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經》因緣
釋迦牟尼佛在靈鷲山的時候,王舍城裡發生了悲劇。有位王子,叫阿闍世,聽了提婆達多(提婆達多謗佛、謗法)的教唆,要篡奪王位,提婆達多怎麼跟他說呢?
「你父王對你並無恩德,如何如何…你把你父王除掉,做新王,我把釋尊除掉,做新佛,我們新王新佛共同治理天下,不是很好的嗎?」阿闍世王聽信了教唆,就把父王關起來,要把他餓死。
這中間也是有因緣的;他的父親叫頻婆娑羅王,年老的時候沒有兒子,碰到一位相士(算命看相的),就問他說:「我什麼時候可以得子?」
相士說:「在某某山中,有一位大仙人,正在修行,這位仙人三年之後將要死去,死後要投胎王宮,做為大王的兒子。」
頻婆娑羅王說:「還要等三年,時間太長了,我也年老了,希望他快來做我的兒子,將來長大,我可以把國家傳給他。」於是就派人去和這位仙人商量,說:「某某,你現在在國王境內修行,都是承了國王的福德,現在請你早一點到王宮投胎,做為國王的王子。」
仙人說:「你回去稟告大王,我還有三年,現在不能去。」
使者就回來稟告大王。大王聽了,說:「這怎麼可以?我告訴他是尊重他,在我的國家之內,所有的人都要聽我的命令。你再去請他,馬上就來!如果他不答應,你就把他殺掉,他死了,還怕來做我的兒子嗎?」
這樣,使者又去了,問仙人。仙人還是不答應,使者就拔刀把他殺掉了,仙人臨死前說:「大王今天以心口殺我,我將來雖做王子,也必然以心口來殺他。」
仙人被殺了以後,就投胎到王宮。韋提希夫人就有孕了。
有孕之後,相士又來了,說:「夫人懷的確實是位王太子,不過這位王子於國王有損,可能要傷害國王。」
頻婆娑羅王一聽,說:「沒有關係,我的國家都是他的,只要他能做王子,繼承王位就可以了。」
雖然這樣講,但仔細一想,還是有點心神不安,就和韋提希夫人商量:「生孩子的時候,從高樓上對著天井生下來,不要接他,讓他掉在地上摔死,這樣,外人也不知道,我們也不受惡名。」
韋提希夫人聽從了國王的意見,從高樓上把他生下來,結果摔下來沒有摔死,只摔斷了一個小指頭,所以叫阿闍世,阿闍世的意思是「折指」。這麼一段經歷。
提婆達多知道這段經歷,就教唆阿闍世太子說:「太子,全國的人都喊你阿闍世王子,你知道什麼意思嗎?」
「我不知道啊。」
提婆達多就跟他講:「連這個都不知道,我都為你感到憂愁啊!名聲不好聽啊!」
然後把過去這一段經歷講給他聽,挑撥他和父王的關係。阿闍世太子一聽,就很氣憤,把父王關了起來,不讓任何人進去。
他的母親韋提希夫當然很眷戀她的丈夫,就洗得乾乾淨淨,身上塗上麥麨,瓔珞裡面裝上葡萄漿,用衣服蓋起來,就到裡邊去,給大王送吃的喝的。
過了七天,阿闍世回來說:「我父王現在還在不在啊?」
守門人講:「先生現在還活著,很健康。」
「為什麼?」
「國太夫人每次進來,我們不好阻攔,有得吃,而且先在牢裡,向釋迦牟尼佛的方向請求受八戒,請求受法,有富樓那沙門,他們都有神通,從空中而來,我們也禁止不了。先生又有吃的,又有法。法能夠讓他的心神得到安定,食物又能讓他的色身得到營養,不僅沒有死,還更健康了。」
阿闍世一聽,非常氣憤,說:「我母是賊,與賊為伴!」他就懷著一顆非常憤怒的心,提著寶劍去找他母親,按劍就要殺她的母親。這是五逆之罪。
這時,有兩位大臣勸諫說:「自古以來,為了爭奪王位,有謀害父王的,從來沒聽說過謀害母親的,如果你這樣做的話,太給我們丟臉了,我們不願意像你這樣的人做我們的國王。」大臣就不擁護他了。
阿闍世心裡就害怕了:那怎麼辦?他們都不擁護我了。這樣,他才把劍收起來,他母親就撿了一條命。
雖然撿了一條命,韋提希夫人還是被關了起來,在深官之中,沒有自由,你說她憂愁不憂愁?一方面,丈夫頻婆娑羅王沒有人送吃的,一定會餓死;另一方面,兒子這樣不孝順,竟然要殺害她!
