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1949045
 捷客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如何因應壓力 轉載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當愛來的時候 電影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篇名: 誰製造了「王老師」?黃俊儒
作者: 捷客 日期: 2011.05.14  天氣:  心情:

2011-05-13  中國時報


所謂的末日強震,果然沒有如預期般地出現。但是,這意外嗎? 
沒錯,空口無憑地預測超級強震的到來,引起民眾的一片恐慌實在不應該。無端地在山區買地、買貨櫃屋,製造社會的騷動,確實不值得被鼓勵。但是,為什麼突然間,「王老師」與「末日強震」變成是我們大家被逼迫得去關心的一個議題?「王老師」是誰?他的意見這麼重要嗎? 
日昨的新聞報導中:「有人倒數迎接地震的到來」、「有人要王老師『踹共』」、「有路人對這個預測嗤之以鼻」…這幾乎都是預想得到的標準戲碼。但是這一系列的新聞究竟想要訴說些什麼? 
如果「科學」與「迷信」是在一條光譜的兩端,其實台灣社會早已對這兩個端點的解讀有一定程度的共識了。例如,生病時,絕大多數的民眾會選擇看醫生,接受現代醫學知識給予的建議;颱風將至,雖然氣象預報無法百分百精準,但多數人會將氣象科技的預測做為生活的主要指引;多數人接受手機、電腦、家電,相信科技會提供某種程度的可靠性及信賴感。相對而言,若有人生病時只相信偏方與鬼神、面對颱風來襲卻選擇求神問卜、倚賴算命祈求做為生活的主要憑藉,相信多數人會斥之為迷信。因此,判讀「科學」及「迷信」間的明顯分野,並非台灣社會中的太大難題。 
然而科學與科技的進展之於台灣的社會而言,真正的挑戰,卻是來自於某些「灰色地帶」上。這個地帶介於這條光譜的中間,既非教科書中的科學理論可以解決,也不是全然的民間信仰所能安置。例如,有些科學理論尚無法百分之百掌握或確認的議題,或是事涉政治、經濟、文化等複雜因素的議題,好比說「電磁波會危害健康嗎?」、「核能電廠能有絕對的安全性嗎?」、「石化業應該繼續擴張嗎?」、「工業區與溼地該如何取捨?」等,這些灰色地帶上的問題,已然讓台灣社會付出了許多的成本,是真正值得我們花很多精神去面對及因應的。其重要性及迫切性,遠遠高於「王老師」。



     一個多元的社會中,原本就避免不了會有許多的「王老師們」,這個「王老師」不是第一個,也不會是最後一個。但究竟是誰給足了能量,製造了這次的這個超級「王老師」呢? 
比起政治人物總是想盡各種辦法在媒體中「搏版面」,回想這個過程中,這個「王老師」除了在部落格中留言預測之外,他開記者會說明這個預言了嗎?他買廣告推銷這個預言了嗎?他強迫大家去囤積糧食、購買貨櫃屋了嗎?如果沒有人理他,今天會有「王老師」嗎?媒體的操作及推波助瀾,才是這整個事件的始作俑者。 
當媒體自己製造了一個稻草人,然後再猛對這個稻草人射飛鏢的同時,媒體成功的製造了話題,博取了「正義」及「科學」的形象,更賺得滿滿的收視率。但是這個過程中,卻得動用許多社會資源去關照這種幾乎等同於「類戲劇」的假議題。君不見包括行政院、內政部、氣象局、國科會、國防部等,均被迫需要出面去為這個事件進行相關的說明及澄清。然而台灣,難道沒有其他更重要的問題值得被關注了嗎?


     台灣媒體這種假道學的監督社會方式,隨著王老師所出盡的洋相,說穿了,不過是大家所共謀合演的一場「便宜行事」的大戲罷了。或有人樂觀地認為,在這一個事件中,可喜的看見台灣民眾其實是理智的,只是將這件事情當做熱鬧或消遣來看待。但如果我們清算一下這事件背後所付出的社會成本,或許這樣的觀點會是天真有餘。


     台灣社會若僅滿足於在消費這些「王老師們」之後的沾沾自喜,那麼一個能夠理性面對科技時代中層出不窮爭議的社會,恐怕距離我們還有一段很遙遠的距離。


     (作者為中正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



標籤:
瀏覽次數:158    人氣指數:558    累積鼓勵:20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如何因應壓力 轉載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當愛來的時候 電影
 
住戶回應
 
時間:2011-05-16 23:03
她, 94歲,台北市,教育研究
*給你留了一則留言*
  


給我們一個讚!