹來,一塊浮雲將那皎潔的明月遮住。這時正好王允瞧見。王允為宣揚他的女兒長得如何漂亮,逢人就說,我的女兒和月亮比美,月亮比不過,趕緊躲在雲彩後面,因此,貂蟬也就被人們稱為“閉月”了。
《後漢書·呂布傳》有這麼一段記載:“卓以佈為騎都尉,誓為父子,甚愛信之。嘗小失意,卓拔手戟擲之,布拳捷得免,布由是陰怨於卓。卓又使布守中閣,而私與侍婢私通,益不自安。”從這一記載裡,可以看到貂蟬的影子——董卓的一位侍妾,而董卓與呂布的怨隙,也是因女人而引起,《三國演義》“董太師大鬧鳳儀亭”的故事,就是因此生髮出來的。在這裡,“侍婢”僅僅是一個被污辱與被損害者,談不上什麼品格。後來,經過人民群眾和許多藝術家的創造,這一“侍婢”才變成光彩奪目的貂蟬女形象
4 .楊玉環《羞花.聆聽玉環》
唐朝開元年間,有一美貌女兒叫楊玉環,被選進宮來。楊玉環進宮後,思念家鄉。一天,她到花園賞花散心,看見盛開的牡丹、月季……想自己被關在宮內,虛度青春,不勝嘆息,對著盛開的花說:“花呀,花呀!你年年歲歲還有盛開之時,我什麼時候才有出頭之日?”聲淚俱下,她剛一摸花。花瓣立即收縮,綠葉捲起低下。哪想到,她摸的是含羞草。這時,被一宮娥看見。宮娥到處說,楊玉環和花比美,花兒都含羞低下了頭。 “羞花”稱號得來。
“羞花”這件事傳到明皇耳朵裡,便喜出望外,當即選楊玉環來見駕,楊玉環濃裝豔抹,梳洗打扮後進見,明皇一見,果然美貌無比,便將楊玉環留在身旁侍候。由於楊善於獻媚取寵,深得明皇歡心,不久就升為貴妃。楊貴妃得勢後,與其兄楊國忠串通一氣,玩弄權術,陷害忠良。安史之亂發生以後,明皇攜著貴妃和文武大臣西逃,安祿山率兵追趕,不僅要唐朝的江山。還要美女楊貴妃。西逃路上,大臣們質問明皇,國破家亡,國破家記,社稷難存,你要江山還是要貴妃,貴妃不死,我們各奔西東。萬般無奈,明皇賜貴妃一死,自縊於梨園的梨花樹下,貴妃時年三十八歲。後來,大詩人白居易寫了一首《長恨歌》,記敘的就是這段歷史。也有傳說楊玉環沒死,而是亡命日本,有爭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