她雖然貴為國太夫人,但人世間的一切痛苦都加在她的身上,她覺得心中十分憂鬱。
所以,在牢房裡邊泣不成聲,向著釋迦牟尼佛的方向(因為平時拜見過佛,供養過佛)哭訴:「如來世尊!我罪障深重,怎麼生了這樣一個兒子?
如果我有自由的話,一定去拜見佛陀,請您老人家開示我,安慰我,可現在我被關了起來,失去了自由之身。如果佛能瞭解我的心意,請派目犍連和阿難來為我講法,安慰我的心。」
她這樣一起心動念,釋迦牟尼佛就知道了,就派目犍連和阿難(他們都有神通),從空而來,飛入王宮;釋迦牟尼佛從靈鷲山隱沒,從王宮裡就出來了。
韋提希夫人在王宮裡邊,正在那裡哭泣磕頭,傷心不已。她一抬頭,啊!釋迦牟尼佛就在眼前,身紫金色,坐著百寶蓮花的寶座,阿難、目犍連,左右各一個,而且王宮當中顯現廣闊無邊的境界,有很多天人都在空中,要來聞法,因為天人都知道;佛來到王宮,一定有殊勝的教法要講。
韋提希夫人一看釋迦牟尼佛,心中更是悲嘆,無以自拔,無法抑止,在佛的面前嚎啕痛哭。
「世尊!我怎麼這樣的命苦!我一輩子沒做過什麼壞事,怎麼生了這樣一個兒子!」(韋提希夫人像我們一樣,也是凡夫,連因果都忘記了,忘記了當初要把兒子摔死,她說她沒幹壞事)「佛啊,請告訴我,哪裡有淨土?
我要到淨土去,我不願呆在這個地方,這是惡世界,惡人充滿,我不願將來見到惡人,聽到不好聽的聲音。」你看,連自己的親生兒子都要害自己,何況其他的人呢?
所以,她一心要到淨土去,願意去往生,她不願意呆在這個娑婆世界。
釋迦牟尼佛也沒有回答韋提希夫人,就用神力從眉間放出光明,遍照無量世界,光明回到頭頂,化為金台,如須彌山,顯現十方諸佛淨土景象。
韋提希夫人像看電影一樣,很清楚,其中特別是西方極樂世界非常的美妙,韋提希夫人就講:「世尊,這些國土都很清淨莊嚴,都有光明,不過我選中了極樂世界。」
這個地方,也不是韋提希夫人自己有智慧選擇,是釋迦牟尼佛用神力加持她。其它的國土雖然都很好,但特別把極樂世界的美妙精華顯示出來。
韋提希夫人說:「我今願生極樂世界,願佛告訴我,如何思惟,如何正受。」
經云:「唯願世尊,教我思惟,教我正受。」所謂「思惟」、「正受」都是指觀想,「你告訴我,怎樣觀想去往生?」因為韋提希夫人聽聞過佛法,但還不知道稱念彌陀名號去往生,以為要通過觀想,以為觀想的功德殊勝(一般人都這樣認為),這樣才可以去往生。
釋迦牟尼佛就應韋提希夫人的請求,講了十三定觀,因為韋提希夫人問的是定觀,所以,講了日想觀、水想觀、寶地觀、寶樹觀、寶池觀、寶樓觀、華座觀,華座觀後面是像觀,觀想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的寶像;然後是真身觀,觀六十億那由他恒河沙由旬那麼高的阿彌陀佛真身;然後是觀音觀、勢至觀、普觀、雜觀,一共十三觀,這叫定觀。
定觀之外,韋提希人沒有請求散善。釋迦牟尼佛親自開散善,即三福九品。為什麼以開散善呢?
因為能修定觀的人很少,不入禪定是觀不成就的,所以,不等她來請求,釋尊自開三福之門,以攝散動根機。
第一福叫世福,世間的善事,「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四句。
第一句「孝養父母」,我們生而為人,當然應該孝養父母,在世間福報中,把這放在第一我們做人,也是老師教育培養出來的,所以要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
這四句叫世福。世福是世間不管信不信佛教,都知道是善事,「孝養父母,奉事師長」當然都是善法了,「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是通途的善法。
第二,戒福,即受戒善法,「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這三句,「受持三歸」,歸依佛、法、僧三寶了;「具足眾戒」,五戒、八戒、菩薩戒,出家人有比丘戒、比丘尼戒,一切大乘、小乘戒都具足,或受多分戒,或受少分戒,或受全分戒,或受大乘戒,或受小乘戒;「不犯烕儀」,佛法裡不僅有大的行為要求,也有細小的要求,所謂「八萬四千細行」,叫烕儀,這叫戒福。戒福是佛教內部特有的善行,那就比世福更高了。
第三,大乘行福,這是大乘佛法的內容,「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這四句。「發菩提心」是一般聖道法門各派都要求的,很殊勝的。
你不發菩提心,不願廣度眾生,怎麼成佛呢?所以要發菩提心;「深信因果」,因果有二種;一個是世間因果,一個是出世間因果,要深信。
我們很多人講因果,都很淺,甚至煩惱一來,稍微有點不如意,就不信因果了,像剛才(所說的)韋提希夫人,她就不信因果,她說:「世尊哪,我沒幹過壞事啊,怎麼生了這樣的兒子啊?」(以前所做竹的事)她忘記了。
平時講得很清楚,「我信因果哎,我信佛教哎」其實大家連「信因果」這三個字都不容易做到,若果然深信因果,人家打你,你決定不會生氣,因果報應嘛!你不僅不會生氣,內心還覺得:「對不起,我以前打過你,我本來找著還都還不上,現在勞你大駕,親自上門讓我還,謝謝你,把我這段業債消掉了。」心裡邊覺得對不起人家。
而我們不是的,「我沒惹你,你幹嘛打我呀!」這叫深信因果嗎?做生意虧本了,也在那裡發脾氣了,「念佛怎麼沒有感應哪?」這統統,不叫深信因果;「讀誦大乘」,讀誦大乘經典,《金剛經》、《法華經》、《華嚴經》、《楞嚴經》等等;「勸進行者」,勸導其他的人,要精進努力地修行。這叫散善三福。
我們定觀修不來,釋迦牟尼佛也知道,所以講了散善,孝養父母,你不一定要入定;奉事師長,你也不一定要入定。不用定觀,散善比較容易。但是,散善的力 量也就比不上定善。
散善九品的前三品,
上輩上品、上輩中品、上輩下品,這三品是學大乘佛法之凡夫;
中輩上品、中輩中品,這兩品是修小乘佛法之人;
中輩下品是學世間善法之人,孝養父母,他也沒學大乘,也沒受小乘戒,不知道佛法,在世間行善。
這六種人是善人,一個比一個檔次低,大乘善法做不到就小乘善,小乘善法做不到就世間善。
可是,並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做到散善,還有人連世善都做不到。如果連世間善法做不到呢?
比如說萬年法減以後的眾生,就不能做到散善,五逆不孝的人,像阿闍世,他殺父殺母,他怎麼孝養父母呢?他也做不到散善。
所以,連散善三福都做不到的人,那又怎麼解救他呢?
釋迦牟尼佛就在散善的最後三品,講了十惡罪人,破戒罪人、五逆罪人,這三種都是沒有善根的罪人,就為這三種眾生講念佛往生。
所以,念佛往生是根機越來越下,而法是越來越上,這樣才能有我們的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